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年閨蜜第一次到巴黎時,就非常想去蒙馬特,苦于一個人擔心安全,沒敢去。
因為工作沒能抽身的我變成了她沒能去成蒙馬特的主要原因!
第二年,閨蜜回訪巴黎,這一次我們一起去了蒙馬特,一起站在山頂俯瞰巴黎城。
我說:“幸虧你又來了一次”。
<h1 class="pgc-h-arrow-right">不到萬不得已,舍不得離開的巴黎</h1>
突然想起18歲就離開的家鄉,想起生活了6年的北京,想起了一次又一次的搬離。

你需要一個理由出行嗎?
獨自生活,愈發細緻觀看身邊的一切,懂得珍惜,也許一次擦肩,即是一次錯過,于是用敬畏的心去感受每一刻的獨特。
時間是什麼?
朋友問我:“對你來說時間是什麼?”
我回答:“Le temps est la vie"時間就是生命。
我們都是用生命在旅行,無時無刻。
巴黎,總是能以這樣那樣的方法帶給你驚喜,蒙馬特這塊地方更是如此,今天給大家分享一條蒙馬特“徒步”的路線。
蒙馬特推薦線路
起點:紅磨坊
終點:聖心教堂
别看地圖裡顯示走路隻要15分鐘,最繞的路也不過19分鐘,然鵝,随意在這塊區域放飛一下自我,2小時輕輕松松就沒了。你可以參考地圖上的路線走,也可以專心以聖心教堂為目标,在地圖上的兩條灰色線路區域間zigzag随便走。
<h1 class="pgc-h-arrow-right">紅磨坊</h1>
就像去塞維利亞,你可以去看弗拉明戈一樣,到了巴黎,可以去紅磨坊看康康舞。
康康舞的名聲雖然有些色彩,實際上康康舞最早是一種體育性很強的舞蹈,主要由男士進行,後來在當時"娛樂圈"的推動下,越來越多的女性演員參與到其中,并且在那個年代也有批評的聲音認為這是一種色情的舞蹈,擁有大量的男性觀衆。用今天的眼光來看,這很像是穿上裙子的體操表演,隻是更熱烈沸騰。
<h1 class="pgc-h-arrow-right">Cafe des deux Moulins雙磨坊咖啡</h1>
《天使愛美麗》這部法國小清新電影,是剛開始學法語的時候看的,愛美麗的形象就像她的海報照片一樣,帶有一絲狡猾的幽默。
天使愛美麗咖啡館
到了蒙馬特,你就能明白,生活在這一區域的“天使”,和這塊地方一樣,外表看上去Ridicule(“不可理喻”),卻有一顆足以包羅萬象的心。
天使愛美麗劇照
拍過電影的雙磨坊咖啡咖啡館本可以就地起價,大賺遊客一筆。然而并沒有,除了一張大海報以外,不經意走進去,你不會發現任何特别之處,咖啡價格依舊合理,隻是人真的不少!
