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陝西省府谷縣哈拉寨鎮有一座馬占山将軍留下的“忠烈祠”,筆者有幸,曾先後三次赴哈鎮拜谒考察,并于當地文保部門對相關文物采取保護措施前,留下了一批珍貴的照片與拓片。
“忠烈祠”全景
“忠烈祠”位于陝西省府谷縣哈拉寨河對岸的西灣村山腳下,是馬占山将軍于1942年,為紀念江橋抗戰、綏遠抗戰和駐守哈鎮期間與日寇戰鬥中犧牲的将士建立的。祠堂坐南向北,主體為鑿崖而成的石窟。青磚建造的門庭上有寶葫蘆狀磚雕飾物,頂部是磨磚的挑角出檐,融蒙漢建築風格于一體。門額上磚刻陽文“忠烈祠”三個字。(經考證:該題字與馬占山将軍親題“哈拉寨育嬰堂”字迹風格相仿,筆者認為這三個字亦應為馬占山将軍親題。)
“忠烈祠”内靈牌
“忠烈祠”内供台為就山而鑿,上面陳設木靈牌二百多幅。大靈牌寫校官以上犧牲者的名諱每牌一人,小靈牌寫尉官及士兵名每牌三至五人不等。前面供台上陳設着四幅較大的靈牌,中間最大兩幅上面分别寫着“東北挺進軍騎兵第六師師長少将劉桂五之靈位”“東北挺進軍司令部少将參議韓家麟之靈位”,稍小些的兩幅分别寫着“東北挺進軍司令部中校秘書李紀淵之位”“黑龍江省步兵第三旅少校連長于俊海之位”。這四位烈士,都是追随馬占山将軍舍命抗日犧牲的,都有一段可歌可泣的感人事迹,因篇幅所限,容日後撰文續說,今日先介紹“忠烈祠”。
“忠烈祠”門外東西各有一間大小結構完全相同的磚平房,是奉侍人員居住和存放祭品的地方。其北向的兩面山牆上分别繪有《世界地圖》和《中國地圖》。
“忠烈祠”碑亭
祠前園地建有拜碑亭一座,内有四棱石碑壹通。
傅作義将軍題詞
石碑寬45厘米,高110厘米。為兩塊三角柱形紅砂沉積岩石材拼合而成的四面素地白文方柱圓額座碑。碑體雖不算高大雄偉,但沉實笃重,莊嚴素穆。碑正面為傅作義将軍題“浩氣長存”四個隸書大字;左側為鄧寶珊将軍所題“碧血有痕留戰壘 青山無語拜碑亭”楷書聯;右側為郭殿丞、王鼎三、慕新亞、呂紀化四位将軍聯名題聯“飒爽英姿鐵馬金戈一夢 峥嵘片石邊風塞月千秋”;碑後面為馬占山将軍親筆所撰“建忠烈祠碑文”,當地人亦稱其為《建忠烈祠碑》。現将此碑全文恭錄如下:
馬占山将軍撰“建忠烈祠碑”
抗日軍興以來,我國軍死事者多矣。忠烈祠之建設,是以妥忠魂勵士氣,典至重也。而述往事念來茲者,又後死之責也,爰循袍澤之請,奮筆而為之書。曰:哈拉寨之有忠烈祠,用以祀吾東北挺進軍死事者之将士也。溯自九一八事變起,餘在黑省即與倭寇作殊死戰。迨七七事變,又奉命編組本軍于大同,未幾而冀察相繼淪陷,倭寇長驅西犯,進畧綏遠。本軍諸将士在綏展轉防守,鏖戰兼旬,寇勢難挫,然其援軍續至,衆寡懸殊,故退守五原、臨河。此抗戰初年事也。次年,複奉命警衛伊盟兼守河防。伊盟者,本蒙族遊牧地,而在戰略上我西北之屏蔽也。倭寇蓄謀已久,間諜充斥,操縱甚亟。本軍行抵東勝,乃先伐其謀,擒其渠魁,倭寇氣奪蒙族之反側者以安。遂進駐哈拉寨,迄于今且六年矣。綜計此六年中,其始也,寇焰方張,疊陷我偏關、河曲、保德、府谷各縣,神木、榆林莫不震驚。在此艱危之際,本軍乃浴血苦戰,縱橫馳騁于托城、薩縣、武川、涼城、關河口之間,大小不下數十戰。率皆襲其要害,攻其必救,卒使倭寇不能立足,将其侵陝部隊撤援托薩,所陷各縣次第收複,而本軍将士之為壯烈犧牲者亦衆矣。抑尤以武川黃油幹子一役為尤慘,師長劉桂五殉焉,即今之端然列祀者也。是豈餘之德薄能鮮所可感召哉,蓋有先總理以大無畏之精神訓練中國革命軍,而所謂不成功即成仁者,天經地義久已昭然于每一軍人之心目。今總裁蔣禀承之,益為發揚光大,殺敵緻果,義無反顧,固不獨本軍将士有此表見也。獨念本軍将士,年來從予于沙漠之地,厯盡艱辛完成責任,難無赫赫顯著之功,然用兵之道固有牽一發而動全身者。曩使艱危之際,本軍諸将士而不能奮死決鬥,所陷各縣未必能複,伊盟七旗未必能保,藩蓠盡撤且将影響于西北全局,而重為我最高統帥宵旰之憂矣。然則諸将士誠不為徒死也,祠而祀之固宜。祠在哈拉寨南山之麓,鑿石為屋,鸠工庇材。董其事者為本軍王總參議鼎三,并由奇司令文英及地方紳商贊助。祠左崗上建有本軍抗日陣亡将士紀念塔,祠畔置田十餘畝,以供歲祀。委托地方育嬰堂保管之,例得附書。
“建忠烈祠碑”碑文(李國文拓制)
東北挺進軍總司令兼黑龍江省政府主席馬占山撰
中華民國三十三年十二月吉日立
(文中标點為筆者試加)
此碑總計文字760個,每字近1.5厘米見方。碑面設計平實,整體布局穩妥,書風沉實笃重,拙樸中不失娟秀,勻稱中隐見雄奇。經對比考證,筆者認為此碑文為馬占山将軍親筆撰書。此碑文内容翔實,資訊量巨大,是研究中國抗戰史及馬占山将軍生平不可多得的寶貴資料。
該碑在馬占山後人馬志偉先生所著《馬占山将軍傳》一書第十章“守衛黃河”一節有記。經與原碑文仔細對照,該書所記有兩處分别遺漏“述、則”二字。
作者:李國文
公主嶺新聞(gzlnews)
公主嶺地區最權威的微信平台
您看此文用 ·秒,轉發隻需1秒呦~
微信号:gzl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