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這一次,熊孩子赢了

這一次,熊孩子赢了
這一次,熊孩子赢了

他們值得被更多人看見。

這一次,熊孩子赢了
這一次,熊孩子赢了

一群貧困山村,家庭破碎,連飯都吃不飽的孩子能幹嘛?

世界冠軍。

你沒看錯,這事真真切切發生在這片土地上。

故事不長,有笑有淚。

我慢慢講,你慢慢聽。

01 O N E

他,叫馬虎。

北京郊區愛心棒球基地一員。

人如其名,馬虎野性而叛逆,愛打架闖禍。

在老家時,他是有名的小混混。

這一次,熊孩子赢了

偷過清真寺一把宰牛刀,動不動就和别人比膽量砍手指。

遇到高年級挑釁,二話不說抄起刀把對方吓個半死。

還成立了青龍幫,到處吹噓有500個小弟。

在北京基地時不是搞惡作劇,就是和其他小隊員打架。

這一次,熊孩子赢了

以至于大家都自動孤立他,沒人願意和他玩,同一宿舍睡覺。

他一直都生活在反叛之中。

這一次,熊孩子赢了

他,叫小雙。

這一次,熊孩子赢了

與馬虎不同,他眼神憂郁,安靜内斂。

還沒出生時,爸爸就因病去世,媽媽則抛棄了他和雙胞胎哥哥。

後來哥哥被送給了别人,身體瘦弱的小雙則由大伯撫養。

直到大伯去世,姑姑接手。

姑姑去世,二伯接手。

他始終都在颠沛流離,極度缺乏安全感。

他們,叫強棒天使隊。

和馬虎、小雙一樣,身後是破碎的家庭,窘迫的命運。

有的連媽媽都沒見過,爸爸在五歲時便去世。

有的媽媽因吸毒離世,爸爸因販毒坐了牢。

有的父親癱瘓在床,母親有嚴重精神病......

外界看來,這些都是問題少年。

如果按照正常劇本,他們會早早辍學,好點的種田打工,不好的成為混混。

困于山村,困于貧窮,生活一眼望到頭。

改變這一切的人,叫孫嶺峰,前國家棒球隊主力,也是愛心棒球基地創始人。

他想通過棒球,改變貧困孩子命運。

費盡千辛萬苦從貧困山區找來孩子。

“管吃管住管看病,頓頓有肉養到18歲。”

還請來了自己師傅,培養過很多國家隊隊員的70多歲老人張錦新幫忙訓練,郭忠健老師負責孩子們學習和管理。

就這樣,一個前國手,一個老教練,一個志願老師在北京郊區組起了一支雜牌軍。

這是命運的拐點。

這一次,熊孩子赢了

02 T W O

穿過工地,越過水坑。

這一次,熊孩子赢了

揮棒、投球、跑壘......

