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遭受塑膠污染的海洋
據《國家地理》報道,最近幾年科學家們發現了一種叫蠟蠕蟲的動物,這種小蟲子能吃塑膠,但不知這種小動物可否幫助人類解決白色污染問題。
每年全球大約産生3億噸的塑膠垃圾,由于塑膠不能降解,以至這個星球上的每個角落都能看到這種垃圾。歐洲有一組科學家,他們似乎找到了解決問題的方法,他們發現一種普通的昆蟲能夠在40分鐘内在塑膠購物袋上咬個大窟窿。
斯坦福大學(Stanford University)環境工程師吳偉敏(Wei-Min Wu音譯)說:“這一研究發現在塑膠降解研究方面算是一個裡程碑。”
最早發現這種蟲子的是西班牙坎塔布裡亞大學(University of Cantabria)生物學家佛德裡加·伯托奇尼(Federica Bertocchini),兩年前她在清理她家後院時發現了這種可能性。她把寄居在蜂巢裡的蠟蠕蟲扔進了塑膠袋裡,一小時後她發現裡面的幼蟲把塑膠袋咬出許多小洞。雖然她不是昆蟲學家,可她也猜到是怎麼回事了。
蠟蠕蟲顧名思義就是以蜂窩上的蠟為食的小肉蟲。塑膠與蜂窩上的蠟類似,由碳原子的長鍊聚集而成,而蠟和聚乙烯塑膠也有着類似的碳結構。由于這些蟲吃蠟,它們有可能分泌出一種分子粒子能夠分解蠟或塑膠。
伯托奇尼為此成立了一個小組,研究蠟蠕蟲是如何吞噬塑膠袋的。他們發現每個蠕蟲每小時平均可以吃出2.2個洞,100條蠕蟲一天吃掉92毫克,以這樣的速度,100條蠕蟲一個月隻能分解5.5克的塑膠袋。
為了提高降解速度,他們把死蠕蟲攪拌成液體放在塑膠袋裡觀察,發現液體幼蟲也能侵蝕塑膠,這說明蠕蟲身上的酶或者其所攜帶的細菌都有分解塑膠的能力。這種酶可以把聚乙烯分解成乙二醇,伯托奇尼希望在未來的研究中能夠準确地辨識這種酶。
德國格雷斯沃德大學(University of Greifswald)生物化學家屋·博斯舒爾(Uwe Bornscheuer)說:“科學家們為找到生物降解塑膠的方法研究了幾十年,塑膠污染依然是個大問題》。”
2014年斯坦福大學的吳偉敏及其同僚發現另一種蠟蠕蟲體内的腸道細菌也有分解聚乙烯的作用。一份2016年的研究報告指出,在某群種細菌中分離出了可以分解聚乙烯塑膠的酶。吳偉敏說:“或許還有其他可以降解塑膠的蠕蟲種類。”
伍茲霍爾海洋研究所(Woods Hole Oceanographic Institute)的海洋生物學家特雷西·敏澤(Tracy Mincer)說,解決塑膠污染問題唯有減少生産新聚乙烯制品,同時加大對舊的塑膠制品的回收利用。她說:聚乙烯是屬于高品質的樹脂,可以通過不斷地更新換代研制出新的聚乙烯制品,聚乙烯的原料價格在需求的帶動下已接近每噸500美元。生物降解技術從目前來看還不能解決聚乙烯泛濫所造成的廣泛性污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