盾果草

來源産地
為雙子葉植物藥紫草科植物盾果草的全草。
4-6月采收采收,鮮用或曬幹。
生于山坡草地、路旁或石礫堆、灌叢中。
分布于陝西、甘肅、江蘇、安徽、浙江、江西、福建、台灣、湖北、湖南、廣東、廣西、四川、貴州、雲南等地。
别名黑骨風、鋪牆草、盾形草、野生地、貓條幹
【原形态】
一年生草本,高15-50cm。莖直立或斜升,常自下部分枝,全株密被開展的長硬毛和短糙毛。基生葉叢生,有短柄,葉片匙形,長3.5-19cm,寬1-5cm,先端鈍,基部漸狹,兩面均被具基盤的長硬毛和短糙毛;莖生葉較小,無柄,葉片狹長圓形或倒披針形,長2-8cm,寬1-2cm。花單生于葉腋或着生于腋外,或成蠍尾狀總狀花序,長6-16cm;
苞片狹卵形或披針形;花萼5深裂,裂片狹橢圓形,背面和邊緣有長硬毛;花冠淡藍色或白色,花冠簡較裂片稍長,裂片近圓形,開展,喉部有5個附屬物呈線形,肥厚,有乳頭突起,先端微缺;雄蕊5,花絲短,内藏着生于花冠簡中部;子房小,花柱短,柱頭頭狀,2淺裂。小豎果4,卵圓形,黑褐色,長約2mm,密生疣狀突起,上部分裂成2層,外層的一輪有長齒,内層全緣,内外兩層緊貼,呈碗狀突起。花期4-5月,果期6-8月。
性味功效
《全國中草藥彙編》
苦,涼。
清熱解毒,消腫。用于癰疖疔瘡,菌痢,腸炎。
《中華本草》
苦;涼
歸心;大腸經
清熱解毒消腫。主癰腫;疔瘡;咽喉疼痛;洩瀉;痢疾
【用法用量】
内服: 煎湯,9-15g,鮮品30g。外用:适量,鮮品搗爛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