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核輻射後流鼻血,《我和我的祖國》中張譯飾演的高遠得了什麼病?兒童孕婦(妊娠女性)

作者:血管醫生王友彬
核輻射後流鼻血,《我和我的祖國》中張譯飾演的高遠得了什麼病?兒童孕婦(妊娠女性)

版權聲明:本篇科普文章由@血管介入科王友彬醫生 原創并享有版權。

三甲醫院主治醫師,彩虹醫生公益組織成員,擅長血管疾病及惡性良性腫瘤微創治療。

國慶電影檔最火的電影莫過于《我和我的祖國》了。七位大導演分别取材新中國成立70周年以來,用七個故事講述了祖國經曆的曆史性經典瞬間。七個故事分别是:《前夜》、《相遇》、《奪冠》、《回歸》、《北京你好》、《護航》、《白晝流星》。其中最令我感動的就是第二個故事《相遇》。

核輻射後流鼻血,《我和我的祖國》中張譯飾演的高遠得了什麼病?兒童孕婦(妊娠女性)

《相遇》講述的就是1964年中國第一顆原子彈爆炸成功期間的故事!高遠(張譯飾演)作為無數科研人員中的一員,秘密參與了原子彈實驗。但是作為秘密項目,他去做什麼,去了哪,不能告訴任何人,包括自己的家人。高遠也是以從女朋友方敏(任素汐飾演)身邊“蒸發”了3年。在一次核試驗中,為了試驗基地和同志們的安全,他毅然回到了實驗室,冒着受到核輻射的危險,關閉閥門避免險情發生。而他自己卻受到直接核輻射,時日無多。直到在公共汽車上偶遇方敏,兩人演繹了一段令人動容的愛情故事。

核輻射後流鼻血,《我和我的祖國》中張譯飾演的高遠得了什麼病?兒童孕婦(妊娠女性)

高遠内心的深情、愧疚、不舍、無奈、不甘心……所有變化透過張譯的眼神傳達給了觀衆;而方敏的愛意、悲傷、思念、激動、不舍通過微笑讓觀衆痛哭。

張譯靠雙眼演盡人生掙紮,任素汐用笑容演繹“哭戲”。在為兩位好演員點贊的同時,有醫生職業病的我不禁想和大家探讨一下:戲中的高遠怎麼了,得了什麼病?

核輻射後流鼻血,《我和我的祖國》中張譯飾演的高遠得了什麼病?兒童孕婦(妊娠女性)

首先,高遠(張譯飾演)受到核輻射後,口罩就被鮮血染紅了;後來在醫院裡,他躺在病床上,虛弱無力、面色和嘴唇發白,軍醫說他血小闆很低,血液中有大量的幼稚細胞。

這是典型的急性放射病的表現。

急性放射病:人體在短時間受到大劑量輻射後,導緻的機體多器官功能損傷的臨床綜合症。

急性放射病患者的病程進展特點非常明顯,初期反應期,多表現嘔吐,惡心、乏力,怠倦,局部受照可出現紅斑,病人一般情況可,此時,有經驗的護理人員就要做好病房消毒準備,預防感染。

核輻射後流鼻血,《我和我的祖國》中張譯飾演的高遠得了什麼病?兒童孕婦(妊娠女性)

假愈期,患者症狀明顯好轉,呈假愈表現(高遠從醫院私自跑出去,可能就是在這個階段),不要認為患者已經好轉。患者一般很快進入極期,也是最危險的時期;患者血象明顯下降,白細胞降低很低,容易發生感染,是以前期消毒隔離措施很重要,如果有條件,還要加用層流罩,一般血液病醫院都有。

注意定期做病房、罩内空氣的細菌培養,醫護人員進出要穿隔離衣。此期患者脫發嚴重,幾乎脫光。極期是患者心理波動最大的時期,要做好患者的心理護理工作。在有效的救治措施保障下,患者多安全進入恢複期,血象逐漸回升,白細胞大于1000後可以撤掉層流罩,患者可以出病房活動,完全康複後,還要對患者進行長期醫學随訪。

核輻射後流鼻血,《我和我的祖國》中張譯飾演的高遠得了什麼病?兒童孕婦(妊娠女性)

