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曆六年(1578年),新任彰德知府常存仁前來柴村拜訪郭樸,一樣被拒之門外。雖然,那張貼在大門外的“三不”告示早已經風吹雨打去,但郭樸十多年嚴守此規,地方官府也都知曉。
常存仁堅持前來,實在有一個重大消息告訴郭樸。家人再次進去通禀,郭樸這才答應,破例在書房接待。原來,常存仁帶來了高拱病逝的噩耗。
徐階緻仕後,高拱入閣,并以帝師身份擔任首輔,強邊防,革弊政,勵精圖治,不數年内,政績卓然。但他以才略自許,負氣淩人,專橫跋扈,造成了他與同僚的仇隙不合,以緻招來物議。隆慶四年(1570年)七月,裕王府舊僚大學士陳以勤因與高拱有小嫌,激流勇退,引疾罷去。不久,掌都察院大學士趙貞吉奏劾高拱挾私憾考科道,高拱唆使給事中韓楫彈劾趙貞吉,明穆宗朱載垕袒護高拱,竟令趙貞吉緻仕。大學士李春芳因曾依附徐階,也被責令乞休歸田。裕王府教官殷士儋入閣後,因不曲事高拱屢遭壓制。殷士儋不能忍,在内閣當面诟罵高拱:“你先逐陳公,再逐趙公,又逐李公,現在逐我。你難道能長久在此首輔之位嗎?”說罷,竟揮老拳擊打高拱。隆慶五年(1571年)十一月,殷士儋也被罷黜。此時,除舊輔張居正外,悉被高拱排斥一淨。
張居正在國子監擔任司業時,因郭樸介紹與裕王府教官高拱相識,後來,郭樸舉薦高公任國子監祭酒,徐階将張居正安排進裕王府。二人因同侍裕王朱載垕,志趣相投,交往更深,相期将來入閣匡扶社稷。但當明世宗去世當天,徐階隻召張居正共同撰寫嘉靖遺诏,竟然瞞着其他閣臣,高拱與張居正頓生龃龉。徐階緻仕後,張居正與太監李芳合謀起複高拱入閣,兩人才冰釋前嫌。隆慶五年,高拱的親信傳言張居正接受徐階三萬兩白銀賄賂,暗中營救他的三個兒子,二人心中誤解日益加深。
司禮監秉筆太監馮保因不滿高拱舉薦孟沖擔任掌印太監,張居正暗中與他結成同盟,聯合科道禦史圍攻高拱,明穆宗不聽。
隆慶六年(1572年)五月二十二日,明穆宗朱載垕病危,召内閣高拱、張居正及高儀三人為顧命大臣。明穆宗握着高拱的手說:“以天下累先生!”高拱聞言哭道:“十歲太子如何治天下!”
高拱也是悲痛而感,沒有在意榻邊簾後坐着陳皇後和太子生母李貴妃,十歲的太子朱翊鈞也立在禦榻的右邊。
五月二十六日,明穆宗即崩于乾清宮。六月初十,皇太子朱翊鈞正式即位,次年改元萬曆。
明神宗朱翊鈞即位後,高拱馬上呈進新政五事,要求新皇禦門聽政,親答奏請,面見輔臣,議處要事,且一應章奏覽後俱須發送内閣看詳拟票,杜絕内批留中。
張居正指使司禮太監馮保到李太後面前,奏言:“高拱曾說過十歲太子不能治天下的話,現在又如此作為,正是專權擅政,把朝廷威福都強奪自專,不許皇帝主政。”
第二日,宮中頒出懿旨,命高拱著回籍閑住,不許停留!首輔之位由閣臣張居正遞補。
高拱回到新鄭家中,已經晉升為司禮監秉筆太監馮保仍不放過,制造王大臣事件誣陷高拱,欲置之死地,幸賴吏部尚書楊博、禦史葛守禮等力救,高拱得免于難。
萬曆六年(1578年)七月二日,六十五歲的高拱在貧病交加中去世。家人循緻仕閣臣例,為其請求官方的斂葬恤典。明神宗不準,而且不肯賜予谥号,始終将其視作貳臣。直到萬曆三十年(1585年),才得平反,僅得賜谥文襄。
常守仁帶回高拱臨終前寫的《病榻遺言》,郭樸方才得知張居正勾結馮保陰奪首輔之位的經過,唏噓不已,感歎道:“高拱與張居正同朝為官,也曾深交,為了權力和名譽,竟然結怨如此之深!”
