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牛肉粿
來無影去無蹤,
人們無法把這碗牛雜(肉)粿條進行歸類,
但是卻知道,它來自潮汕!
<h1 class="pgc-h-center-line">一碗牛雜粿條代表潮汕</h1>
最近,被小夥伴問及廣佛潮汕的攻略,才想起來有一家來潮州我一定會推薦的店。常言道:到廣不到潮,枉費走一遭。潮州之名,取自“在潮之洲,潮水往複”,是國家曆史文化名城,素有“海濱鄒魯”“嶺海名邦”“嶺東首邑”的美譽,不過,初次踏訪潮州,仍需以“吃”開始,畢竟在蔡瀾和《風味原産地·潮汕》的美食紀錄片的啟蒙下,早已在我心裡埋下了美食的種子。
每個潮汕人自一出生就接觸到形形色色的粿,最早的潮汕人是從中原南遷到潮汕,按祖籍的習慣,祭祖要用面食當貢品。可南方不産麥子,隻能用大米來做貢品,這就是“粿”的來曆。
這簡單的米食,在潮汕人手裡,成了主食米飯之外五花八門的東西,如甜粿,鼠曲粿,紅桃粿等等,還有些并非米制品,如草粿、無米粿之類,總之,按味道,配料,包餡,制作方法等不同能分門别類好些,足以讓我數不過來。除了把粿當做日常點心外,每到逢年過節都要做不同的粿,各種祭神拜祖的日子更離不了粿,是以粿品在潮汕人的生活中有着不可替代的地位,貫穿他們的一生,也成為所有離開家鄉的潮汕人日思夜想、不可擺脫的鄉愁。
作為一個号稱“沒有一頭牛能夠活着走出去”的城市,它的牛肉牛雜,都做得極有特色。就像汕頭有牛肉火鍋,而潮州則有另一樣聲名在外的小吃——“牛雜粿條”。曾經在廣州遇到一位潮汕吃貨,問他潮州有什麼推薦?答曰:記憶中的古早味,一碗牛雜粿條足以代表潮汕。問他推薦哪家牛雜粿條?答曰:鎮記。
<h1 class="pgc-h-center-line">“老字号鎮記牛雜” 和 “潮鎮老尾牛雜”</h1>
潮州城裡有好幾家鎮記牛雜,初來乍到的遊客一定很疑惑,但其實住在潮州城裡的人無人不知,最有名的牛雜粿條就在西湖公園旁邊,正對着湖心亭,有兩家鎮記牛雜,兩家店的老闆是兄弟關系,哥哥是胖大叔,店比較小,弟弟苗條,店面寬敞些。無論哪家店,都門庭若市,也都是攻略上會提到的店,本地居民也會經常去吃。
查閱了各種資料,故事得追溯至1982年,鎮記在潮州西湖邊紮根,老闆名麥金鎮,故起名:鎮記,一碗牛雜粿條從流動小攤做起,後來在潮州當地常有手捶牛丸比賽,麥金鎮奪過冠軍,名氣逐漸越來越大。于是有了第一家鎮記牛雜,就是現在西湖邊的老店,後來環城路的鎮記和鎮記老尾也開始營業。再後來,西湖的鎮記規模縮小,鎮記老尾裝修擴容,到如今,兩家保留鎮記名字的牛雜店還是曾經的模樣,而鎮記老尾在18年正式更名潮鎮老尾。總之,現在這碗牛雜粿條已經成為家族生意,廣州、深圳和廈門都陸續開起了分店。我去的時候還沒有這麼多分店,因為離得近,有幸吃到了口碑最高的兄弟兩家店。
從廣州抵達潮州的時候已是下午兩點,饑腸辘辘的我扔下手中的行李,便“吃”心似箭,去的第一家店是老字号鎮記牛雜,離民宿很近,步行一公裡即可。
看起來老老舊舊的粿條鋪,用紅色膠帶貼出的“老字号”三個字沾滿了灰塵,一塊顯然來自列印小店的“鎮記牛雜店”招牌顔色褪去不少,窗戶油漬斑斑,隻見老闆娘正在揮汗掌勺,彼時正值十月初,秋老虎依然興風作浪。
當時早已過了飯點,下午兩點一刻,明明悶熱潮濕,隻靠幾個電風扇降溫,也沒能阻止很多本地居民過來吃一碗牛雜粿條之意。看到牆上貼的營業時間,我突然意識到自己好運地趕上了今日末班車,看了下随意手寫的價目表,可選擇的東西也不多,唯有牛肉粿和牛雜粿,有大中小份的差別,我點了小份的牛肉粿條,期待。
