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生命時報》:茶油的寶貴價值被忽視了

來源:生命時報

食用油在膳食中占有重要地位,不僅為我們的餐桌帶來美味,還與健康息息相關。我國食用油品種較為豐富,調查顯示,2018年大豆油和菜籽油消費量占比高達43.1%和22.1%,緊随其後的是棕榈油、花生油、葵花籽油等。産自地中海的橄榄油,因具有較好的防心腦血管疾病效果也悄然走紅,消費量擠進前十。而在營養專家看來,我國特有的油茶籽油(俗稱茶油)在營養上絲毫不遜于橄榄油,科學食用同樣對預防心腦血管疾病有益,隻是受到産量低、價格貴等因素的影響,被廣大消費者忽視了。

《生命時報》:茶油的寶貴價值被忽視了

油茶樹上結滿茶果。

營養價值不輸橄榄油

“茶油營養價值好!”中國農業大學食品科學與營養工程學院副教授範志紅表示,茶油色清味香,也耐儲藏,是優質的油脂。從脂肪酸組成上看,每百克茶油含有飽和脂肪酸10克、單不飽和脂肪酸78.8克、多不飽和脂肪酸11.1克,其中不飽和脂肪酸主要有油酸(78.8%)、亞油酸(10%)、亞麻酸(1.1%)。茶油還含有豐富的維生素E、胡蘿蔔素、角鲨烯等生物活性成分。

動物實驗表明,茶油能降低血液中總膽固醇、甘油三酯水準,對脂肪肝、動脈粥樣硬化的形成有抑制作用。這可能和其富含單不飽和脂肪酸有關。研究發現,單不飽和脂肪酸對改善血脂模式、降低心腦血管疾病的風險有益。值得稱贊的是,茶油的單不飽和脂肪酸含量比橄榄油還高一點。

由于茶油富含不飽和脂肪酸、抗氧化效果好,經特殊工藝精制後,可作為藥物載體用油,被廣泛用于護膚品中。

從野生到承包,油茶産業初具規模

油茶樹是中國特有的木本油料植物,是大自然賦予華夏大地的瑰寶。據記載,油茶樹在我國已有2300年的栽培、食用曆史,湖南、江西、廣西種植面積和油茶果産量最大。除泰國、日本有少量種植區外,其他國家和地區不具備油茶樹生長的地理和自然條件。目前,全球茶油産量的90%以上來自中國,被譽為“東方橄榄油”。

《生命時報》:茶油的寶貴價值被忽視了

9月15日,在臨澧縣陳二郎油茶種植示範基地,田華理事長向記者介紹将要成熟的茶果。

在湖南省常德市臨澧縣西南部、太浮山腳下,有個陳二鄉,這裡是臨澧茶油的發源地。9月中旬,記者來到臨澧縣長沖村,探訪了茶油生産企業陳二郎占地2000畝的油茶樹種植示範基地。記者走進基地,隻見高矮、粗細不一的油茶樹上結滿了紅彤彤的茶果。田華理事長告訴記者,解放前,這些野生油茶樹就長在這裡,但疏密不一、雜草叢生,還有不少松樹夾雜其中,導緻茶果産量很不穩定。後來,在陳二郎油茶合作社的帶領下,130多名農戶承包了這些油茶樹,負責日常養護、采摘工作。為提高茶果産量,合作社定期對農戶進行技術教育訓練,目前該基地每年畝産茶油可達50公斤以上。得益于樹種、氣候等因素,這裡的茶果品質相對較好,其定價成為了全國茶果價格的風向标。

《生命時報》:茶油的寶貴價值被忽視了

油茶種植專業合作社裡貼着種植知識。

提到“陳二郎”品牌名稱的由來,田華說,明末清初,陳二鄉興安村有位秀才名叫陳二郎,他勤奮好學、機智聰明、孝老愛親、懲惡揚善,被稱為“江南的阿凡提”。他的傳奇故事被人們口口相傳至今,已列為常德市非物質文化遺産保護項目。而陳二郎品牌的建立,就是希望更好地傳唱陳二郎故事、弘揚陳二郎精神,同時打造出優秀的原生地域農産品品牌。

臨澧縣林業局局長熊進武向記者介紹了該縣油茶産業的發展情況。他說,臨澧縣現有油茶林29.1萬畝;2019年,全縣産油茶籽9500噸、茶油2600噸,産值5.08億。近幾年,縣委、縣政府強力推進油茶産業發展,投入大量資金并帶動社會資本,新造油茶5.8萬畝,改造油茶低産林12萬畝。目前,臨澧已成為湖南省24個油茶産業發展核心縣之一,給予重點扶持。湖南省林業局釋出的資料顯示,2019年,湖南省油茶林面積達到2169.98萬畝,油茶籽産量為110萬噸,油茶産值、種植面積、油茶籽及茶油産量均保持全國第一。

發展亟需解決的幾個問題

為加快油茶等木本油料的發展,2014年國務院辦公廳印發了《關于加快木本油料産業發展的意見》,湖南、江西、廣西等油茶主産區地方政府也紛紛出台相應規劃,促使油茶産業進入快速發展期。然而目前,茶油未在全國範圍内流行,長江以北地區群眾對茶油的知曉率較低;同時,茶油年産量較少,難以滿足國内市場需求。記者多方采訪發現,茶油走上尋常百姓家的餐桌,還需解決好以下幾個問題。

