
無敵“兵王”張英才簡直是一個神一般的存在。
他的戰鬥經曆至今仍為無數軍迷所推崇。
他的英雄事迹一直被人們傳頌不衰,或許,會成為永恒的話題。
老覃在這裡說一個小插曲:2020年9月6日,在中國人民抗日戰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戰争勝利75周年到來之際,我第77集團軍某旅二營五連官兵根據連隊戰史自編自演的情景短劇《虎口脫險》。戰士們人人争演劇中主人公張英才。最終,争到這個角色的是戰士何崗。他無比光榮,逢人就說“一輩子能扮演一次英雄張英才,人生足矣。”其他官兵在觀劇後,個個都以張英才為學習的榜樣。
如果說,無敵“兵王”張英才在戰場上的人生如同開挂,人們有理由懷疑他為戰争而生的人物。
但是,老覃認為,他的人生應該有兩大遺憾。
遺憾之一:出生太遲,沒能出現在大革命時代,沒能跟随毛主席參加秋收起義,沒能跟随毛主席上井岡山,沒能跟随毛主席開辟中央蘇區,也沒能跟随毛主席參加紅軍長征。
毛主席是非常喜歡張英才的。
毛主席和張英才隻見過四次面,卻對這位“兵王”印象深刻。
這四次會面過程是怎麼樣的呢?
話說,在1949年4月,我人民解放軍百萬雄師橫渡長江,一舉摧毀了國民黨反動派的江防後,紅旗迅速插遍了貴池、銅陵、蕪湖和常州、江陰、鎮江等城市,形勢一片大好。張英才所屬部隊進至江西贛江西岸,與敵白崇禧部激戰。就在這個時候,張英才接到了中央的通知,要他代表第二野戰軍參加中國青年代表團,前往匈牙利首都布達佩斯參加世界民主青年第二次代表大會。代表團在出國前,得到了毛主席和周總理的親自接見。
張英才清楚地記得,毛主席聽說他叫張英才,來自二野,非常感興趣,曾拍着他的肩頭問他 “到過大别山沒有”。他如實地回答自己是陳赓兵團,“沒有去過大别山,隻到了伏牛山。”
這是他和毛主席第一次見面的情景。
第二次見面的時間是在1950年1月。
彼時,張英才随中國青年代表團在蘇聯、捷克等國考察歸來,受毛主席之邀到他家參加家宴。
毛主席知道張英才是山西人,特意讓廚師做了山西人愛吃的刀削面,還讓服務員拿來了山西老陳醋。
他興高采烈地對張英才說:“三國時候山西出了個關雲長,千古名将,你13次立大功,并不比他差!”
第三次見面發生在1950年9月,張英才被邀請參加在北京舉行的首屆“群英會”,即全國戰鬥英模代表大會。他在閉幕宴會上代表全國戰鬥英雄向毛主席敬了酒。
第四次見面發生在1954年,張英才參加了新中國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毛主席熱情地和他握手,鼓勵他在南京軍事學校好好學習。
這之後,雖然毛主席和張英才再也沒有見面,但毛主席一直牽挂着他。
比如說,1973年10月,周恩來把參加“中央讀書班”的學習名單交給毛主席。毛主席發現裡面沒有張英才的名字,很不滿意,把着上面出現的王洪文、陳永貴、倪志福、吳桂賢等人的名字,有些不甘地說:“這些沒有打過仗的人都來了,我們的戰鬥英雄張英才為什麼不能來?”
周恩來趕緊解釋說:“張英才參加了學習班的,他被安排在第二期。”
毛主席聽了,才露出了滿意的笑容。
老覃在這裡補充一句,王洪文當時是中共中央副主席,陳永貴和吳桂賢擔任過國務院副總理,倪志福是北京市市委書記。
毛主席說那樣的話,可見張英才在他心目中的分量。
也由此可知毛主席對張英才的喜愛乃是溢之言表。
唉,不管怎麼說,和開國将帥相比,張英才的資曆還是太淺。
我軍在1955年首次授軍銜時,他隻被授予了上校軍銜。
遺憾之二:張英才沒能參加抗美援朝,不能在北韓戰場大展神威,譜寫他更加輝煌的人生。
張英才是山西萬榮人,出生于1924年。
1936年,我軍在萬榮縣建立革命根據地,張英才才12歲。
他強烈要求參軍,無奈年齡太小,得不到許可。
直到1939年7月,他才如願以償加入了八路軍115師學兵隊。
這個學兵隊的平均年齡還小,屬于後勤人員,還不能到前線殺敵立功。
憋了兩年,到1941年,張英才成為了212旅旅部的特務連戰士,他的戰鬥才能才得以展示,并且一鳴驚人。
1941年秋,日軍集結重兵對安澤、翼城、浮山一線的嶽南抗日根據地進行瘋狂 “大掃蕩”。
張英才第一次立下了戰功。
當時,旅長正在指揮部隊與敵作戰,日軍一發炮彈突然落在了他的身邊。
一旁的張英才二話不說,一把将旅長撲倒,用自己的身軀護住了旅長。
之後,他又不顧自己已經負傷,跑到機槍連駐地通知機槍連前來救援,掩護旅部安全撤退。這之後,張英才像一個上了鍊條的鐘,再也停不下來了,征戰沙場,大殺四方,從抗日戰争至解放戰争,先後獲4次“戰鬥英雄”榮譽稱号,其中3次獲縱隊特等戰鬥英雄稱号,1次獲野戰軍戰鬥英雄稱号,還有9次特等功,5次一等功,3次二等功。
這樣的戰績,在四百萬解放軍中絕無僅有。
張英才無愧于“兵王”稱号。
特别說一下,在解放戰争期間,張英才擔任了中原野戰軍第4縱隊第13旅38團1營營長。
張英才帶領該營攻必克、戰必勝,緻使該營獲得了“鋼鐵營”的光榮稱号。
張英才也就實至名歸地成為了“鋼鐵營營長”。
可惜的是,這支鋼鐵營未能在抗美援朝中派上北韓戰場,失去了再建大功的機會。
最後要說的是,張英才一家,是軍人之前。
他的妻子名叫田勤芳,是部隊裡的醫務兵。
他的長子在軍校獲得碩士學位後,擔任了軍事觀察員;次子為空軍院校畢業生,現在是空軍一級飛行員。
最了不起的是他的小女兒,是我軍内部第一位作戰部隊的女參謀,寫下了《西方軍事思想史概論》《秋收起義紀實》等軍事論文,創下了軍中女性的多個第一。
現在,張英才已經98歲了,精神健旺,身體硬朗,生活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