像極了把路邊攤檔挪進屋裡,塑膠椅子,和永遠擦不幹淨的桌子。桌子上面會配備紙巾,筷子,醬油。老闆忙,很多人都會按自己的口味自取沙茶醬和辣醬。
通過唯一的視窗,隻見竈台邊上的不鏽鋼盤上疊得像山一樣高的牛雜,豆芽,牛百葉,還有飯籬上的新鮮牛肉,這其中部分必須事先煮好,比如牛雜和牛肉丸,部分可以新鮮燙熟,如牛百葉等。食客現點現下鍋。切好一盤,又空一盤,幸虧店員們久經廚房,手腳麻利,估計這剩下的今日賣完就休息了。
老闆娘已經大汗淋漓,還在跟食客确認點單。隻見她前面不斷冒着熱氣的深口鴛鴦鍋,還能聽到咕噜咕噜的聲音,一個熬牛骨,一個用來燙煮,粿條和新鮮的牛雜放入不同漏勺中同時燙熟。這次看到了許多粿條店,店鋪門口總有兩口大鍋,永不停歇燒着,是以牛肉鮮香彌散在空氣之中。
又來了好幾個食客,隻見老闆娘各個部位随手一取放入漏勺,漏勺和面撈在手裡上下翻飛,在新鮮牛大骨熬制的湯底中翻滾片刻,新鮮宰殺切好的牛肉和牛雜,必須是掐着秒來燙的,加上豬油,蒜蓉,魚露等配料,最後灑上南姜末,一碗粿條光速出鍋。據說老闆娘不如老闆麻利,可惜我沒等到,無從比較。
等了一會兒,我的小份牛肉粿新鮮出爐,牛肉和牛雜鋪滿了整個碗面,粿條被擋得嚴嚴實實,不用筷子撥開實在無法看見,随之附上的還有一小碟潮州蒜蓉椒醬。别咽口水了,趕緊吃啊!
這個時候的牛肉還泛着粉赤相間之色,并未十分熟透,但湯是燙的。我先用筷子和勺子把半微半紅的牛肉跟着南姜末壓到湯裡,南姜的纖維很清晰,南姜末也不會很辣,但有股特别的香味。再把底下的醬料和豆芽翻上來,讓整碗牛肉粿條所有的味道都均勻融合。吃過粿條的人都知道,好不好吃主要就看它的湯水。隻聞用牛大骨熬出的濃湯飄出來的肉香都是一種享受,這一口湯喝下去,會發現整個湯粉的世界裡,什麼都是浮雲,唯有潮州牛雜(肉)粿條湯,才是真真實實存在于這個紅塵俗世中給你的唯一的心靈安慰。
牛肉牛雜的味道起初覺得味道一般,但屬于那種後來帶勁兒的,幾種食材處理的十分幹淨,一點膻味雜味都沒有,配上爽脆的豆芽,和辛辣味較淡的南姜,更多的是清爽的味道,也可以祛除牛雜腥味。吸收了湯汁的牛肉,吃起來的确飽滿嫩滑,就算泡久一點依然鮮嫩多汁。
而大家以為不吃辣的潮州人,偏偏喜歡在此時配一碟蒜蓉辣醬,潮州的辣椒醬跟其他任何地方的都不一樣,味道單純,就是鹹、辣,反而能襯出牛雜牛肉的香甜,再蘸上一點沙茶醬,又是另一種滿足感,一整天的能量就此蓄滿。忘了說,這裡的标配隻給一碟辣醬,我看旁邊桌一群本地人都有沙茶醬,問了才知道沙茶醬都放在廚房裡,要自己去廚房要,帶着海鮮味,不會很鹹,再撈起裡面的粿條繼續吃起來,厚實過河粉,有韌勁和米香。
炎熱的潮州下午,我坐在街頭,隻覺得牛肉鮮嫩,牛肚爽口,牛百葉脆嫩,豆芽多汁.......總之,本就是女漢紙的我更加不顧吃相狼狽,稀裡嘩啦一頓猛幹,然後掏出現金買單,那時候還是隻能付現的,不知道現在有沒有别的支付方式。長這麼大,我是第一次吃到如此美味的食物,不知道是不是餓過了頭,但那碗飄着南姜末、芹菜粒、濃濃香、熱騰騰的粿條湯,着實溫暖有力地安撫了我。
來潮州的第一頓,仿佛吃了頓火鍋,小份都十分滿足,唯有服務态度不算好。
前一天被老字号鎮記驚豔,于是第二天一大清早,我便走到潮鎮老尾來試試,看到裡面鮮紅的牛肉,以及一鍋不斷沸騰翻滾着的湯頭,瞬間來了精神。這家也需要早點來,不然排隊等一個多小時也乃家常便飯。看見店裡一位阿姨在煮牛雜,那個動作娴熟,我估摸了一下,一碗牛雜可能一分鐘就好了,但是這樣連續幾個小時下來,重複的動作應該也會手抽筋吧?反正我是很敬佩。
