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看到《紅樓夢》紙質書,是在國中的時候,很抱歉的是當時将其作為性啟蒙書籍,是以對秦可卿的印象比較深,畢竟她也算是寶玉的第一個實戰對象。
至于後來的襲人等等,反而并不在意,也不懂寶钗、黛玉、妙玉、湘雲在賈寶玉生命中的分量,更不用說涉及“紅學”這種高深幽遠的學問了。

和大多數人一樣,第一次接觸紅學,是在《百家講壇》播出的劉心武妙品《紅樓夢》。也是那個時候,才知道一本書還可以這那樣解讀,才懂什麼叫做“草蛇灰線”,驚訝于小說通篇包含的各種線索。可以說,劉心武是我的“紅學”啟蒙者。
記得那個時候,在小縣城的新華書店裡,我捕獲着一切與紅學有關的書籍,包括啟功先生、王蒙先生的作品,都曾翻閱一二,但未能在其中找到心悅的部分,也就棄置書架,不再問津。唯一讓我感興趣的,就屬劉心武先生的妙品《紅樓夢》系列和周汝昌老先生的彙校版《石頭記》。
時隔15年,劉心武先生帶着全新的《劉心武妙品紅樓夢》進入大衆視野,對我來說,算是一種久違的問候吧,畢竟在過去的10年中,再也沒能完整讀過一遍《紅樓夢》。
這一套五冊《劉心武妙品<紅樓夢>》,展示的是我十幾年來《紅樓夢》研究的主要成果。
這套書,可以說是劉心武先生,對自己多年《紅樓夢》研究的一個交代。書中既包含久違的妙品系列,又增加了之後劉心武對于“秦學”體系的完善與補充,是以說這本書又是最完整的“秦學”著作。首次發表的是《獻給少年讀者的是個閱讀<紅樓夢>的錦囊》,相信在諸多少年的眼裡,也會有我當年那種驚訝與折服。
此書共有五冊,有幸得其一,撲面而來的熟悉感,使我在戰栗中通讀了全書。
從秦可卿篇開始,便會正式進入劉心武“秦學”的殿堂,每一處蛛絲馬迹都在指引着一個方向,“滿紙荒唐言,一把辛酸淚”,而在抽絲剝繭的過程中,才會發覺曹雪芹對于這本書的愛恨糾葛,也能懂得15年前未曾懂的家族繁華與覆滅。
我似乎回到了那個求學的時代,一頁頁翻過我的高鹗續版《紅樓夢》,在讀完第八十回後,猛然合上書,大喝一聲“狗尾續貂”!
時至今日,我依然很慶幸自己并未完整讀完《紅樓夢》的後四十回,也更慶幸遇到了劉心武先生與周汝昌先生。盡管在後四十回的推究中,我也有不同于二位學者的意見,卻并不能以此磨滅二位先生對我的啟蒙。
時過境遷,我再也不是那個懵懂的青春期少年,周汝昌先生也功成身退,劉心武先生更是“鄉音未改鬓毛衰”,但《紅樓夢》及她所衍生出的紅學,依然影響着一大批的讀者。
我想,這就是經典的魅力,而劉心武先生的“秦學”,伴随着這五冊《劉心武妙品<紅樓夢>》,也必然成為其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長久流傳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