擊球聲,叫喊聲雜糅進施工嘈雜聲中。

重複一遍又一遍。

這一次,熊孩子赢了

身體羸弱的小孩變得越發強壯。

從零基礎一路打到成為國内水準不錯的隊伍。

回頭看看這一路,要把一幫什麼都不會,身體羸弱的小孩培養起來确實難。

簡單算筆賬吧。

首要解決的是一日三餐。

想要提高身體素質,他們得吃很多高蛋白食物。

每天得20斤肉,牛奶雞蛋都不能斷。

有時訓練強度大,一個月下來得吃掉3000斤大米。

剛開始營養不良,吃下去消化不了,導緻不少人肚子經常又腫又硬,這都得費去一番心力。

打棒球還需要裝備。

這一次,熊孩子赢了

手套,一千多塊一雙。

訓練鞋,買最便宜的59塊一雙,兩個月一換。

棒球帽,棒球服,還有一些保護裝備。

以上乘以人數,是一筆不小的開銷。

這一次,熊孩子赢了

創立之初,孫嶺峰200萬很快就花完。

無奈之下,他變賣了房子、車子,但還是不夠用。

一個60萬的冬天供暖裝置足以把他壓垮。

沒辦法,他便拉下臉面到處求人,要知道在這之前他可是國家隊隊長,棒球隊教練,都是别人聽他求他。

铮铮鐵漢,不止低頭而已。

去年有天晚上,開車回家路上,他感覺心髒揪成一團,瞳孔擴散。

艱難開到醫院,确診心肌梗塞,再晚點命就沒了。

心髒支起四根支架後,他很快又投入了訓練。

這一次,熊孩子赢了

不止是他,師爺張錦新之前膝蓋半月闆撕裂,沒法下蹲,每晚都得理療。

70多歲,退休的年紀,他還是堅持帶傷訓練這幫小孩。

而他們還得忍受外界質疑他們靠貧困兒童賺錢。

這一次,熊孩子赢了

一路以來,他們遇到了許多困難。

一個訓練基地便搬了好幾次。

棒球在國内很難找場地,好不容易找到一處都會面臨各種問題。

有時因為安全隐患被要求搬離,他們害怕被舉報,隻好晚上早早熄燈,不讓房間有光被發現。

有時遇到拆遷,經常就會有一幫惡霸來斷水斷電。

而且,場地經常在工地、農田之中,環境十分惡劣。

這一次,熊孩子赢了

基地每次被拆,都會哭成淚人。

他們也沒法,隻能抓住一切機會訓練。

還有孩子們的讀書問題。

很多孩子的文化水準都很低,甚至有些連拼音都不懂,教起來不是一般難。

隻能費盡心力招來更多志願者,勞心操神針對教學。

可以說,每個人都操碎了心。

所幸,一些改變在悄然發生。

03 T H R E E

孩子們的傷痕都在慢慢被撫平。

這一次,熊孩子赢了

拿野性難馴的馬虎來說。

愛惹是生非隻是他認知裡争取外界關注的唯一方式。

他的成長經曆裡,很缺愛。

三個月大時,媽媽難忍家暴離家,再也沒回來過。

他很恨爸爸,每天都想着媽媽能回來。

在基地時常哼着的歌都關于思念:

“媽媽呀媽媽呀我想你,離開我之後,我的天空就下起雨......”

這一次,熊孩子赢了

有年爸爸帶回後媽和小弟弟,隔天出去玩沒帶上他,馬虎餓了一天。

後媽跑路時,爸爸在外打工,馬虎又在家餓了三天。

長年累月沒吃飽飯導緻營養不良,剛到基地時他吃得比誰都兇。

那種兇異于狼吞虎咽,是吃飽了還繼續吃,吃到吐還想吃。

他太害怕,這一頓吃完沒下頓了。

不止如此,他還怕黑,怕孤獨。

晚上一個人不敢睡覺,求着别人陪他。

要不然就用皮帶綁住自己,摟着毛絨公仔才能睡着。

這一次,熊孩子赢了

而這一切,都被他藏匿于沒心沒肺的外表下。

平常夜裡自己抱着被子哭,隔天白天又像什麼都沒發生一樣玩鬧。

直到一次挨批,師爺訓話說要把他們都訓練成一匹狼,他才把自己内心暴露無遺:

“我就是一條流浪狗。”

這一次,熊孩子赢了

但後來,你能看到,馬虎在慢慢走出陰翳。

教練帶給他的,不僅是棒球,更多的是為人處世,是如父親般的關愛。

自始至終都沒放棄過他。

他還是想媽媽,不同的是,身邊有了更多的愛。

離開小山村那天,馬虎帶走了一個本子,上面都是同學寄語:

“馬虎,雖然你打過我們,但我們已經原諒你了。”

“希望十年後的你站在我面前,已經是一個優秀的棒球運動員了。”

他在基地闖過很多次禍後,教練放了狠話,再下去就送他回去。

那時馬虎坐在汽車後排,黑夜遮去半塊面龐,但眼淚清晰可見,他說,要刻苦訓練。

這一次,熊孩子赢了

後來他真的遵守了承諾。

褪去了野性,他學會了團結。

關心隊友,鼓勵隊友,和隊友打成一片。

學會了感恩,每次訓練結束,都對着場地鞠躬:

“謝謝場地,再見場地。”

這一次,熊孩子赢了

努力學唱國歌,在異國他鄉和隊友唱響國歌。

這一次,熊孩子赢了

被問及以後想幹嘛時,他的回答是進國家隊,為國争光。

不管出席什麼活動,他都捧着帽子,筆直站在一旁:

“這是棒球隊最起碼的禮貌。”

這是馬虎,也是強棒天使隊每一位隊員的縮影。

千瘡百孔的生活中幸運透進一束光,驅走過往所有陰翳。

留下溫存,留下希望。

這一次,熊孩子赢了

04 F O U R

每一個小孩都在暗中蛻變。

受邀去美國參加比賽那次,基地面臨拆遷。

與以往純粹的悲傷不同,他們想打出成績,打出名聲,獲得更多關注保住基地。

這一次,熊孩子赢了

主力馬虎和隊長大寶因超齡無法參加,更多壓力壓在肩膀有傷的小雙身上。

“咱們真打一個冠軍回來!”

