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馬友友 郎朗等藝術家深情緻敬楊雪蘭 回顧精彩人生

作者:全球化智庫
馬友友 郎朗等藝術家深情緻敬楊雪蘭 回顧精彩人生
馬友友 郎朗等藝術家深情緻敬楊雪蘭 回顧精彩人生

紀念一代文化外交使者楊雪蘭

她是上海灘最後的名媛嚴幼韻與民國外交官楊光泩之女,著名外交家顧維鈞繼女,幼時便目睹戰争的殘酷,失去父親,随家人移民美國。

她曾是通用全球總部曆史上第一位亞裔女性副總裁,回到家鄉上海,引領别克汽車進駐中國市場。商業上的成功使她受邀擔任多個世界五百強企業董事會要職。她還是許多非盈利組織的董事會成員,關心自然保護、教育、女性等議題。

然而生命的最後二十餘年中,她傾注最多精力的事業則是中美兩國之間的文化交流,被譽為“文化外交使者”。她和她主持的美中文化協會所作的工作大都發生在觀衆看不見的地方,可對藝術界和教育的影響力卻是深遠的。

正因如此,去年年末她突然辭世的消息震驚各界,令人痛心疾首。家人與美中文化協會将繼續維護她架起的這座文化交流的橋梁,也希望通過紀念網站,讓更多人了解她的精彩一生和未盡的事業。

追思會紐約舉行 數千人線上緬懷

馬友友 郎朗等藝術家深情緻敬楊雪蘭 回顧精彩人生

美國知名華人社會活動家楊雪蘭(Shirley Young)女士的追思會于1月9日在紐約曼哈頓天安教堂(Church of Heavenly Rest)舉行,由于疫情期間教堂不對外開放,追思會現場僅限家屬出席。這裡也是數年前舉辦楊雪蘭母親嚴幼韻女士追思會的地方。

儀式在青年小提琴家朱丹演奏的格魯克《祝福精靈之舞》中啟幕。數位楊雪蘭生前支援或合作過的國際級藝術家用音樂緻哀。數千至親好友、政界、文化界、商界人士及群眾在世界各地通過網絡直播觀看了追思會實況,一同緬懷她斑斓而灑脫的一生。美國中文電視也同步轉播。

兒子眼中的母親

楊雪蘭的三個兒子薛兆一(David Hsieh)、薛兆仁(William Hsieh)及薛兆山(Douglas Hsieh)分别緻辭,逐一追憶母親。

馬友友 郎朗等藝術家深情緻敬楊雪蘭 回顧精彩人生

母親的成功秘訣在于無與倫比的感染力和一往無前的樂觀精神。她在上海和紐約家中的餐桌就是她的“大使館”,圍坐在餐桌前享用中國美食是她傳達愛意、與人連結的方式。盡管母親常穿梭于世界各地,她也喜歡同家人歡聚在一起載歌載舞,全家會将這種傳統繼續傳承下去。

母親雖然在生活中缺少地理位置的方向感,可每當問題是關于人生的方向、關乎正确的選擇和政策時,她便成了最有方向感的指路人。每一個她接觸過的人都能領會“C的力量”,即舒适 (Comfort)、個性 (Character)、文化 (Culture),這也是她應對萬物不變的人生哲學。

母親的一生是非凡的,家人常将她比作阿甘,因為她經常遇到無法預料的情境。母親對于我的人生影響很大,教我成為目光遠大之人。她總能樂觀對待困境,說一切會随時間而去。她認為中美兩國可能在政治上有着分歧,但是如果人民之間能互相了解,那麼兩國之間的關系會變得更好。

楊雪蘭與美中文化協會

楊雪蘭與美中文化協會見證并深入參與到了許多曆史事件中,秉持着從長計議的原則用文化項目來建構中美人民間了解的橋梁。

馬友友 郎朗等藝術家深情緻敬楊雪蘭 回顧精彩人生

圖|1997年香港回歸盛典音樂會,楊雪蘭聯合大提琴家馬友友、作曲家譚盾将一組64件編鐘運用在交響曲演出中(家人供圖)

馬友友 郎朗等藝術家深情緻敬楊雪蘭 回顧精彩人生

圖|2002年,她策劃了“帕爾曼在上海”系列活動,邀請小提琴大師帕爾曼在中國舉行了為期三周的研讨交流活動(美中文化協會供圖)

馬友友 郎朗等藝術家深情緻敬楊雪蘭 回顧精彩人生

圖|2010年上海世博會,她與時任國務卿希拉裡攜手,幫助籌集足夠的資金,建成了美國國家館(圖檔來自百人會)

