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秦武王舉鼎被砸死後,為什麼是嬴稷登上了秦國王位誰有資格繼承王位誰能決定王位的繼承結語:

作者:長安旭哥

秦武王嬴蕩曾言,"得遊鞏、洛,生死無恨",他很快了卻了自己的心願。

公元前307年,也就是秦武王四年,攻取南韓重鎮宜陽後,秦武王也追随當年楚莊王的腳步,去東周洛邑向周天子問九鼎之輕重。并和大力士孟說比賽舉龍文赤鼎,結果大鼎脫手,砸斷胫骨,氣絕而亡。

秦武王死時年僅23歲,并沒有留下子嗣。秦國立刻陷入了諸公子争奪王位的混亂局面,秦武王後支援公子壯,芈八子支援自己的兒子公子芾,雙方僵持不下。卻最終是遠在燕國為人質的嬴稷,被燕、趙兩國送回秦國,繼位為秦王。

旭哥将結合史料,從當時王位的繼承制度和秦國内外各種勢力的博弈,來分析秦昭襄王嬴稷繼承王位的原因。

秦武王舉鼎被砸死後,為什麼是嬴稷登上了秦國王位誰有資格繼承王位誰能決定王位的繼承結語:

秦武王舉鼎

<h1>誰有資格繼承王位</h1>

從黃帝開始,國家政權的繼承制度經曆了“父死子繼,兄終弟及”,堯舜禹時代的禅讓制,夏商父子相承的世襲制,到西周時,全面确立了以嫡長子繼承制為核心的宗法制。

嫡長子繼承制可以簡要的概括為,“立嫡以長不以賢,立子以貴不以長”。也就是王位的繼承人必須是國君的王後生的長子,哪怕有别的兒子才能出衆,也沒有資格繼承;如果王後生的兒子,在年齡上比别的嫔妃生的兒子年齡小,那也要立王後生的兒子為繼承人,這就叫立子以貴不以長。

立嫡以長不以賢,立子以貴不以長---《春秋公羊傳》

嫡長子繼承制的出現,有着深刻的社會原因。商朝前期王位傳承實行兄終弟及制,這就導緻一個問題,最小的兄弟去世後,王位該傳給誰呢,是自己的兒子,還是兄弟的兒子,還是堂兄弟?是以引發了商朝中期激烈的王位争奪戰,史稱“比九世亂”,是商朝迅速走向沒落的重要原因。

自中丁以來,廢适而更立諸弟子,弟子或争相代立,比九世亂,於是諸侯莫朝。--《史記·殷本紀》

從商朝後期,又開始實行父死子繼的王位傳承制度,但也有一個問題,國君一般子嗣衆多,諸子勢必為了王位,展開激烈的争奪,對于維護統治階級内部的穩定極為不利,這就叫名分未定,人人以為唾手可得!

而嫡長子繼承制完美的解決了王位傳承的亂象,在宗法制上嫡子稱為大宗,繼承國君的權力和地位;其它庶子稱為小宗,被分封為諸侯,但在他的封國内,他又是大宗,他的嫡子作為大宗繼承他的地位,庶子又被分封為大夫……以此類推,建構起一套穩定的宗法制度,來維護統治秩序的穩定,這就叫名分已定,各安天命。

但是如果君王沒有兒子呢?實際上,秦武王死後的秦國,就面臨這樣的情況。這種時候,就會輔之以兄終弟及的繼承制度。是以,秦武王死後,他的弟弟們都享有合法的王位繼承權。

秦惠文王生産力比較強悍,兒子衆多,但争奪王位不是誰有資格繼承就能繼承,還必須要看背後政治勢力博弈的結果。從當時秦國的政局看,獲得秦武王後支援的公子壯,芈八子、樗裡疾以及魏冉支援的公子芾,最有希望繼承秦國王位。

