蟠龍菜是湖北名馔,距今已有五百多年的曆史,相傳它是專門為嘉靖皇帝進京即位争取時間而由廚師特意研制出來的。因為具有皇家背景,這道菜的名聲遠在荊楚其他美食之上。

蟠龍菜最早始于湖北鐘祥,說起它的由來,還有一個流傳久遠的故事。相傳明朝正德十六年(公元1521年),武宗朱厚照去世,由于無子繼位,慈壽太後密诏遠居京外的三位藩王赴京,先到為君,後到為臣。興王朱厚熜住在鐘祥,距京最遠,幕客嚴嵩獻策,讓朱厚熜假扮欽犯坐囚車赴京,以避沿途迎送之擾。名廚詹多用魚肉禽蛋趕制出一道色狀如蒸蕃薯的新菜獻與興王,讓興王食美味而不為路人所疑。朱厚熜居囚車食此菜,日夜兼程地趕路,最先到達京都,登基稱帝,定年号為“嘉靖”。 朱厚熜感于此菜味美不膩,又幫助自己登帝,于是禦賜此菜為“蟠龍”,定為皇室貢品,除了家鄉鐘祥,庶人不得制作食用。
明朝滅亡之後,蟠龍菜回到民間,成為一道地方美食。清末的郢中《竹枝詞》曾贊譽此菜:“山珍海錯不須供,富水春香酒味濃。滿座賓客呼上菜,裝成卷切是蟠龍。”如今,在鐘祥一帶,老百姓都愛吃蟠龍菜,當地有“無龍不辦宴”“無席不見龍”的習俗,每到逢年過節、婚壽喜事,家家戶戶都要在宴席上準備“蟠龍菜”,以示喜祥之意。會做蟠龍菜的廚師更是倍受鄉民尊重。
經曆了數百年的傳承和改進,時至今日,蟠龍菜的制作方法變得極為講究和精細。烹饪時,将上好的精瘦豬肉、純白豬膘、江鯉魚肉混合切碎,加入雞蛋、綠豆粉、佐料,拌成糊狀,卷入雞蛋皮内,成一尺長、一寸半直徑的長筒蛋卷,上籠蒸半小時後取出,切成一分厚的蛋卷片碼入碗中,再上籠用旺火蒸15分鐘取出,翻扣入盤,拼成龍形,淋上熟豬油,點綴裝飾花,一條活龍活現的蟠龍立刻呈現在眼前。吃的時候端上桌,熱氣騰騰,蟠龍欲飛,讓人食欲大增。
作為一道工藝大菜,蟠龍菜透着濃烈的皇家範兒,它白中透黃、明豔富麗,蟠卷似龍,形态逼真,入口鮮香爽嫩,有似肉非肉、似魚非魚之感。由于此菜在湖北流傳較廣,各地騰挪變化,花式繁多。有的地方在菜上鑲配蛋糕雕制的龍頭、龍尾、龍爪;有的地方将蒸好的蛋卷切塊,外拖粉蛋糊炸,色澤金黃時撈出,在盤中拼裝成“龍形”,吃時鮮爽而又焦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