劇中張譯因為距離受到大劑量核輻射,身體狀态極度危險,又為了解原子彈試驗是否成功私自跑出醫院,導緻最終的死亡。

急性放射病常見的症狀有:頭昏、疲勞、失眠、皮膚發紅、潰瘍、出血、脫發、嘔吐、腹瀉、白血病等。還會增加畸變、遺傳性疾病、癌症發生率,影響幾代人的健康。一般來說,受到的輻射能量越多,其放射病症狀越嚴重,緻畸、緻癌的風險越大。

輕度損傷:可能發生輕度急性放射病,如食欲減退、不适、頭暈、乏力等。

中度損傷:可能引起中度急性放射病,如頭昏、無力、惡心、嘔吐,白細胞數下降。

重度損傷:可能引起重度急性放射病,雖經治療但仍有50%受照者可能在30天内死亡,其餘50%能恢複。表現為多次嘔吐,可有腹瀉,白細胞數明顯下降。

極重度損傷:引起極重度放射性病,死亡率很高。多次嘔吐、腹瀉、休克、白細胞數急劇下降。核事故和原子彈爆炸的核輻射都會造成人員的立即死亡或重度損傷。還會引發癌症、不育、怪胎等。

核輻射後流鼻血,《我和我的祖國》中張譯飾演的高遠得了什麼病?兒童孕婦(妊娠女性)

讓我們向為了祖國的建設付出了青春、健康以及生命的核工作緻敬!

那麼,除了核輻射,我們生活中還有哪些輻射?

實際上,人類的生活沒有一刻離開過放射性,這些放射性是天然放射性,主要來自三個方面:

宇宙射線;

地面和建築物中的放射性;

人體内部的放射性。

核輻射後流鼻血,《我和我的祖國》中張譯飾演的高遠得了什麼病?兒童孕婦(妊娠女性)

其實,在我們周圍還有一種射線,就是醫源性輻射。

相關閱讀:辟謠|CT一定比X線好,磁共振一定比CT好。醫生說:沒有萬能檢查

醫源性輻射有哪些呢?

X線平片(CR、DR)、CT檢查、數字減影血管造影(DSA)應用的是X射線;

惡性良性腫瘤放射治療(放療):包括内照射和外照射。是利用放射線治療惡性良性腫瘤的一種局部治療方法。放射線包括放射性同位素産生的α、β、γ射線和各類x射線治療機或加速器産生的x射線、電子線、質子束及其他粒子束等

核輻射後流鼻血,《我和我的祖國》中張譯飾演的高遠得了什麼病?兒童孕婦(妊娠女性)

目前,美國人群經曆的輻射暴露近一半來源于醫學影像學檢查的電離輻射;而我國随沒有官方統計,但是随着科技的進步,醫院的大型影像裝置逐年增多,可能我國人群的醫源性輻射暴露比美國隻多不少。

當然,微量的放射性不會危及健康。

多少劑量的輻射是相對安全的呢?世界衛生組織的标準是:人體每年接受的輻射量不要超過5mSv(輻射計量機關)。

美國的一組資料:一次胸部X線檢查(0.02mSv)、一次橫貫大陸的飛行(0.02mSv)、個體每年所受的自然本底輻射劑量(3.0mSv)。一次腹部CT掃描的輻射劑量相當于400次後前位胸部X線攝影、80次後前位及側位胸部X線攝影或者3年自然本底輻射的累積劑量。

核輻射後流鼻血,《我和我的祖國》中張譯飾演的高遠得了什麼病?兒童孕婦(妊娠女性)

一些特定患者群體應盡可能避免電離輻射。

<h1>兒童</h1>

兒童電離輻射風險高于成人,應盡可能避免電離輻射。兒童的輻射敏感性增加,尤其是涉及甲狀腺和性腺這類組織時。除了器官敏感性,兒童體型較小,其接受的輻射劑量較成人相對更大。一項研究估計,1歲兒童行單次CT掃描的輻射劑量比成人高一個數量級(10倍以上)。