在一些電視劇中,秦武王遺诏立嬴稷為王,這實際上毫無根據,也不符合常理。一方面是秦武王死的十分突然,很難說,立有遺诏。另一方面,嬴稷能被送去苦寒之地燕國做人質,可見秦武王并不待見嬴稷,就算有遺诏,也不太可能傳位給嬴稷。

當然,秦武王死後,嬴稷手裡也是握有一張入場券的,有繼承王位的資格。

秦武王舉鼎被砸死後,為什麼是嬴稷登上了秦國王位誰有資格繼承王位誰能決定王位的繼承結語:

秦昭襄王劇照

<h1>誰能決定王位的繼承</h1>

一、秦國國内政治形勢

太子之位雖說是國之根本,但從來都是皇族内部事務,是以,從當時秦國内部的形勢看,下面幾位大人物在新君人選上具有決定性作用。

惠文後,秦惠文王的王後,秦武王的母親;

秦武王後,秦武王死後,在繼位人選上,也具有重要影響力;

公子壯,秦惠文王庶長子,擔任秦國庶長之職;

樗裡疾,秦惠文王異母弟,秦武王王叔,此時擔任右丞相之職;

芈八子,秦惠文王寵妃,嬴稷、赢芾、赢悝的母親;

魏冉,畢八子的弟弟,秦惠文王和秦武王兩朝重臣,從史書記載來看,有舉足輕重的分量;

旭哥再來分析一下,這些大人物之間錯綜複雜的政治關系。

秦武王舉鼎被砸死後,為什麼是嬴稷登上了秦國王位誰有資格繼承王位誰能決定王位的繼承結語:

芈八子劇照

不管是電視劇《芈月傳》,還是《大秦帝國》,都編排出了惠文後和芈八子之間激烈的宮鬥戲,但這僅僅是為了博取收視率,也許與事實相去甚遠。

司馬遷也在《史記》中,對惠文後的記載有兩個版本,一個版本是秦昭襄王二年,惠文後參與公子壯謀反,被誅殺;另一個版本是惠文後早在秦武王死之前就去世了!

庶長壯與大臣、諸侯、公子為逆,皆誅,及惠文後皆不得良死,悼武王後出歸魏。---《史記-秦本紀》

武王母号曰惠文後,先武王死。---《史記-穰侯列傳》

旭哥是相信第二個版本的,而且認為在惠文後生前,惠文後和畢八子從來不是政治上的對手。

第一,根據嫡長子繼承制,作為唯一嫡子的嬴蕩是秦惠文王唯一的合法繼承人,雖然芈八子受寵于秦惠文王,并生下三個兒子,但秦惠文王還是将嬴蕩很早立為太子。是以,芈八子母子隻能依附于惠文後母子,而不是對抗。

第二,假如說,芈八子和惠文後是政治上的對手,那就很難解釋的通,秦武王即位後,芈八子的弟弟魏冉,還能手握重權,而沒有受到打壓,芈八子母子還能在秦武王死後有能量争奪王位。

第三,如果按照《史記-秦本紀》中的說法,為何同為政變參與人,也同為魏人,秦武王後在政變失敗後被送回魏國,而惠文後反而被誅殺了呢?這顯然有悖常理。

是以,惠文後大機率在秦武王死前,就已經去世了,不可能參與王位争奪戰。

秦武王舉鼎被砸死後,為什麼是嬴稷登上了秦國王位誰有資格繼承王位誰能決定王位的繼承結語:

惠文後劇照

魏冉是芈八子異父同母的弟弟,自然站在同一條戰線上,魏冉從秦惠文王開始,就在朝中任職,到秦武王時,得到進一步重用,雖然很難判斷具體任何職,但根據史書記載來看,應該處于核心決策層,具有左右局勢的能量。

武王卒,諸弟争立,唯魏冉力為能立昭王。--《史記-穰侯列傳》

樗裡疾,秦孝公的庶子,秦武王的王叔,任右丞相之職,有智囊之稱,又是秦國王室重要成員,他的态度至關重要。但他為什麼支援芈八子母子,史書沒有記載,縱觀樗裡疾一生,極力主張秦國東出,也就是交好齊楚,打擊韓魏,而芈八子是楚人,也許這是樗裡疾支援芈八子的重要原因。