常守仁問道:“高拱仗持自己是帝師,攬權自重,但畢竟一心忠于皇上,說其是貳臣,實在是過毀了。”
郭樸說道:“貳臣之說,應該是馮保所為。但張居正身居首輔,诏書出自内閣,張居正不應該作壁上觀!”
常守仁也是感歎不已,問道:“郭公,您覺得張居正怎麼樣?”
郭樸沉思一會兒,緩緩說道:“張居正與高拱都是才具俱佳,心懷大志,但也都是心高氣傲,做事偏激。當年,張居正看不慣嚴嵩專權,徐階隐忍,竟然稱病回鄉,三年才被徐階召回。也是由此經曆,張居正也算經受磨砺,方才壓住心性,但一旦大權在握,還會與徐階一樣,成為一代權臣。”
常守仁點頭,說道:“郭公言之有理。張居正成為首輔後,整頓吏治,改革地方賦稅,實行一條鞭法,朝政日清,國富民強,也算得上是中興之臣。但有一事不明,我聽說張居正借整頓官學之機,禁毀天下書院,這不是焚書坑儒之舉?”
郭樸搖頭道:“自宋以來,私人創辦書院興起,一定程度上補充官學不足,我朝也是鼓勵提倡。嘉靖朝我掌翰林院時,據各地學政上報,私立書院竟多達1200餘所,尤其陸王心學興起,王守仁、湛若水等諸位理學大師到各書院講學,講學之風盛行海内。當年,先賢崔銑就對我說,陸王心學隻是明心見性之空言,代修己治人之實學,背離了孔孟修身治家平天下的學問之道,真是一語中的。到如今,書院内魚龍混雜,甚至借講學斂财,騷擾百姓,實在應該加以整頓。”
常守仁說道:“應該講求實學,緻力經世緻用,我也以為是書院的正途。但禁毀書院,實有不妥!”
郭樸歎道:“這也就是權臣的通病吧!”
據史料記載,應天府以下,禁毀書院凡六十四處。雖然,張居正禁毀的都是影響教壞、擾民害國的書院,當時紫陽、崇山、金山、石門、天泉等著名書院留存如故,而且隻是私立書院極少一部分,但後世毀多譽少,成為張居正十四大罪之一。萬曆十年(1582年),張居正積勞成疾,病逝于任上,享年僅57歲。明神宗為之辍朝,贈上柱國,賜谥“文忠”。第二年,徐階因海瑞興起的退田風波,在擔驚受怕中度過餘生,溘然去世,享年八十一歲,朝廷贈太師,谥文貞。徐階生前叮囑家人在湖州賣田制茔,死後葬身異鄉,可見他因為子孫不賢不孝,多麼愧對故鄉。
常守仁見與郭樸交談投機,站起身,深施一禮,說道:“自古賢守善政,都是重農桑,興文教,安百姓。存仁到任彰德,也知道為官一任,造福一方。隻是,還望郭公屈尊襄贊。”
郭樸趕緊站起來,扶住常守仁。“你是朝廷官員,我一個草民,受不起你的大禮,更談不上屈尊。隻要是惠及百姓,造福鄉梓,我義不容辭!”
“大儒崔銑編纂《彰德府志》成書于正德末年,至今已有六十年了。嘉靖、隆慶、萬曆三朝曆任府縣多有惠政,良材賢士輩出,何況科貢之名、建置沿革、徭賦厲害關乎政教,有心續寫《彰德府志》。但我才疏學淺,還望郭公專領其事。”
“恩師文敏公一代大儒,《彰德府志》更是海内稱為善志。我擔心自己淺陋不文,老眼昏花,有負常知府美意。但既有舊志體例,又有常知府力助,再者請從府學選拔諸生共襄此舉,我也就不自量力,作續貂混珠之為吧。”
《彰德府續志》從萬曆六年起,曆經三年,于萬曆九年仲夏成書,分上、中、下三卷,上卷與中卷又各分為前後卷,故實為五卷。郭樸親自作《續志序》,記述這一盛舉。
此後,在知府常守仁的支援下,收集整理宋代三朝賢相韓琦文集《安陽集》五十卷和《韓琦家傳》十餘卷,重新刻印,使得安陽先賢著作得以流傳後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