<h1 class="pgc-h-arrow-right">梵高故居和他的早餐店</h1>
梵高1886年來到巴黎,就生活在蒙馬特高地,短短的兩年時間,梵高的到來并沒有給當時的巴黎帶來什麼變化,隻不過多了一個匆匆過客。他曾經住過的較高價的電梯大廈,和幾乎每天光顧的街角面包店依然樸素的存在。隻是多了一塊牌子,默默的向我們訴說着曆史。
離開巴黎兩年後的1890年,梵高就結束了自己的生命,年僅37歲。
錯落有緻的高地街區 ©Elizabeth Hisle
環顧四周的街道,想想一百多年前曾經潦倒的他也在這裡來回走過,和你我一樣普通得不能再普通,感歎的是,巴黎給梵高留了一個位置。
最終我們都會離開,一切都已不再重要。
<h1 class="pgc-h-arrow-right">小丘廣場的街頭畫家</h1>
小丘廣場的面積不大,卻熙熙攘攘。廣場的一角你就可以看到山頂的聖心教堂的部分身影。就這片小廣場足以讓你流連忘返很久,畫匠們在這樣吵雜的環境下靜心創作着,每個人的風格都不同,他們知道在這裡一定要獨特才能賣得出去作品。
街頭畫家,我們買了左上
而于你我,就等于看了一場小型的畫展,最後還可以把心儀的作品,就地買下,畫家們會用沾滿油墨的手給你包起來,遞給你。如果有幸有客人看中出手買了他們的畫作,他們也會非常開心得到了認可。否則他們就隻是沉浸在自己的創作當中。
甯為激情精疲力盡也不要死于無聊
——文森特·梵高
要做藝術家,可以聲名顯赫,大部分人一生默默無聞,甚至活得很艱辛,他們有自己的堅持和信仰。
<h1 class="pgc-h-arrow-right">最難喝的葡萄酒賣很貴的巴黎葡萄園</h1>
如果你發現了蒙馬特高地朝北的一塊小葡萄園,恭喜你,這是巴黎最早的一片葡萄園,然而氣候風土原因導緻這裡産的酒卻不是很好喝。
巴黎唯一的葡萄園
實際上,這塊葡萄園屬于本地修道院所有,他們種植葡萄,釀酒,賣酒為了救助窮苦人。但是他們仍然能夠把酒賣出價格,畢竟這可是首都“巴黎”的酒呢。
<h1 class="pgc-h-arrow-right">St Denis聖·丹尼的傳奇故事</h1>
走着走着,不小心看到了這尊自己拿着頭顱的雕像,不要驚訝,他在很多雕塑作品和繪畫作品中都有出現,他就是St Denis,巴黎的“守護聖”。
聖·丹尼雕像
傳說(很多版本之一)聖丹尼在被處死的時候,是判了和耶稣一樣的釘在十字架上的死法,并被要求在Maytr山上執行,當時執行死刑的兩個劊子手,押送死刑犯到半山腰的時候,覺得要押送到山頂再行刑太累,就直接把聖丹尼的頭在半山腰砍了下來,聖丹尼表示不滿,并沒有直接倒地身亡,而是撿起自己的頭顱,爬到了山頂。然而此時,他的頭顱不小心脫手,向北滾下了山,一直滾到了今天聖丹尼大教堂的位置。他也被葬在了那裡。
<h1 class="pgc-h-arrow-right">Street Art 街頭藝術</h1>
蒙馬特這塊區域的文化包容性可以從活躍的街頭藝術作品窺見一斑。
街頭藝人的作品随處可見
上圖兩件浮雕分别出自兩位藝術家之手,并且都是成系列的。上面的是女權主義藝術家Intra Larue 的作品,下面的是藝術家Gregos的作品,看看你在這一圈蒙馬特徒步行之間,可以找到幾件他們倆的作品呢?
<h1 class="pgc-h-arrow-right">聖心教堂</h1>
巴黎城區難得有的田園風小徑
最後終于走到了聖心教堂,相信你一眼也會愛上這個地方,我最喜歡的還是坐在教堂正面的斜坡頂上,看看遠處的巴黎,忽略眼前的人山人海,相信經過兩個小時的閑逛之後,你也隻想坐在這裡呼吸一口新鮮空氣!
聖心教堂背面
聖心堂最早是為了祭奠巴黎公社時期死去的上萬名社員。蒙馬特山也是巴黎公社第一次暴動的地點。由于政治原因,聖心堂的建造被拖了很久,所幸最終,亡靈死有所終。
遠眺聖心堂
今天的我們,爬上蒙馬特,站在聖心堂腳下,我們不再為曆史的悲劇感傷,而是傾倒于眼前的美景。蒙馬特高地1860年才劃歸巴黎管轄,即便今天,依舊是紛繁文化的聚集地,小小的蒙馬特山,一顆年輕跳動的心髒。
有一天,我想能寫出見字如畫的文,不需要配太多的圖,也能讓你們身臨其境,各自遐想,也算是一種交流和共振,圖太多,容易劇透。不是嗎?
當然,我知道,行萬裡路是一次自己和自己的對話,看過千千萬萬遍,不如一次身臨其境。
每一次出行,總想與衆不同?
有限的時間,不要留有遺憾!
關注我,讓出行擁有滿滿收獲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