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民國四大才女——石評梅 有花堪折直須折

作者:儒雅豆豆521
民國四大才女——石評梅 有花堪折直須折

石評梅(1902-1928),中國近現代女作家、革命活動家,"民國四大才女"之一。 原名汝壁,1923年9月在《晨報副刊》連載長篇遊記《模糊的餘影》,1924年與摯友陸晶清編輯《京報副刊.婦女周刊》,1926年,繼續與陸晶清合編《世界日報副刊.薔藏周刊》。

可惜這樣有才華的人,生命僅僅隻有26年。我覺得是她的兩段至深的感情,對她造成了一定傷害,有精神拖累了身體而早逝。

石平梅1902年出生在山西的一個書香門第家裡,從小很受父母寵愛。父親在其三、四歲時親自給她啟蒙,教授《四書》、《詩經》等,是以石平梅在太原女子師範學校讀書時,就被譽為"才女"。在女師讀書期間已經顯露了石評梅的反抗思想群組織才能。一次女師鬧風潮,她為組織者之一。風潮過後,校方要開除她,後因惜其才學,又恢複了學籍。

1919年暑假,石評梅從太原女師畢業,考入北京女子高等師範學校。石平梅的父親不放心心愛的女兒異鄉求學,輾轉找到同鄉,在北京大學讀書的吳天放多多照顧。吳天放在陪同石平梅進京過程,就這個女孩子的蘭心蕙質所打動。

到京沒幾天,就約石平梅在“來今雨軒”一起吃飯,期間把話題引向“梅花”,吳天放從包中取出一疊精美的印花信箋。每頁上面有一枝傲然挺立的梅花,一句古人詠梅的詩句“江南無所有,聊贈一枝梅”等等,下方還印有“評梅用箋”。席間吳天放侃侃而談,一派飽讀詩書的才子模範,捕獲了少女石平梅的心。之後吳天放的浪漫手段層出不窮,或電話問候、或鮮花贈美、或一起郊遊,而當時吳天放正在家刊物擔任詩歌編輯,兩人有着共同的話題和愛好,兩人漸行漸近。可就像巴爾紮克說的那樣:“其實假裝的愛情比真實的愛情還要完美,這就是為什麼很多女人都受騙了。”

這天石平梅因為想聽愛羅先珂的演講《女子與其使命》與兩人早就定下的約會時間沖突。于是她提前到吳天放的較高價的電梯大廈去,想告訴他約會取消。可是在較高價的電梯大廈門口,一個小男孩問她找誰,并大聲沖裡面喊“爸爸有人找”時,石平梅隻覺的驚天霹靂打在自己身上,一陣冷一陣熱。原來吳天放早有妻室,可他既不想放棄自己的婚姻,又貪戀和石平梅的私情。事發後既威脅石平梅如果和自己分手,會把他們的情書登報公開。又連連軟語相求,這份感情對他如水如命。這段時期石平梅痛苦不堪,雖然結束了和吳天放的感情,但是她自己也暗暗下決心這輩子不再談戀愛,不再結婚,導緻錯過了愛重她的高君宇。

民國四大才女——石評梅 有花堪折直須折

1896年,高君宇出生于山西省的一個富商家庭,後來父母包辦婚姻,抗争無果離家出走。1916年考入北京大學。1919年5月4日學生愛國遊行時,高君宇是組織骨幹之一。1922年,在黨的"二大"上,高君宇當選為中央委員。1924年年初,他又同李大钊、毛澤東等人一起以共産黨員的身份參加了國民黨的第一次代表大會。

兩人在北京山西會館的同鄉會上相識,後來得知石平梅是老師石銘的女兒,徒然心生親切,在交談中,他們發現彼此有很多相同的理想和抱負,兩人書信往來,石評梅和高君宇漸漸建立了友誼。

1923年4月15日,感情痛苦悲傷的石評梅寫信高君宇,提到自己正處于“說不出的悲哀”之中,而此時的高君宇正忙于革命救國,收到石評梅的來信并不知曉她發生的事情,便回信關切道:“為何而起了悲哀……視我責如能救濟,恐我沒有這大力量罷?我們常通信就是了。”後來得知她的遭遇以後,高君宇很是擔心她的狀态,不斷寫信去激勵她樂觀的生活,期待用自己的溫情去撫平她心上的傷口。

這年的秋天收到高君宇的一片火紅的楓葉,上面用毛筆寫着幾行字:

"滿山秋色關不住,一片紅葉寄相思。"

這封突如其來的求愛信讓石評梅陷入憂慮和沖突中。她想了很久,在紅葉上寫下這樣一行字:

"枯萎的花籃不能承受這鮮紅的葉兒。"

而被石評梅拒絕後的高君宇并沒有放棄對她的愛意,他私下與嶽父多次協商,終于在1924年秋天結束了長達10年的舊式婚姻。

石平梅在得知高君宇結束包辦婚姻後的回複:“與他做唯一知己的朋友,與他做以事業度過這一生的同志。”

1924年9月,高君宇南下廣州,擔任孫中山的秘書。石評梅的生日快要到了,高君宇上街買了一對象牙戒指,并将其中較小的一枚附在書信中,寄給了遠在北京的石評梅“願你承受了她。或許你不忍,再令它如紅葉一樣的命運吧。我尊重你的意願,隻希望用象牙戒指的潔白堅固,紀念我們的冰雪友情吧......”,另外一枚則戴在了他自己的手上。石評梅戴上了那枚象牙戒指,她明白這對白色戒指,象征了二人會永遠保持"純潔如冰雪的友誼"。

民國四大才女——石評梅 有花堪折直須折

1924年10月,馮玉祥在北京發動政變,成立了以段祺瑞為首的北京臨時執政府,電請孫中山北上"共商國是"。這一年的最後一天,高君宇随孫中山抵達北京。回到北京的他參加了國民會議促成會全國代表大會的籌備工作。可多年的艱苦生活和情感郁積讓這個年輕人的身體再也無法支撐。不久,他住進了醫院。在這期間,石評梅差不多每天都來探視,二人談得很投機,有的時候,他們戴象牙戒指的手緊緊地握在一起。之後,出院不久的高君宇患急性闌尾炎再次住進醫院,因術後大出血,1925年3月6日淩晨,高君宇去世,時年29歲。按照高君宇的生前心願,他被葬在陶然亭畔。

1928年9月,26歲的石評梅病逝于北京。臨終前,她的手上仍然戴着那枚白色的戒指。友人把她葬在高君宇的墓旁,完成了二人"生前未能相依共處,願死後得并葬荒丘"的遺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