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腓特烈大帝塑造出強大的德國,但這一錯誤令德國至今不敢大聲說話

【軍武次位面】作者:紅色星空

腓特烈大帝塑造出強大的德國,但這一錯誤令德國至今不敢大聲說話

▲腓特烈大帝至今仍然是德國人心中的拿破侖

1712年1月24日,霍享索倫家族的繼承人出生了,此時家族是普魯士王國的統治者,族長正是被稱人為“軍人國王”的腓特烈·威廉一世。腓特烈一世欣喜的相信兒子将成為出色的腓特烈二世國王,他嚴厲的管制兒子,甚至不惜使用棍棒,是以腓特烈一世的童年并不幸福,18歲的腓特烈二世更是因為不滿家族給他安排的政治婚姻,計劃與同伴逃亡英國,但沒跑多遠便被腓特烈一世抓住,腓特烈二世目睹了好友被父親處刑,自己也被父親囚禁起來。想必心理史學派都會把這段經曆作為腓特烈二世性格塑造的重要曆程,腓特烈二世的确是以變得成熟,但這也造成了他獨斷的一面,為日後德國走向極端埋下了伏筆。

腓特烈大帝塑造出強大的德國,但這一錯誤令德國至今不敢大聲說話

▲腓特烈大帝斜線戰術即集中兵力從一側突破

腓特烈二世是一位承上啟下的軍事家,古斯塔夫二世、杜倫尼、歐根等人為他提供理論支援,他的軍事成果又影響了拿破侖、毛奇等人,間接的推動了歐洲的改變。他創立了著名的“斜進戰鬥隊列”的理論,其要點是将本方作戰隊的一翼縮回,加強準備進攻的另一翼,使之在局部上形成優勢而攻擊敵方的側翼,适用于以少打多的情況,在敵方大部隊未投入戰争之前就取得一個決定點上的勝利。此外還确立了許多著名的作戰原則,如“保護你的側翼和後方、迂回敵人的側翼和後方”、以殲滅敵方有生力量作為主要目标等。

腓特烈大帝塑造出強大的德國,但這一錯誤令德國至今不敢大聲說話

▲普魯士是德意志第一大邦國,奧地利位列第二,曆史上它們一直不和,直到希特勒才短暫統一奧地利

1740年,28歲的腓特烈二世即位,同年奧地利女大公瑪利亞·特蕾西亞也繼承了其父的爵位。在德意志内從未出現過女性繼承公爵名銜的先例,于是這就成了腓特烈二世開戰的借口。當然這并非為了去維護那些不存在的“歐洲禮法”,腓特烈二世純粹是為了争奪西裡西亞這塊工業基地。同時他挑起了法國。巴伐利亞與奧地利的沖突,一起集火奧地利,撐不住的奧地利自然認栽,最後簽訂的《德累斯頓和約》普魯士成功占領了西裡西亞。西裡西亞是著名的紡織工業中心,此後十年西裡西亞幾乎貢獻了普魯士1/4的稅收,不可謂不是好地方。

腓特烈大帝塑造出強大的德國,但這一錯誤令德國至今不敢大聲說話

▲西裡西亞位于波蘭(PL)、普魯士(LA)與奧地利(BO)之間,現屬波蘭

英國與法國是世仇,曾經打過無數戰争。西裡西亞戰争中德國與法國處于統一戰線,自然就與英國不和。戰後,腓特烈二世開始與英國交好,還簽訂了“互不侵犯條約”,這下子法國就坐不住了。恰逢此時,忍恨十年的奧地利女大公瑪利亞·特蕾西亞利用法國的不滿,外加拉攏俄國,成功組成反普魯士同盟。按理說腓特烈二世此時三面環敵,應當主動化解沖突,但腓特烈大帝卻認為與其坐等戰争不如先發制人。當時普魯士和聯盟的軍隊人數比為1:3,人口數之比更達1:20,但是靠着腓特烈大帝的指揮能力,這場打了七年的戰争普魯士終于是扛了下來,腓特烈大帝是以成名,但普魯士或者說德國卻是以埋下了危機的種子。

腓特烈大帝塑造出強大的德國,但這一錯誤令德國至今不敢大聲說話

▲羅斯巴赫會戰中腓特烈大帝以少勝多戰勝了奧法聯軍

腓特烈大帝在位期間普魯士得到了長足的發展,到1786年他去世時,普魯士的領土擴大了1.6倍,人口也由300萬增至500萬。普魯士的迅速崛起,為19世紀下半葉德意志的統一和複興奠定了基礎。但普魯士的強大是以軍為國先保證的,這直接影響了日後德國的政治格局。從腓特烈與英國講和而得罪法、俄開始,這場大戰就不可避免了。軍國主義是激發民族潛力的最後手段,像是毒品與興奮劑,不到萬不得已絕對不能嘗試,正如日後的希特勒等人,軍國一時爽,輸了火葬場,沒有給自己留下一點餘地。腓特烈大帝強軍的正确性是毋庸置疑的,但以戰争代替外交卻是為日後德國引發世界大戰埋下了種子。

腓特烈大帝塑造出強大的德國,但這一錯誤令德國至今不敢大聲說話

▲1828年的普魯士版圖,已經具備統一德國的能力了

更多有趣好玩的軍事文章、視訊、圖檔、電影、遊戲,請關注“軍武次位面”微信公衆号

腓特烈大帝塑造出強大的德國,但這一錯誤令德國至今不敢大聲說話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