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小時候書本裡的3位正面人物,後來卻成了“壞人”,你認識幾個?

不忘初心,是曆史上許多詩人都喜歡沿用的話題,王唯一曾說:學道須當猛烈,始終确守初心,纖毫物欲不相侵。意思是學習道理應當覺有強烈的決心,而且要從始終保留好當初那份心意,不讓分毫的物欲侵入我們的内心。陸遊則說約君切勿負初心,天上人間均一是,意思是無論是哪兒都應該一樣不要辜負了初時的心意。

然而雖然有着無數的名言警句告誡世人不要忘記了自己的初心,可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天下攘攘皆為利往。又有多少人在塵世的生活中,不知不覺便忘記了自己的初心,成為了一個與當初背道而馳的人。比如說國小書本裡的這三位正面人物便是如此,原是正面人物的他們其實在成名後都成了“壞人”,你知道幾個呢?

小時候書本裡的3位正面人物,後來卻成了“壞人”,你認識幾個?

李紳

李紳生于大曆七年(772年),逝于會昌六年(846年),是唐朝的宰相、詩人。生于敗落官宦家庭的他,因家庭、儒家影響,前期抱有強烈的政治熱情。那時的他明白農民辛勤勞動卻兩手空空、慘遭餓死的現實,也懂得憐憫百姓,生出為民做主的心思。這種思想展現在他的詩歌中,李紳的《憫農》曾寫: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

小時候書本裡的3位正面人物,後來卻成了“壞人”,你認識幾個?

不是空洞的說教,不是無病的呻吟,而是真真切切的憤懑和同情。正是表現力強,給人帶來啟迪,引不知珍惜糧食的人受到深刻的教育。這首詩被選入了書本之中,讀了憫農,或許所有人都會覺得作者一定是個心懷百姓之人。然而李紳步入仕途飛黃騰達以後,卻喪失了憫農之心,變成了一個花天酒地、濫施淫威的腐官酷吏。

小時候書本裡的3位正面人物,後來卻成了“壞人”,你認識幾個?

司馬光

司馬光,大多人第一次聽到這個名字是因為他年幼砸缸的故事,第二次聽到則是因為《資治通鑒》這本編年體史書。然而這兩個時期的司馬光,完全是相反的人,砸缸的故事家喻戶曉。說的是一次司馬光的小夥伴掉進了缸裡,年紀尚小的他卻沉着冷靜,聰明善良。沒有慌張也沒有坐視不理,急中生智,拿起一塊石頭砸缸救出了小夥伴。

小時候書本裡的3位正面人物,後來卻成了“壞人”,你認識幾個?

長大之後的司馬光卻更像是一個不知變通的書呆子,全無少年時的機智變通,他明明清楚王安石的變法有可取之處。卻偏要對着幹,全面廢除王安石變化,成了大宋王朝的掘墓人。不光廢除,還在掌權之後開始了對變法的全面打壓,從朝廷大臣到平民女子。為了所謂的和平,将辛苦奪來的西夏之地拱手相讓,重用聽他話的奸臣比如蔡京。

小時候書本裡的3位正面人物,後來卻成了“壞人”,你認識幾個?

康有為

小時候聽說康有為發動了維新變法,又聽到戊戌六君子的死,大多人想必都敬佩過參與變法的他。長大之後才恍然明白,小時候敬佩的改革家,其實是個欺世盜名、道德敗壞的好色之徒。欺世盜名,戊戌變法失敗後逃亡日本,自稱有皇帝的衣帶诏組織保皇會。實際上那衣帶诏壓根不是給他,他卻以為衣帶诏上所提之人皆死,便借着衣帶诏斂财。

小時候書本裡的3位正面人物,後來卻成了“壞人”,你認識幾個?

道德敗壞,于公在戊戌變法時期,康有為便曾提出荒唐的“中日合邦”。美名其曰:勿嫌合邦之名之不美,誠天下蒼生之福矣。于私曾偷盜過陝西西安卧龍寺珍貴的古版佛經,又以借為名從餘凡澄哪兒拿了一幅珍貴字畫,試圖據為己有。好色之徒,康有為生平有過六位夫人,43歲娶18歲的梁随覺。

50歲娶17歲的何旃理,56歲娶17歲的市岡鶴子,58歲娶17歲的廖定徵。到了六十來歲,還天天狎妓,并且數次賴賬。62歲那年遊西湖對18歲的張光一見鐘情,使用各種手段,不顧家人反對娶了她。可見有時候看起來正派的名人們,也會遺忘初心,在成名後成了“壞人”,你知道幾個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