投入周期長,如何保證種植積極性?一棵油茶樹苗生長3~5年才會挂果,第4年開始産生收益,第5年可維持當年經營成本,管理得再好也要7~8年進入盛産期,林地周轉、日常養護都需要投入資金,種植門檻較高。田華說,從種植到收益,每戶每畝需投入6000元,但經濟收益期在50年以上,總體投入産出比可觀。在産生收益前,政府、企業可考慮采取扶持政策,鼓勵農戶科學種植。

品種良莠不齊,如何提高産量?品種是決定油茶樹産量的重要因素,臨澧縣“陳二郎”所用樹種為當地老茶樹種“寒露子”,為提高産量,正在進行低産林改造、新造林。一位行業人士向記者介紹了全國的情況。他表示,全國油茶低産林面積較大,約有3000多萬畝,絕大部分畝産茶油為5公斤/畝左右;近10年來,全國油茶種植面積每年增長200多萬畝,累計增加了近2000萬畝,高産油茶林盛果期産油30~50公斤/畝。老林改造也在同步進行。改造後,由于前兩年沒有收益,部分農戶不配合,為此,2020年中央财政轉移支付專項資金8億元用于老林改造,不少地方政府也出台了補貼政策,助推産業發展。

大多是人種天養,如何讓種植知識落地?田華說,陳二郎油茶種植基地的茶樹分包給農戶打理,起初不少人抱着“人種天養”的觀念,生産管理粗放,使多數茶樹處于野生或半野生狀态,挂果率不佳。為此,他們組織農戶集中學習豐産栽培技術,村裡的廣播也會播放油茶相關知識。專業人才不足是油茶産業發展的一塊短闆,應鼓勵林草科技人員紮根基層,把創新的動能擴散到田間地頭,帶動“一線”種植技術。

沒有參考加工模式,如何建立标準化生産流程?茶油價格居高不下,除了木本植物的種植、養護成本高,加工也是一方面原因。由于茶油是我國特種食用油,國際上沒有可參考的加工模式。十幾年前,因照搬草本食用油加工方式,壓榨時不僅造成原料浪費,還導緻了營養物質流失。目前,大多數企業仍采用傳統的壓榨技術,大部分茶粕沒有綜合利用,資源浪費較大;副産品的精深加工和綜合利用也不足,保健級茶油、茶油化妝品開發等還處于初級階段,亟需早日出台一套标準流程,否則價格難以親民。

缺少行業龍頭,如何形成品牌效應?目前,國家對油茶的扶持側重種植,市場處于初級階段。全國現有2000多家油茶加工企業,中等規模以上企業不到100家,加工企業普遍規模小、知名度不高,缺乏知名品牌,以緻出現業内不良競價及産品品質問題。這雖是發展的必經階段,也是必須解決的問題。建議推行“公衆品牌”、打造龍頭企業,可加強品牌效應;依法規範油茶廣告,嚴厲打擊虛假誇大宣傳。如果管理到位,還可助力茶油品質的監管,保證真茶油、好茶油的市場占有率,營造健康産業環境。

茶油不是越“土”越好

茶樹是“抱子懷胎”、花果同期的樹種,一年花果不斷。進入盛産期後,每年3月份,前一年開花“坐”下的茶果第一次膨大;五六月時,花芽開始冒出;等到七八月,小茶果快速生長,由綠轉紅;再過3個月左右,白花紅果就會挂滿樹梢。人工采摘茶果大多在寒露時節,此時茶果的含油量最高。收果後,多數農戶都會留下一部分茶果曬好,等“土榨坊”開機時自己榨油。在他們看來,親眼看到茶果榨成油,比超市裡買的更放心,價格也便宜不少,但其中卻藏着健康風險。

榨油前,茶果需經過采摘、晾曬、儲存等過程,若哪一環節做得不到位,茶果就可能黴變,生出黃曲黴。在正規、規模化加工廠,制油工藝被分為冷榨、熱榨,兩者都需先将茶果脫殼、粉碎制成茶籽粉,再按照标準程式榨油。土榨法類似熱榨,将茶籽粉制成“茶餅”後,經過蒸、炒,再壓榨出油,但整個過程的溫度不好控制,若超過250℃,就可能生成一些緻癌物,不利健康。

另外,大多數“土榨坊”衛生條件較差,沒有嚴格的清洗、消毒、滅菌條件,可緻土榨茶油雜質增多、安全性下降。近年來,由于茶油價格上漲,老百姓有盈利空間,土榨油越來越多地流向市場。而國家規定,用于銷售的食用油外包裝必須标明配料表、品質等級、淨含量、保存期限等内容,土榨油基本不具備,不可以售賣。針對土榨坊,今後必須加強監管,目前不少主産區都已開展土榨坊的改良工作。

采訪中,專家提醒,“土榨坊”存在較多健康和衛生隐患,是以不建議自己榨油,而應選購大廠家産品,品質更有保障。茶油雖好,也要控制食用量,每人每天烹調用油需控制在25~30克。精煉茶油風味好,耐儲存、耐高溫,适合作為炒菜油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