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編導手記|七十二行城 代代有傳承——米超

編導簡介

編導手記|七十二行城 代代有傳承——米超

米超,《記住鄉愁》編導。

代表作品:《绛州——七十二行城 代代有傳承》等。

“人生就是一個不斷适應和學習的過程,任何事情隻有親身經曆過後,才能體會到别人背後的艱辛。我很慶幸,自己這麼多年可以堅持下來。付出多一份努力,也讓人多一份安心。

——米超 ”

編導手記|七十二行城 代代有傳承——米超

七十二行城 代代有傳承

編導手記|七十二行城 代代有傳承——米超

當我接到绛州古城這一期的選題之後,我對這座城并沒有太多的了解,不過随着一步步調研的深入,一座古老城池的曆史脈絡也漸漸清晰了起來。我帶着種種好奇之心,開始了探尋這座千年古城的征程。

編導手記|七十二行城 代代有傳承——米超
編導手記|七十二行城 代代有傳承——米超

绛州古城是山西省西南部的一個小城,它的北面是呂梁山,南面是峨嵋嶺, 古老的汾河從古城旁緩緩流過。因為這裡地處長安至雁門關的馳道之上,加上汾河水運的便利,是以這裡曆來是山西南部非常重要的“水旱碼頭”。

編導手記|七十二行城 代代有傳承——米超

上千年的曆史演進中,绛州因其手工業的發達,自古有着“七十二行城”的美譽,今天的古城,大街上依舊熱鬧繁華,店鋪林立,小城裡彙集了各種各樣的手藝人。在和他們的交談中,從他們身上所表現出來的那種手藝人的平和、從容的狀态,還有祖祖輩輩傳承下來的那種匠人的智慧,讓我印象很深。是以後來我們把這一集的主題定為了“七十二行城,代代有傳承”。

編導手記|七十二行城 代代有傳承——米超
編導手記|七十二行城 代代有傳承——米超

世世代代的古城人,在這片富饒的土地上漁獵、耕作,過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恬淡生活。今天我們所看到的绛州古城,始建于隋開皇三年。但是绛州有文字記載的曆史,已經有2600多年了。由于這裡土地肥沃,河流縱橫,地理位置優越,公元前668年,晉獻公就把晉國國都遷到了這裡,史稱“士蒍城绛”。

編導手記|七十二行城 代代有傳承——米超
編導手記|七十二行城 代代有傳承——米超

在新绛縣文化局原局長劉保民的幫助下,我們了解到,早在春秋時期,绛州的車船制造業已經非常發達。晉惠公四年,晉國遭遇旱災,糧食歉收,百姓生活難以為繼,晉惠公決定向秦國借糧,他召集了古城所有船工開始造船運糧,這是中國曆史上第一次有明确記載的内陸河道漕運,史稱“泛舟之役”。“泛舟之役”解救了深陷糧食危機的晉國,也讓古城中自此有了 “有門手藝,餓不死人”的說法。

編導手記|七十二行城 代代有傳承——米超
編導手記|七十二行城 代代有傳承——米超

绛州古城從隋代開始營建,漫長的歲月,不同時代的文化,在這裡留下了深深的印迹。唐代的绛州,不僅是重要的軍事要地,也是全國的錢币鑄造中心。《舊唐書》中記載:“天下爐九十九,而绛州三十。”唐天寶年間,绛州鑄造錢币的鐵爐數增加到全國的40%。到了乾元年間,唐代的錢币鑄造基本上全靠绛州。

編導手記|七十二行城 代代有傳承——米超
編導手記|七十二行城 代代有傳承——米超

走進绛州古城的大街小巷,随處都能夠看見過去保留下來的磚雕、石雕、門墩、石獅這些古老的東西,今天在古城裡還有不少人一直在做着石雕生意。

編導手記|七十二行城 代代有傳承——米超
編導手記|七十二行城 代代有傳承——米超

曆史上,“七十二行城”在明清時達到鼎盛,那時晉商崛起,绛州也從古代都邑、軍事重鎮,逐漸轉變為水陸碼頭、工商名埠。與山西其它地區的晉商行走四方低買高賣的生意不同,绛州商人大都買賣本地的商品,一時間,各地的手工匠人紛紛湧入绛州,當地也就有了“拉不盡的翼城關,運不完的绛州城”的說法。

編導手記|七十二行城 代代有傳承——米超
編導手記|七十二行城 代代有傳承——米超

人口的流動促進了思想的包容和當地文化的發展。绛州古城彙聚了東西方的“一學四教”,程朱理學在绛州發展出“绛陽學派”,其中的代表人物辛全、黨成、李毓秀被并稱為“绛州三賢”,《弟子規》的作者李毓秀,更是被譽為“北方聖人”。從當地宣傳部了解到,農曆十一月十七,是李毓秀誕辰紀念日,這一天李氏後人們會舉行一場家族祭祀,古城人用這種方式紀念這位對後人産生了深遠影響的儒學和教育大家。“居有常、業無變”,绛州人始終堅守着學一行,愛一行,幹一行,鑽一行的精神,把自己的手藝,一代代的傳承下去。

編導手記|七十二行城 代代有傳承——米超

進入新時代後,绛州古城越發重視手工業的發展,古城裡的手工匠人們迎來了事業的春天。烏間朱線,行雲流水,這就是曾經失傳多年的绛州雲雕,何俊明是這項手工技藝的非遺傳承人。雲雕工藝有六十多道工序,能夠完整掌握全套工藝的,隻有何俊明一人。如今,深知學藝艱難的何俊明,主動把全套技術毫無保留地傳給徒弟們。

編導手記|七十二行城 代代有傳承——米超
編導手記|七十二行城 代代有傳承——米超

手藝的傳承是一場永無終點的接力長跑。绛州澄泥硯由于工藝複雜,燒制困難,在清朝末年就已失傳。為了讓這一古老的技藝重放光彩,蔺濤和他的父親開始了艱難的探索。三十多年的堅守,蔺濤終于讓绛州澄泥硯這項古老的技藝得以恢複。為了讓更多的人了解澄泥硯文化,他又建起了澄泥硯文化園,并且召集了許多非遺傳承人免費入住園區展示技藝,蔺濤希望讓越來越多的年輕人感受到傳統手工技藝的魅力,加入到了七十二行技藝的恢複、發展和創新當中。

編導手記|七十二行城 代代有傳承——米超
編導手記|七十二行城 代代有傳承——米超

如今绛州的國家級和省級非遺,達到了33項,手工業産品多達25類1800多個品種,從業人員近萬人。古老的七十二行,在新的時代再次揚帆起航,續寫輝煌。绛州古城,這座承載着古老曆史和文明的“博物館”,這個跨越曆史的多元文化時空,正在新的時代煥發出迷人的魅力。

編輯 | 趙瑞軒

編導手記|七十二行城 代代有傳承——米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