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子山區,方圓幾十裡,位于日照市岚山區與臨沂市莒南縣交界處,日(照)莒(縣)公路以南,東瀕黃海沿岸,南望濱海平原,西接沂蒙山區,北達膠濟鐵路,戰略地位十分重要。抗日戰争前期,國民黨第57軍第111師(隸屬魯蘇遊擊戰區,亦稱東北軍百十一師)駐紮在這裡,相距中共山東分局、山東軍區機關僅二三十裡。東北軍一直是八路軍的主要團結對象,過去與八路軍基本上友好相處,但在蔣介石發動的第二次反共高潮後,其内部進步力量與反動勢力分化明顯、鬥争尖銳。1942年夏,蔣介石陰謀發動第三次反共高潮,7月再次發電令戰區總司令于學忠,處決上年2月拘押的發動“九二二”鋤奸行動的中共特别黨員、111師333旅代旅長萬毅。身患重病的111師師長、抗日愛國将領常恩多(中共特别黨員),對國民黨的妥協投降反共政策不滿,與共産黨關系密切,在彌留之際毅然決定率部脫離國民黨軍隊,并留下遺囑,令全師官兵在其去世後,務要追随郭維城,貫徹張學良主張,以達到抗日鋤奸之大欲。8月2日,萬毅獲悉其即将被處決、常恩多行将舉事,立即越獄進入濱海抗日根據地。3日,常恩多、郭維城鑒于于學忠查問萬毅越獄事,遂在甲子山區址坊村召開團以上軍官會議,宣告111師脫離國民黨軍,改稱東北挺進軍,并扣押該師副師長劉宗顔、參謀長陶景奎和333旅旅長劉晉武等反共頑固派頭子。郭維城受常恩多委托,掌握部隊。此舉亦稱“八三”事變。
8月5日,中共山東分局召開緊急會議,聽取萬毅等彙報,研究對待“八三”事變的政策。表示支援他們正義、進步的行動。鑒于該部可能出現混亂現象,即可派萬毅和曾在該部工作過的中共地下黨員王維平(王振乾)傳回該師,協助常恩多、郭維城掌握穩定隊伍。由于缺乏思想基礎群組織準備,參與成分複雜,加之頑固分子極力分化,舉事部隊大部于6、7日嘩變、潰逃。師工兵營營長王毅将扣押的陶景奎、劉宗顔、劉晉武等放出。陶景奎等迅疾收攏逃兵,糾集力量,于8日向東北挺進軍駐地反撲。常恩多、郭維城被迫率餘部(第111師師部大部和333旅旅部、662團2營、665團1個連、666團團直及1營營部、魯蘇戰區總部機關零散人員及特務團3營兩個連等)共2700餘名官兵、300名軍屬,攜帶部分武器彈藥,轉移至莒南縣王家坊前。9日晨,常恩多病逝。面對複雜局勢,郭維城接受山東分局提出的建議,取消“東北挺進軍”番号,仍然用第111師(稱新111師)番号。萬毅、郭維城為副師長,郭維城兼政治部主任,王維平為政治部副主任。為了穩定軍心,争取逃軍歸來,決定對常恩多逝世秘不發喪。
9日,陶景奎、劉宗顔、劉晉武等指揮糾集逃兵2000餘人,并勾結土頑李延修及國民黨遊擊獨立第七支隊朱信齋,開始搶占111師駐防的甲子山區,與111師和八路軍對抗。8月中旬,115師調集部隊,協助111師進步力量發起讨伐頑軍的作戰。(未完待續)
(作者:辛崇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