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翻身農奴、山南市昌珠鎮克松居委會達娃:跨越苦難創造幸福

作者:光明網

身份背景:

達娃,女,生于1937年4月,現年82歲,山南市乃東區昌珠鎮克松居委會居民。西藏民主改革以前,達娃家5口人都是克松“谿卡”(西藏民主改革前屬于官府、寺院和奴隸主的莊園)的“差巴”(租種莊園土地的一種農奴),沒有人身自由,沒有土地,常常食不果腹、衣不蔽體。達娃從小在莊園内幹活、支差,備受欺辱。民主改革後,達娃居住在克松居委會,先後育有7名子女,生活安定富足。目前,她與女兒巴珠、女婿巴桑多吉、兒子平措、外孫女旦增卓嘎生活在一起。

克松莊園地處土地肥沃、素有“雅砻糧倉”之稱的雅砻河谷,占據2400藏克土地(西藏傳統計量機關,1藏克約28市斤。1藏克地即播種1藏克青稞種子的土地面積。),是舊西藏噶廈政府噶倫——索康·旺青格勒在山南一帶的6大莊園之一。建造莊園所使用的人工、土地、材料均為莊園主無償攫取所得,故“克松”一詞的含義有“分文不出而‘三赢利’”的說法。民主改革以前,莊園内共有農奴(‘差巴’‘堆窮’‘朗生’)59戶,302人,地位低下,生活窮苦。1959年,在解放軍和工作隊上司下,克松農奴率先組織起來,廢除農奴制,建立了西藏第一個人民民主選舉産生的農民協會,廣大農奴翻身做主人。

2019年2月18日,克松居委會,上午11點,陽光正好,溫暖如春。

82歲的達娃坐在自家的陽光棚下,一邊呷着酥油茶,一邊聽着外孫女旦增卓嘎練習“紮念”(藏式六弦琴),她的兒子平措在一旁指點着,琴聲和笑語交織在一起。

看到記者進門,達娃臉上笑容更加燦爛。老人面容滄桑但精神矍铄,她起身要給記者搬藤椅,還囑咐平措去端糖果和牛肉幹。

翻身農奴、山南市昌珠鎮克松居委會達娃:跨越苦難創造幸福

如今的克松。

“莫啦(奶奶),您身體可還硬朗啊?”

“托國家的福,吃得香、住得好,除了有點耳聾,腰不酸、腳不疼,好着呢。”

60年前,達娃怎麼也想不到,一家人的生活會像今天這樣安泰、惬意。

“我8歲起就在莊園裡幹活,吃盡了苦頭。”達娃回憶說,“那時候我們種的糧食全都要交給莊園,莊園每年隻給我們100來斤青稞,根本就不夠吃。如果交的糧食達不到要求的話,租的土地還要被收回去,變成乞丐。”

“不光吃不飽飯,住得更差。房子是用土壘起來的茅屋,又黑又冷。家裡除了一張小木桌、一個茶壺、幾個碗之外啥都沒有。衣服、被子都是撿莊園主扔掉的破布縫在一起的。”

“我小時候就得幹和成年人一樣的活。天不亮就得起來種地,星星都出來了才準回去。幹活全靠一雙手,拔草拔得全是血泡,而且随時都有可能挨打。有一次,我正在澆地,管家說我幹得不好,上來就是兩耳光,把我踹倒在地。不僅如此,我的弟弟被莊園主送走,我們不敢吭聲,隻能默默流淚。”

民主改革以前的克松人,生活在無盡的黑暗中,他們隻是“會說話的牛馬”,連基本的生存權都得不到保障,人身自由更是奢望。

1959年,聲勢浩大的民主改革運動在高原蓬勃開展,封建農奴制度土崩瓦解。

“當時莊園管家跟我們說,解放軍來了要殺人放火,我們吓得躲到了山上。”達娃喝了一口酥油茶,接着說,“可是解放軍不但沒有殺人放火,還給我們送水、送糌粑。一個叫紮西剛才的康巴幹部告訴我們,解放軍把莊園主趕跑了,是來解放我們,給我們分土地的。”

翻身農奴、山南市昌珠鎮克松居委會達娃:跨越苦難創造幸福

西藏民主改革第一村陳列館。

村民這時才半信半疑地回到莊園。在解放軍和工作隊的主持下,所有村民都分到了土地。

“按當時的标準,我家分到了19畝地,地契、債務全燒了,種出的糧食全都是我們自己的。分土地那天,阿媽哭着對我說,我們的好日子來了!”

1959年7月,達娃代表全家參加了民主“豆選”(将豆子扔到自己認為有資格成為村幹部的人碗裡),選出了西藏曆史上第一個農民協會。

農奴主的克松莊園從此成為克松人的克松村,“西藏民主改革第一村”便誕生了。

以這裡為轉折點,緩慢流淌的曆史長河,在曆經澎湃激蕩之後,走向了新的方向。廣大農奴站了起來,成為了自己的主人。

60年風雨滄桑,苦盡甘來,人民創造了曆史。

翻身農奴、山南市昌珠鎮克松居委會達娃:跨越苦難創造幸福

達娃一家。

靠着勤勞打拼,達娃一家人過上了富足安穩的生活。她的7個子女中,有當醫生的、有跑客運的、有做建築勞工的……人人都有事做,有收入。

“現在看病有醫保,上學不花錢,國家給補貼,村裡還經常演大戲,誰不說咱生活好!”

中午的陽光更加明媚,照在達娃的手腕上,銀镯子锃明徹亮。她領着記者參觀她家的房子。

翻身農奴、山南市昌珠鎮克松居委會達娃:跨越苦難創造幸福

達娃和女兒。

達娃家的二層小樓2009年落成,有11個房間,她和兒子、女兒、女婿、外孫女住在這裡。2018年重新裝修後,有了WIFI,買了3套客廳家具、4台電視機、1個四開門大冰箱,寬敞亮堂、幹淨整潔。

“這是我們第二次翻修房子了,這在我小時候哪敢想啊,那時候住得還不如現在的牛棚。如果阿媽也能活到今天,該多好啊!”達娃感慨道。

從民主改革前的茅屋,到上世紀80年代的4間土坯房,再到如今300平方米的樓房,住房變化是達娃一家生活變遷的縮影。

除了住,吃的變化也是天翻地覆。“小時候糌粑很難吃上,洋芋都沒見過,經常餓着肚子幹活。現在想吃什麼有什麼,村口就有飯館,一年四季不斷肉。”達娃指着門廊上挂着的一條條風幹肉,露出笑容。

翻身農奴、山南市昌珠鎮克松居委會達娃:跨越苦難創造幸福

達娃家新添置的越野車。

去年,達娃家年收入近10萬元,還購買了一輛越野車。達娃經常坐着汽車去澤當逛街、過林卡,一家人其樂融融。

達娃的人生變遷,反映的是西藏巨變。從這裡,我們看到了民主改革60年來,在中國共産黨的上司下西藏人民勤勞樸實、團結奮發開創出的幸福大道。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