這家的湯底是用牛骨與其他牛雜慢熬出來的,聞着香味東張西望的我,看到店内挂着的改名聲明。
我果斷選了牛雜粿,而且是大份,經曆了昨天的小碗分量,已經對潮州的量大有所見識,這家需要自己取号牌,隻有100個号,從頭開始叫,到了100就再輪一圈。
老尾(弟弟)家的環境果然就好了許多,看得出來是重新裝修過和擴建過的,桌椅自然牢固和幹淨了不少,隻是本地食客依舊很多,人手一碗牛雜粿似乎沒有懸念。
蔡瀾曾發表過一篇專欄文章《蔡瀾談食材之粿條》。文中是這麼寫的:“粿條,粵人稱之為沙河粉,簡稱河粉。南洋人音譯為貴刁。”誰知道,把“粿條”等同于“沙河粉”之說,卻引起了很多潮汕人的争議。
我去百度上學習了一下,沙河粉采用米漿加大量的薯粉制作,薄而透明,韌性較高,潮汕粿條主要是用大米磨成米漿,加少量薯粉,米味較重。而粿條從米變成粿條需要經過5個步驟:泡米、打漿、蒸粿、晾幹和切,每一步都隻能純手工操作,是以出品都會比較費時間。晾幹後的大張粿皮會被切成條,薄薄的粿皮要手工切成均等的條狀。
一上桌就我又手足無措,不知道如何下筷?潮州人究竟是如何定義牛雜粿條的?一整碗都是嚴絲合縫的牛雜雜雜雜,什麼牛肉、牛百葉、牛心頂、牛粉腸、牛肚、牛肉丸等等,總之就一個字:雜!
按照慣例,我先喝一口湯,湯頭很清爽,确實無誤,是用牛骨熬出來的,口味上比老字号鎮記的更淡些,或許是少了牛肉蛋白質的濃郁。正巧遇到隔壁一桌遊客,似乎從北方來的,隻聽一句:“那麼淡?難喝!”其實這就是潮州的味道,跟之前去過的廣州完全不一樣,沒有大量的香料和鹵汁,潮州飲食偏于清淡,而潮州牛雜湯更注重的是原汁原味,原湯原鮮。
也有熱情的潮州大叔給我們解釋:“像潮州的這些牛雜、牛肉丸湯都會加上南姜末,在熱湯的刺激下,有獨特的香氣。而且盡管遊客來到潮州都會慕名來吃,但是作為土生土長的潮州人,實際上我們很愛這一口。”
小份也大,大份更大,确實滿到令人難以置信。每碗至少有兩個手打牛肉丸,不知道為什麼我總會聯想起周星馳的《食神》,咬開還是鮮嫩彈牙,相比老字号更是偏軟。我夾起一塊肥嫩的牛肚,蘸上一抹蒜蓉辣醬,然後喝一口湯,再夾起一塊牛百葉,蘸一抹蒜蓉辣醬,再喝一口湯……牛肝,牛粉腸等如此輪番,後來覺得一塊不過瘾,幹脆一筷子一筷子夾起好些,一口就能吃到各種不同的部位,或脆,或嫩,或韌,再配上一碟蒜蓉辣醬,好就好在食材新鮮,處理幹淨,簡簡單單,足矣。
别忘了,粿條已經吸收了牛雜的鮮味,我又跑去廚房要了兩次沙茶醬。
推薦 | 潮州
老字号鎮記牛雜店 | 環城西路104号
潮鎮老尾牛雜 | 環城西路107号
前幾天在上海吃了碗牛肉粿
是幾個汕頭年輕人經營的小店,17米一碗确實不貴,案闆上的牛肉勉強及格,隻是清湯寡水和裡面的香菇貢丸,令人發笑。
下料豐富,售賣時卻易于加工,很能代表潮州的某種特色。耗費長時間準備,而在點單後最快速地呈現,要展現這個特色,鎮記牛雜是個好例子。在碗底撒好調料和蔥花芹菜末,鋪好豆芽,牛雜是煮好的,和牛肉一起再入鍋,略燙幾秒就撈起裝碗,最上面擺上南姜末。這一碗隻要二十塊,在上海可能遠不夠成本。由于這種準備食料的繁瑣,更多經營潮汕米面的小店不會有這麼長的菜單,你可能隻有“粿或面”、“大或小”的簡單選項。但正是這種幾十年如一日的專注,才使得這些簡單的小吃名揚四方。
是以我抽空還是得去潮州吃一碗。
文/圖:Piggy
點評:piggy_cloud
個人公衆号:小豬好吃喝 (雖然很偷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