一項研究評估了因CT掃描而發生緻命癌症的風險,并估算出1歲兒童行1次腹部CT後因該次輻射暴露造成的終生歸因癌症死亡風險是1/550,行1次腦部CT則為1/1500。該結果相當于在目前背景癌症死亡率的基礎上增加了0.35%。2014年的一項系統評價估計,在10歲前接受10mGy的吸收劑量(如,1次頭部和頸部CT血管造影)可導緻每10,000例患者多出現1例腦惡性良性腫瘤。

核輻射後流鼻血,《我和我的祖國》中張譯飾演的高遠得了什麼病?兒童孕婦(妊娠女性)

兒童中電離輻射的風險與接受的累積輻射劑量有關。一項隊列研究納入了22歲前接受過CT掃描的個體,并将其與接受了低于5mGy累積輻射劑量的個體相比較,結果發現,接受累積輻射劑量大于等于30mGy的個體随後出現白血病的風險是對照人群的3倍,而接受累積輻射劑量大于等于50mGy的個體随後出現腦惡性良性腫瘤的風險是對照人群的近3倍。

相關閱讀:孕期做x線、CT等檢查,孩子還能要嗎?--談談射線的那些事

<h1>孕婦(妊娠女性)</h1>

另一個應避免電離輻射的患者群體是妊娠患者群體。多項流行病學研究顯示,在子宮内輻射暴露與所分娩子女兒科癌症死亡率相關。對妊娠患者和電離輻射的具體輻射防護的3項指導原則為:合理、優化和限制。

合理,是指放射學操作應有合理的适應證。

優化,或盡可能低的輻射劑量原則,推薦設計出對患者用最低可能劑量進行診斷性影像學檢查的方案。

限制,是指設定給定時期内的最大總輻射劑量。

核輻射後流鼻血,《我和我的祖國》中張譯飾演的高遠得了什麼病?兒童孕婦(妊娠女性)

還有一點也非常的重要,那就是屏蔽。

少量研究調查了通過屏蔽來減少女性乳腺、男性性腺及甲狀腺輻射的益處。屏蔽這些對輻射敏感的器官可能大幅降低輻射相關風險,尤其是在兒童和年輕成人中。CT掃描期間,佩戴市售的乳腺護罩可使女性乳腺輻射劑量減少40%-61%,睾丸套囊可使男性性腺輻射劑量減少87%-96%,而甲狀腺護罩可将甲狀腺輻射劑量減少31%-57%。

核輻射後流鼻血,《我和我的祖國》中張譯飾演的高遠得了什麼病?兒童孕婦(妊娠女性)

合理使用放射性操作、盡可能的降低和控制輻射劑量、适當的屏蔽,在醫源性輻射的使用中得到越來越多的重視。

輻射離我們有多遠?其實在我們的生活環境中,輻射無處不在!希望大家理性看待放射性檢查,在做好防護的同時,讓射線為我們帶來更大的幫助。

持續輸出循證醫學好文,為您提供最靠譜的醫學知識科普。

如果贊同我的觀點,請幫忙點個關注或點個贊!

把健康知識分享給您的的家人或朋友,和他們一起擁抱健康!

參考文獻:

《放射工作衛生防護管理辦法》

Chen JX, Kachniarz B, Gilani S, Shin JJ. Risk of malignancy associated with head and neck CT in children: a systematic review. Otolaryngol Head Neck Surg 2014; 151:554.

Brenner D, Elliston C, Hall E, Berdon W. Estimated risks of radiation-induced fatal cancer from pediatric CT. AJR Am J Roentgenol 2001; 176:289.

Pearce MS, Salotti JA, Little MP, et al. Radiation exposure from CT scans in childhood and subsequent risk of leukaemia and brain tumours: a retrospective cohort study. Lancet 2012; 380:499.

McCollough CH, Primak AN, Braun N, et al. Strategies for reducing radiation dose in CT. Radiol Clin North Am 2009; 47:27.

Hohl C, Wildberger JE, Süss C, et al. Radiation dose reduction to breast and thyroid during MDCT: effectiveness of an in-plane bismuth shield. Acta Radiol 2006; 47:562.

#清風計劃##健康真相館##清風醫生說#

@健康真相官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