争奪王位的另一方是秦武王後和公子壯。母以子為貴,秦武王後沒有子嗣,如果讓赢芾繼位,芈八子必定上位,自己勢必失去權勢,而公子壯母親已不在人世,擁立公子壯可以繼續保住自己的地位。

公子壯是秦惠文王的庶長子,此時又擔任秦國庶長,秦國庶長類似于王族的族長,在舊貴族和王室成員間具有很大的号召力,在秦獻公之前,往往能夠決定國君的廢立,地位舉足輕重。

是以公子壯自身勢力就非常強大,再加上秦武王後的支援,一時之間,和芈八子一方形成對峙,雙方僵持不下。

打破天平兩端力量平衡的哪一根稻草來自何方?

秦武王舉鼎被砸死後,為什麼是嬴稷登上了秦國王位誰有資格繼承王位誰能決定王位的繼承結語:

樗裡疾劇照

二、趙武靈王的抉擇

在春秋戰國時期,國君繼承人的确定雖說是一個國家的内部事務,但也深受周邊大國戰略态勢的影響,甚至一些小諸侯國的太子之位,完全由周邊大國決定。

例如,魏襄王魏嗣本在秦國做人質,卻被秦國送回魏國,并支援奪取了太子之位,更是在魏襄王六年,秦惠文王直接派人到魏國,立魏公子遬為太子!

各國之是以熱衷于參與其它國家的王位争奪戰,是和春秋戰國時期各諸侯國伐戰頻頻的大環境息息相關,各國之間合縱連橫,戰略形勢瞬息萬變,一旦自己支援的人選登上王位,必然在外交上對自己的國家十分有利。

在秦武王去世之時,趙國正是一代雄主趙武靈王當政時期,推行胡服騎射,國力大增,雄心勃勃。此時,正在推行北進戰略,攻滅中山國,是以要全力防範魏國,如果能在秦國建立一個親趙的政權,就可以利用秦國有效的牽制魏國。

秦國的王位之争,正好給了趙武靈王這樣的機會,秦國公子嬴稷正在燕國做人質,燕國也一直對嬴稷照顧有加,嬴稷繼位對燕國也極為有利。是以,趙武靈王和燕昭王一拍即合,護送公子嬴稷回秦國争奪王位,并以武力給秦國施加壓力。

此時,秦國國内局勢本來僵持不下,但芈八子立即倒向了趙武靈王,轉而支援立嬴稷為秦王,因為嬴稷也是芈八子的親生兒子。就這樣,力量的平衡被瞬間大破,嬴稷得以繼承秦國王位,也就是後來大名鼎鼎的秦昭襄王。

秦武王舉鼎被砸死後,為什麼是嬴稷登上了秦國王位誰有資格繼承王位誰能決定王位的繼承結語:

趙武靈王畫像

<h1>結語:</h1>

秦昭襄王本來遠離秦國政治中心,與秦國王位毫無瓜葛,然後,卻被各方勢力鬼使神差的推向了秦王之位,既是嬴稷的幸運,更是秦國的幸運!

秦昭襄王在位五十六年,在位期間,文用範雎為相,武以白起為将,運用遠交近攻的戰略,不斷對韓、魏、楚發動軍事打擊,秦國版圖急劇擴大。正是在秦昭襄王期間,秦國形成了統一六國的态勢,隻差秦始皇的臨門一腳。

然而,曆史的詭危之處就在,趙武靈王扶持了秦昭襄王,而正是秦昭襄王用長平之戰,敲響了趙國的喪鐘。假如,趙武靈王能夠看到這一幕,不知心裡作何感想?

參考資料:

《史記》

旭哥才疏學淺,文筆粗略,如有不正之處,歡迎大家評論!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