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合香如合藥,香方與醫方本屬同源,合香香方無論是觀念、制法都受醫家合藥的影響。
古代醫家們在編撰醫書時,也常将當時流行的香方記錄在書。
最早香方見于醫書,多是熏衣、香體功效的香方,兼具有防蟲、淨身清淨空氣的效用。
東晉葛洪《肘後備急方》中有『六味熏衣香方』;唐代孫思邈的《千金翼方》、《千金月令》中都記載了熏衣、香體的香方。
裛衣香方:丁子香一兩、苜蓿香二兩、甘松香、茅香各三兩、藿香、零陵香各四兩,右六味,各搗,加澤蘭葉四兩,粗下篩用之,極美。
漢唐時期,皇室所用的香方是不外傳的秘方,代表着皇室專屬的氣味。雖說宮中明令不許外傳,但負責制香的禦醫還是把宮中的香方傳入民間。王建有時詩曰:
供禦香方加減頻,水沈山麝每回新。
内中不許相傳出,已被醫家寫與人。
宋代以前醫書記載的香方都為熏衣香和香體方,到了宋代,醫書記載的香方,品種更加多樣。
在宋代官方出版的醫方書籍,《太平和劑局方》卷之十『諸香』收錄了芬積香、衙香、降真香、清遠香等焚于房間廳堂的香品香方。
衙香:甲香、沈香(剉)、箋香(剉)各六兩,腦子(研)、麝香(研)、各九兩,牙硝香研十二兩、檀香(剉) 二斤、臘茶清炒。右為末,入研藥,用蜜搜和令勻,如常法燒。
衙香,也稱為牙香,唐代末期衙香已經出現。在宋代衙香多焚燒于宮中、書房、寺院和衙門等地,是宋代文人階層比較流行的香方之一。
蘇轼的《書贈孫叔靜》寫道:『今日于叔靜家飲官法酒,烹團茶,燒衙香,用諸葛筆,皆北歸喜事。』
衙香的香方很多,在宋代《陳氏香譜》中名為衙香的香方有十五首。衙香中的上品,是用當時比較名貴的薔薇水(玫瑰香水)調制的,宋人毛滂《蝶戀花》詞:
不雨不晴秋氣味。酒病秋懷,不做醒忪地。初換夾衣圍翠被。薔薇水潤衙香膩。
宋元時期的《壽親養老新書》以老年養生為專題。此書共四卷,卷一為宋人陳直撰著,後三卷是元人鄒铉續補。
鄒铉增補内容頗為博雜,除了介紹各種養生、養性與治病方藥,又論及茶、酒、香、收畫、置琴等法。
在元人鄒铉增補的内容中記載了降真香、雪梅香、江梅香、百花香、長春香、禦愛四和香,應該是元代比較流行的香方。
雪梅香與江梅香、百花香、長春香并稱為『四品奇香』。這四首香方,均以歌訣的形式叙述香方的組成、用量、制法與氣味特色。長春香歌曰:
二兩箋香三兩檀,麝香腦子一錢寬。
華堂靜處爐煙起,清韻長春賽蕙蘭。
以歌訣看來,長春香的成分是以箋香(沉香)、檀香、麝香、龍腦為主。适合在家中廳堂使用,香氣比真蘭花還清雅幽遠。
明人徐春甫的《古今醫統大全》,是一部綜合性的醫學著作。卷九十八“通用諸方”中,記載了龍挂香餅、扇墜香、安息香、合香(南京回回方)等香方。
龍挂香餅料:檀香、沉香各二斤,排草一斤 ,乳香、木香、丁香、蘭苔各四兩, 黃煙六兩、麝香八錢、 炭末半斤、 酥合油十二兩 、榄油六斤 、蜜六斤,上和法如前。
此方為香餅方。在明代常見的龍挂香類似線香,李時珍《本草綱目》線香中提及龍挂香:『線香,成條如線也。亦或盤成物象字形,用鐵銅絲懸爇者,名龍挂香』。
龍挂香分為黃黑兩種,黑龍挂香價格比較高,屠隆《考盤餘事》載龍挂香『黑者價高,惟内府者佳』。在香學書籍《香乘·獵香新譜》中記載有黃龍挂香、黑龍挂香兩首香方。
在明人王大倫的《嬰童類萃》中也記載了一首香方,此方與《古今醫統大全》中的合香方(南京回回方)類似,是明代比較典型的合香組方。
合香方:排草一斤、甘松四兩、廣陵香半斤、藿香四兩、丁香一兩、木香二兩、 檀香四兩、荔枝核四兩(無核炭亦可)、青黛少許、麝香多少随意加之,共磨為末,瓷罐收貯。
此香為印香方,印香是古人比較流行的焚香方式之一。焚印香要用镂空的模具,将香粉壓制成連筆的圖案,此法需靜心、慢弄,适合調心。
古代的醫家不僅收集香方記錄成書,也自己創作香方,在《香乘》中記載了一首北宋名醫楊吉老調制的『楊吉龍涎香』,對香藥的炮制與窨制都比較講究。
從中醫的角度來說,焚香也是一種療疾法,用以抑制黴菌、驅除穢氣等。
由于所用原料四氣五味的不同,制出的香也有品性各異的功能,或解毒驅蟲、或防腐除黴、或健脾鎮痛。
在醫書中常有祛邪辟穢的香方,明人王肯堂《幼科證治準繩》載:『辟穢香,蒼術一斤、大黃半斤,右細撚,放火爐中燒之』。清代愛虛老人《古方彙精》中有可佩帶可焚燒的『辟瘟神方』:
乳香、蒼術、細辛、川芎、甘草、降香、檀香各一兩,共研細末。棗肉為丸。芡實大。曬幹佩之辟瘟,燒之辟疫辟穢。
香學書籍《香乘》中也記載有辟惡穢的『清穢香』、『清鎮香』;治愈頭風的『清神濕香』;治心腹痛的『南番龍涎香』等療疾功效的香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