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天下陸姓來源

天下陸姓來源

姓氏:【陸】

拼音:Lu

郡望:河南郡

名人:陸遊,陸遜,陸機,陸玄,陸九韶,陸九齡

勝迹:缺

文獻:陸氏世譜

曆史:陸姓在當今中國姓氏中排名第七十,在台灣排名第九十四。相傳上古時,帝颛顼有位曾孫名叫終,被封在陸鄉(今山東平原縣一帶),即稱之為陸終。他的子孫中有以封邑名為姓氏的,稱為陸氏。古代戎族人有支姓,叫做允姓之戎,春秋時期被秦晉兩國逼迫,離開了原住地,東遷至陰(今河南盧縣東北),故史又有稱陰戎,最後又遷到了陸渾(今河南嵩縣東北),建立陸渾國,隸屬于晉。子民均以陸為姓氏。又出于田氏。周初,舜的後人滿建立陳國,後因戰亂,陳公子完逃至齊國,并改為田氏。後代齊,田氏掌政,世襲齊國國君。齊宣王時,宣王将與田氏生的小兒子田通封于平原縣陸鄉,田通的後人就以封邑為氏,也稱陸氏。另外,古代鮮卑族代北三字姓中有步孤氏,也稱之為步鹿氏,後北魏孝文帝時,提倡漢化,就改之為陸氏。春秋時,齊國大夫東郭賈受封于大陸,号為大陸子方,他的後人中就有以大陸為姓,後簡化為陸氏。其他名人:陸九淵、陸雲。

姓氏起源:

關于陸氏的姓氏來源說法為下:

相傳吳回在帝堯時任火神祝融,他的兒子名終。因為在陸鄉一帶,是以叫陸終。他的後世有的就以陸為姓,稱陸氏。這就是山東陸氏。

戰國時田完裔孫齊宣王有個孫子叫通,受封于平原縣陸鄉,即陸終的故地,是以以陸為氏。史稱陸氏正宗,這是山東陸氏的起源。

出自陸渾國。春秋時有一國名為陸渾國,公元前525年被晉國此國所滅,亡國之後的陸渾國遺民依照漢人的習慣,以國為氏,後代以陸為姓。

出自他族改姓。南北朝有代北鮮卑複姓步陸孤氏,随魏文帝遷如洛陽後改為陸氏。

聚集地:

遷徙分布

陸氏的發源地有多處。從陸氏大緻繁衍的曆史情況上看,曆代路姓是以今山東、河南、江西、湖北、浙江、江蘇六個省為主要分布的地方。分布于這些地方的陸姓多為戰國時宣王的兒子陸通之後。陸姓早就興盛于江浙一帶,據史料記載,陸通有子陸發任齊為大夫,他的子孫後來又有遷徙至荊州、丹徒的。漢末三國鼎立的時候,位于江東的東吳,陸氏人才輩出,著名的如孫權手下的陸遜、陸遜的兒子陸抗、孫子陸機和陸雲,可見當時陸氏在此地的興旺。到了南北朝時期,南北方各地的陸氏都得到了更大規模的發展。宋元之後,陸氏遍布全國各地。

堂号

忠烈堂:南宋左丞相陸秀夫誓死不降元,立益王于福州。元兵殺來的時候,陸秀夫從容拔劍将妻子、兒子驅逐下海而死,然後自己也投河自盡。

黜霸堂:漢朝時陸賈跟随劉邦滅秦建漢。他的口才相當好,兩次出使南越。還曾寫了一本《新語》送給高祖,大意是崇王黜霸。

陸氏又以河南、平原、河内、吳郡為其堂号。

家乘譜牒

上海:雲間陸氏家乘四卷首一卷、雲間珠溪陸氏譜牒不分卷、雲間珠溪陸氏譜不分卷、 崇明陸氏大宗世譜不分卷、陸氏世系表不分卷

江蘇:淮安山陽陸氏族譜八卷、泰縣海陵陸氏族譜十四卷首一卷、丹陽雲陽陸氏族譜十卷、丹陽雲陽陸氏族譜八卷、武進晉陵茅莊陸氏宗譜八卷、武進樟村陸氏宗譜十六卷、武進樟村陸氏宗譜十八卷、常州白雲灣支陸氏會修宗譜一卷、武進陸莊陸氏宗譜二十七卷首一卷、武進陸莊陸氏宗譜二十九卷首一卷、武進晉陵陸氏宗譜十二卷、無錫陸氏世譜摘錄不分卷

曆史名人:

陸隴其:平湖人,清代著名學者,與陸世儀并稱“二陸”,學宗程朱,反對王守仁的“緻良說”,以“居敬窮理”為主。

陸心源:浙江吳興人,清代藏書家,他收藏了兩百本宋朝的珍善本書,因藏書揚名于天下。著有《潛園總集》。

陸遊:山陰人,南宋時著名的詩人。曾在朝廷任官,在政治上堅決抗金,主張充實軍備。晚年退居家鄉,收複中原的信念始終不變。一生中創作了很多詩歌,現存的有9000多首,内容極為豐富,抒發政治抱負,反映人民生活疾苦,批判當時統治集團的屈辱求和,風格渾雄豪放,表現出渴望恢複國家統一的強烈感情。《關山月》、《書憤》、《農家歎》、《示兒》均為傳世名作。

陸羽:複州竟陵人,唐代著名的茶道專家,為人诙諧風趣,閉門著述,不願為官,一度靠做零工維持生計,與女詞人李季蘭友誼頗深。一生的嗜好是喝茶,是當時品茶的最高權威。人稱“茶神”。

陸賈:西漢著名政治家、辭賦家,他自從漢高祖定天下以後,常作為說客出使諸侯。力主提倡儒學,“行仁義,法先勝”,并輔以黃老的“無為而治”的思想,作為地主階級的統治工具,對漢初政治曾起過較大影響。

陸遜:三國吳國名将,善謀略,出謀擊敗關羽,後水攻大敗劉備,因戰功顯赫而官至丞相。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