藝術家緻敬幕後功臣、良師益友

追思會上,數位楊雪蘭生前支援或合作過的國際級藝術家紛紛傳來視訊分享了他們與楊雪蘭之間的往事,并傾情演奏,用音樂悼念這位仁愛親善、慷慨樂施的良師益友。

馬友友 郎朗等藝術家深情緻敬楊雪蘭 回顧精彩人生

馬友友 / 埃爾加《愛的禮贊》

大提琴家馬友友是楊雪蘭數十年的好友,他們一起與貝聿銘、鄧兆祥、唐骝千等傑出的美籍華人于1990年共同創辦了百人會,緻力于增進美籍華人在美國社會互動關系, 并促進美中社群合作發展。馬友友表示,楊雪蘭很久之前就提醒他要無時以“智慧之眼”洞察内在,内省修身,堅毅笃行,随年紀增長更體會到楊話中的意涵與重要性。他在追思會上分享了一段鮮有人知的往事,兩人曾在多年前合作演奏埃爾加的《愛的禮贊》,他說:“今天鋼琴不在了,但我們不難想象Shirley坐在鋼琴前,陶醉地(與我一起)演奏這首樂曲。”

馬友友 郎朗等藝術家深情緻敬楊雪蘭 回顧精彩人生

郎朗 / 舒曼《夢幻曲》

在生命最後的二十餘年中,楊雪蘭全心投入藝術文化事業,成為一名熱情付出的支援者及戰略導師。她主持的美中文化協會支援了衆多優秀的中國年輕藝術家,郎朗也是其中之一。“自從十歲時在北京中央音樂學院結識Shirley,她成為我此生最親愛的摯友、導師和支援者,在我藝術生涯和人生中都扮演了極為重要的角色。”郎朗難掩悲恸,“我認為整個音樂界都非常感激Shirley的貢獻,她不僅幫了我,更幫助了那麼多年輕的藝術家們,給予他們最大的支援和鼓舞。我們會永遠思念她、愛戴她。”郎朗用一曲舒曼的《夢幻曲》緻敬楊雪蘭不凡的博愛仁慈之心。

馬友友 郎朗等藝術家深情緻敬楊雪蘭 回顧精彩人生

芮妮·弗萊明 / 舒伯特《聖母頌》

楊雪蘭生前深信,中美兩國人民的了解和友誼可以通過文化交流産生更深遠的影響。她除了一手策劃“帕爾曼在上海”系列活動、開創“舞向未來”藝術教育試點項目外,還經常幫助世界頂尖藝術家前往中國演出交流和教學。女高音歌唱家芮妮·弗萊明(Renée Fleming) 感慨地回憶道:“Shirley是我多年的良師益友。從2007年開始,在Shirley的策劃、引導和建議下,我多次前往中國。Shirley發自内心地相信藝術交流對中美關系有正面影響,她的樂觀态度充滿了啟發性和感染力。我真希望她對我其他生活方面也能多多指點,我會非常懷念她的。”弗萊明在羅伯特·安斯利的鋼琴伴奏下深情演唱了著名的舒伯特《聖母頌》。

随後,雙簧管演奏家王亮與作曲家黃若共同演奏了楊雪蘭生前委約黃若所寫的《風吹》。追思會最後通過一段影像資料展現她精彩紛呈的一生,在她最愛的《月亮代表我的心》歌聲中慢慢落下帷幕,歌唱家黃英、沈洋、王雲鵬和作曲家龔天鵬遠端合作完成了此曲的表演。

楊雪蘭紀念網站已上線

藝術家緻敬演出皆可在該網站觀看

追思會全程錄像也已釋出

群眾可登入留言緻意、分享回憶

www.ShirleyYoung.com

馬友友 郎朗等藝術家深情緻敬楊雪蘭 回顧精彩人生

楊雪蘭逝世的消息傳出後,中美社會各界從各地以多種形式吊唁。中國外事工作委員會辦公室、外交部、駐美國大使、駐紐約總領事等發來唁電;百人會發文緬懷;楊女士生前支援過的郎朗國際音樂基金會、上海交響樂團、中央美術學院、中福會少年宮、上海博物館、複旦大學、中華青少年交響樂團、紐約愛樂樂團、美國國家舞蹈協會、林肯中心室内樂協會、巴德學院及音樂學院、茱莉亞學院、阿布紮比音樂與藝術基金會、上海海外聯誼會等機構紛紛發文悼念;除演出嘉賓外,譚盾、趙季平、胡雪桦、黃佳俊、張昊辰、張勝量(牛牛)、于冠群、易傑、方穎、王亢等與她深入合作或曾受助于她的藝術家亦深表哀痛;另有更多個人、團體及組織通過網絡表達哀思。

更多媒體報道及唁電詳情亦可至楊雪蘭紀念網站檢視。

臨終前,楊雪蘭仍擔任美中文化協會主席,家人和協會從業人員将繼續履行協會的使命,維護這座中美之間通過文化和教育交流架起的了解的橋梁。

應家屬意願,群眾請以捐贈替代鮮花的形式來追思楊雪蘭女士,捐款請至美中文化協會網站 www.usccii.org; 或郵寄至:In Memory of Shirley Young, US-China Cultural Institute, 150 E 69th Street #2N, New York, NY 10021

了解楊雪蘭生平,請點選下圖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