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暑期“整形熱”保護消費者權益是關鍵

作者:中國産經新聞

本報記者 劉昱汝報道

近年來,醫療美容(以下簡稱“醫美”)在網際網路平台上大受年輕消費者追捧。随着暑期的到來,許多學生黨加入到整形大軍中,“美麗經濟”再度成為消費熱點。随着産業規模迅速增長,也出現了行業魚目混雜的現象,保護廣大消費者權益仍是重中之重。

醫美消費年輕化

暑期“整形熱”保護消費者權益是關鍵

剛剛大學畢業的小陸萌生了要去做一對雙眼皮的想法。“其實做之前也會擔心效果不好,但總覺得雙眼皮已經是個成熟的手術了。就算真的失敗,也會比單眼皮的自己好看。”

在小陸看來,去做雙眼皮手術與其說是一時興起,倒不如說是機緣巧合。“我有這樣的需求,恰好現在做雙眼皮技術比較成熟,父母也非常贊同,幫我找了一家比較信任的醫院,現在已經過了恢複期,感覺效果還不錯,我比較滿意。”

北京某家整形機構顧問向《中國産經新聞》記者表示:“如今越來越多的人接受醫美整形。18歲就來做整形的人很多,年紀更小的都是父母帶過來做的。”

據艾瑞咨詢釋出的《2020年中國醫療美容行業洞察白皮書》(以下簡稱《白皮書》)統計,2019年中國醫療美容市場規模達到1769億元,增長率放緩至22.2%;2019年中國醫美使用者達1367.2萬人,預計2023年将達到2548.3萬人。

作為千禧一代的00後,很多人已經有了醫美概念。有資料顯示,在消費人群年齡層中,00後的占比達到了15%左右,90後消費人群占比47%左右。00後雖不是主力消費人群,但是極快的增長速度顯示出了00後醫美消費觀念正在快速形成。

無論醫美有多麼便捷,能夠讓人們在短時間内變美、年輕,其核心仍是“醫”,脫離不了醫療服務的基本規範和行業标準,與使用者的健康安全息息相關。根據艾瑞咨詢的統計資料顯示,中國非法開展醫美項目的機構占行業高達88%,每年因非法醫美機構緻死緻殘的人數在10萬人左右。

醫美糾紛頻發

暑期“整形熱”保護消費者權益是關鍵

事實上,網際網路醫美平台無法百分百保證其平台上的醫療機構具備合法資質、醫師具備相應執業資格、所用藥品正規齊全,資質稽核存在很大漏洞。為招攬顧客,還有一些機構采取虛假宣傳、低價競争等手段,導緻行業亂象不斷。

《白皮書》中介紹,2019年國内具備醫療美容資質的機構約13000家,而非法開展生活美容類的店鋪以及非法開展醫療美容項目的機構卻多達80000餘家,合法合規開展醫美項目的機構僅占行業12%。而醫美事故高發于黑醫美,平均每年黑醫美緻傷緻殘人數約為10萬人左右,多數消費者投訴報案無門,維權異常艱難,嚴重影響着他們的生活。

記者了解到相關醫美案例,顧客王某在某美容中心做了下颌肌、頸部美容等,美容中心稱7天内就會達到醫療美容的效果。術後發生糾紛,王某将美容中心訴至法院,認為其虛假宣傳,且做完美容項目未達到宣傳效果,要求“退一賠三”。經調查,該美容中心一直未能提供美容儀器準确的産品名稱、檢驗合格證明等資訊。最終,法院判決該美容中心退還全部服務費并支付三倍賠償。

顧客李某在一家美容公司支付了1.6萬元進行假體隆鼻,術後出現不适症狀,美容公司認為這屬于正常現象。李某訴至法院,主張該美容公司不具有醫療美容的資質,要求返還費用。經法院查明,該公司經營範圍并不包括醫療美容項目,且未取得過《醫療機構執業許可證》,不具有開展醫療美容的資質,是以判決該公司應退還全部費用。

在醫美糾紛頻發下,作為消費者又該如何維權是廣大愛美人士最為關心的問題之一。

保護消費者權益

暑期“整形熱”保護消費者權益是關鍵

根據《消費者權益保護法》規定,經營者向消費者提供有關商品或者服務的品質、性能、用途、有效期限等資訊,應當真實、全面,不得作虛假或者引人誤解的宣傳。美容機構作為經營者,在推銷美容服務時,應向消費者如實告知服務可能達到的效果,所用儀器裝置也應符合法律規定的産品品質和安全衛生标準。

消費者享有知悉其購買、使用商品或者接受服務真實情況的權利。根據雙方實際履行的行為,已經形成服務合同法律關系。醫美機構在合同履行中使用的産品無品名、技術功能、相關許可等資料,産品不符合國家有關産品品質和安全衛生的規定和标準,消費者要求退還全部服務費及支付三倍賠償的請求,應予支援。

有業内專家認為,一般而言,美容手術失敗給患者帶來的精神、肉體的有形損害,是可以通過司法鑒定予以量化、認定;而手術實施後未達到理想效果則多是基于患者主觀評價,司法鑒定很難有效或準确的對患者以美學角度損失進行估算,進而導緻法院在審理這類糾紛中對患者的定損訴求存在認定困境。我國醫美行業起步晚,行業診療标準、行業規範不完善使鑒定工作難以開展;大量私立整容機構診療過程不夠規範、記錄粗糙、病曆制作簡單,同樣給舉證造成困難,影響鑒定的進行。

該專家建議,當事人如果認為自己的權益受損,應該第一時間去醫療美容機構影印和封存相關病曆材料,以及發票、繳費清單、術前術後的相關片子等所有跟這次醫療美容相關的材料。如果雙方之間沒有有效的合同和仲裁條款,在準備好充足的證據後,當事人可選擇調解和訴訟兩種方式解決糾紛。

該專家強調,消費者決定整形後,應與整形機構簽訂專門的服務合同,應重點關注其中涉及各自權利義務、醫療美容項目範圍及其效果、術後風險、品質保證、違約責任等條款,不懂的地方一定要求對方進行釋明;還應與主治醫生保持良好的有效溝通,了解整個服務的操作流程、術後注意事項等。最後,整形過程中要主動向醫療機構索取并完整保留病例、診療記錄、發票、手術流程單等相關的票證,以便日後維權有據。

醫美咨詢師程伊在接受《中國産經新聞》記者采訪時表示,有些像熱瑪吉等醫美項目其實與年齡沒有太多關系,而是要依據個人的膚質狀況。例如說女士年齡到了25歲或者30歲,但是皮膚依舊緊緻,就不需要做熱瑪吉;有的顧客20歲,但是她皮膚可能由于日常熬夜、工作壓力、生活壓力等,導緻皮膚比較松弛,就适合做熱瑪吉,隻是針對症狀不同而已。她向記者舉例說,有顧客打瘦臉針會出現面部凹陷的現象,一方面因為顧客打瘦臉針間隔時間太近,或者劑量過多導緻;另一方面也有醫生技術不到位引起的凹陷等很多原因。

“顧客做醫美項目與醫生審美和個人審美有很大關系。不要花過多金錢追求外在美,量力而行。”程伊強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