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唐詩、宋詞是中華文化史上并垂不朽的兩座高峰,在堆積這兩座文化大山的過程中,大詩人、大詞人層出不窮燦若星河。
在這些衆多的詩人中,有這樣兩位詩人,他們在星光熠熠的詩人圈名氣不大,甚至存在感極低,但寫的兩首詩畫感十足、異曲同工,都被丹青手圖畫出來廣為流傳、聞名遐迩。
唐朝的這位詩人叫李益,雖然貴為“大曆十才子”之一,但詩名差強人意,除了詩詞愛好者,恐怕知其名又能誦其詩者少之又少。不過,這并不妨礙李益是一個出色的詩人,他的詩風豪放明快,尤以邊塞詩為著。今天分享的就是他的一首邊塞詩《夜上受降城聞笛》
回樂峰前沙似雪,
受降城外月如霜。
不知何處吹蘆管,
一夜征人盡望鄉。
詩人由眼前景下筆,回樂峰前的沙地白得像雪,受降城外的月色猶如秋霜。凄涼的邊塞,寂寞的月夜,一幅絕域月夜圖徐徐展開,為後兩句做了勾魂攝魄之鋪墊。
如果按照常理,後面該寫人怎樣寂寞,怎樣思鄉,但高超的詩人從來不屑于這樣讓人一眼望穿,那樣會索然無味。于是,詩人筆鋒一轉,奔主題“聞笛”而來,不知何處吹起凄涼的蘆管,一夜間征人個個眺望故鄉,思鄉之情滿滿溢出,讓人如吃至甜的棗子,初覺苦梢,後覺無比甘甜。至此,一幅征人邊塞月夜望鄉圖完完全全展現出來。《唐詩紀事》說,這首詩在當時便被度曲入畫,天下聞名。
如果說李益還頂着“大曆十才子”之一的名頭,有一定知名度的話,那麼宋朝的這位詩人可就遜色很多不可同日而語了。沒有讀過錢鐘書先生編撰的《宋詩選注》或者是詩詞狂熱愛好者,恐怕沒幾個人知道這位兄台。
他叫柳開,宋代古文運動的先驅,提倡師法韓愈和柳宗元的散文,是北宋大儒歐陽修等人的先導,主張文道合一,曾言:“吾之道,孔子、孟轲、揚雄、韓愈之道;吾之文,孔子、孟轲、揚雄、韓愈之文也。”
今天分享的是他的《塞上》。
鳴骹直上一千尺,
天靜無風聲更幹。
碧眼胡兒三百騎,
盡提金勒向雲看。
詩人說響箭鳴叫着沖上雲霄,草原之上沒有風,天地間一片安甯,顯得響箭的聲音更加清脆洪亮。聽到這響聲,數百個矯健騎馬的漢子,紛紛提着金勒停馬駐足向雲端看去。
這首詩在當時廣為傳頌,還有人把詩意圖畫下來,直至明代“猶有此圖稿本”。那麼詩妙在何處呢?妙就妙在詩人抓住了響箭射出去發出悅耳聲音,大家不約而同勒馬駐足、凝神遠望的精彩瞬間,像照相機一樣将畫面永久定格,和李益的“一夜征人盡望鄉”異曲同工、心有靈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