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鼠魚真的群遊嗎?
在一些水族文獻中,通常将 Corydoras(甲鲶屬),Scleleromystax,Brochis(弓背鲶屬)和 Aspidoras 屬(拟甲鲶屬)的鼠魚稱為一種“ 群遊魚”,并建議在魚缸中保持至少 4-6 個個體一起。但是我們在魚缸中一般隻能看到鼠魚偶爾會成群遊動,它們真的是具有群聚屬性的魚嗎?

Corydoras burgessi 大型紅頭鼠鰓蓋和脖子上的金色光斑能讓它們在黑色的河水中還能保持在一起。
首先,我們至少會認為 4-6 隻魚不能稱之為一群,因為“一群”通常在意識裡會覺得是非常多的(!),并且在這樣的群體中,群體中的每個個體成員彼此都不熟悉。
這種會被認為是魚的群聚
群聚性動物中比較典型的包括紫翅椋鳥(紫翅椋鳥(Sturnus vulgaris),非常常見的原生鳥類)、成群的蜜蜂 以及沙丁魚,參看下面圖檔展示。
紫翅椋鳥群鳥
紫翅椋鳥(Sturnus vulgaris)以其壯觀的群體飛行令人印象深刻。
所謂群具體的特征大概就是,一群的個體組成的群體,反映出來就像一個個體、或者一個統一思想的組織,就像一群紫翅椋鳥的飛行動作或者沙丁魚群的群泳行為一樣,一緻得令人印象深刻!深入去研究動物群居性機理将非常的有趣。
2.魚缸中的群遊
魚缸中魚群的遊動幾乎沒有辦法達到上文中提到的兩種動物那種壯觀的場面,唯一的比較相近的是是紅鼻剪刀(紅頭剪刀)Hemigrammus bleheri)。如果我們在一個足夠大的魚缸(比如 150 厘米長)中以飼養大量的紅鼻剪刀(50 隻以上),那麼我們就能實際的觀察到魚的群遊場面了(至少偶爾可以觀察到)。
紅鼻剪刀燈魚
其它具有群聚性的魚類,比如黑勾、紅綠燈,也包括鼠魚,都觀察不到這樣的場面。此外,即使您的魚缸中有 6 隻鼠魚,您也很少能發現它們聚集在一起。動物之間總是會保持一定距離,特别是鼠魚中的弓背鲶屬幾乎是“孤僻的”。那我們怎麼樣定義這樣的行為特征呢?我覺得類似這種魚不能被稱為“群聚性魚”,而應被稱為“Group fish- 小群魚”或“Social Fish - 社群魚”。這意味着他們之間的個體之間經常保持互相和平的内部交流。
在魚缸中,魚隻通常甚至彼此認識(自然界幾乎沒有這種情況)。事實是,這類魚在被單獨照顧時通常會表現出明顯的炫耀行為,這也是我們為什麼強烈建議飼養 4~6 隻左右規模的原因。
另外要說明的是,還有許多魚種僅能和同種魚飼養在一起,還有一些魚種是“獨行者”不能容忍任何其它的魚種,除了在繁殖的時候會需要另一個異型伴侶之外。
3. 鼠魚的群聚性?
的确,在自然的水域中發現了幾種鼠魚物種群遊的情況,比如數百甚至一千個體的規模。這些魚兒被頻繁且廉價地捕撈并交易,群聚在一起讓它們特别容易被大量捕獲。
來自 Orinoco 奧裡諾科河(委内瑞拉)的皇冠豹鼠群
不幸的是,抓回來之後的鼠魚隻能在水族館中觀察到幾天的群遊行為。在這有限的幾天時間内,它們實際上像一個組織一樣群泳,就像是一個個體的表現,非常一緻。然而,這樣的情況實際上是因為群體中的每個成員都在模仿臨近的魚的行為。它們群遊的是為了避免掠食者的攻擊,保護自己,相對來說群體行為的弊端也非常明顯,即必須與群體中的個體共享食物。一旦它們安頓下來并意識到魚缸中根本沒有嚴重的危險,它們就會迅速放棄群遊的行為。這就是魚缸中鼠魚很快分離開來,各自行動的原因。
來自秘魯的(Corydoras ambiacus)安畢卡鼠群
鼠魚這種種群特性顯然存在積極的作用,當它們意識到有必要組成群體的時候就能在任何時候形成群,這能給魚帶來了安全感,進而增加了魚的健康水準。由于鼠魚之前可能不會認識其它個體,是以一般魚缸中有 4-6 個标本就足夠了。
印第安鼠隻有在剛捕撈入魚缸時才會群遊
4. 總之,鼠魚群遊确實存在!
隻不過真正能觀察到魚缸中鼠魚的真實群遊行為隻有非常少數的人,那些從事魚類捕撈進出口過程相對較短的時間内負責照看魚的那些幸運的家夥!
作者:弗蘭克·謝弗(FrankSchäfer),生物學家,出生于 1964 年,從小就熱衷于飼養動植物。從小就對魚類特别感興趣,也對爬行動物,兩栖動物,無脊椎動物,小型哺乳動物和鳥類以及多種植物着迷。
魚水圈翻譯,如需轉載,請注明來源魚水圈。
來源:魚水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