從那一刻開始,所有蛻變都變得肉眼可見。

賽前,一向招人厭的馬虎幫小雙按摩放松。

不管球打得好不好,加油聲一直沒斷過。

人心,擰成了一股繩。

面對上屆冠軍,很艱難。

這一次,熊孩子赢了

對手比他們高,比他們壯。

但開局時他們也沒慫,咬着牙砍下一分。

這一次,熊孩子赢了

賽場外,師爺看到這幕,淚濕了雙眼:

“真給他們拿下了一分。”

遺憾的是,拼盡全力的強棒天使隊最終還是敗北。

終場那刻,小雙因為失誤,自責癱在地上大哭了起來。

而隊友紛紛上來攙扶起他,馬虎不斷安慰他有的是機會。

這一次,熊孩子赢了

“棒球不是想赢怕輸,而是敢打必勝。”

這一次,熊孩子赢了

很微妙的一幕,能窺見的叫成長。

比賽結束,但強棒天使隊才剛剛開始。

後來他們參加了許多賽事,真的打出了名氣。

4名孩子入選國家少年棒球隊。

在國内賽事中已是頂尖水準,從未跌出前三名。

還曾遠赴日本,拿下了成長組冠軍。

這一次,熊孩子赢了

被棒球選中的他們身上還有許多可能。

以後的他們,或成為國家隊隊員,或成為俱樂部選手,或成為老師......

都有着光明的未來。

如今,愛心棒球基地還成立了女隊。

同樣要求:貧困。

同樣目的:叫闆命運。

棒球書寫的改命故事,還在延續。

這一次,熊孩子赢了

05 F I V E

很功利的說,我希望有更多人能看見強棒。

十一二歲的小孩,練得手長滿繭,身上都是傷,依舊不斷重複着訓練。

放棄高薪的國家隊隊長,遭到外界質疑靠貧困孩子斂财,依舊賣房賣車繼續苦撐。

重新出山的老教練,每晚得理療半月闆撕裂的膝蓋,依舊不語病痛。

他們身上,都有着最洶湧澎湃的少年意氣,與命運叫闆的赤誠勇敢。

這一次,熊孩子赢了

這是正發生在這片土地上的真實故事。

拍下這部紀錄片的導演引用過赫爾佐格一句話:

“帶來一個雞蛋,隻是大家都能看到的事實;

但如果帶來了一隻破殼而出的雞,這就是關于生命的故事。”

強棒便是如此。

它讓貧困山區的孩子看見希望,看見更多可能,看見人性光芒。

它在告訴人們,即便遍體鱗傷,傷口總會結疤,傷痕終會撫平。

這一次,熊孩子赢了

如今的強棒,需要更多的關注度。

借着一部紀錄片,它出現在人們視野中,遺憾的是,關注的人并沒有很多。

我很害怕,當這股小浪潮過後,強棒被淹沒于各路娛樂熱搜中。

那他們還是會重蹈之前的艱難,或許更難。

因為他們招收了更多來自貧困山區的孩子,想幫他們改變命運。

走進電影院,看看這部電影,給予更多的關注度。

這一次,熊孩子赢了

我記得影片最後,小雙離開棒球隊回到老家,想照顧患癌的二伯。

他站在山坡,對着二伯喊:

“你不能扔下我不管。”

這句話也是對我們說的。

别扔下這群少年。

因為他們,也是希望!

這一次,熊孩子赢了

參考資料:

紀錄片《棒!少年》

南方周末《棒球“孤兒”:改變命運的訓練場》

極晝工作室《北京城郊,青龍幫幫主長成“棒!少年”》

一席《拍《棒!少年》的時候我初為人父,有生活的壓力,也有對紀錄片的失望》

/今日作者/

這一次,熊孩子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