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前幾天的推文中瀚海狼山(匈奴狼山)已經介紹過,為何對固定翼渦槳預警機來說,彈射起飛是最安全有效的方式。滑躍翹頭對這類飛機不但正面作用不大,反倒會增大起飛的風險性。因為螺旋槳飛機更适合水準拉起而不是大仰角起飛。是以從純平的斜角甲闆無彈射起飛,也比強行從滑躍翹頭上沖高來的更安全。同時提到了噴氣飛機滑躍起飛更看重推重比和真風速。而所有螺旋槳飛機看其動力性能,則一般不用推重比的概念,而是功重比。也就發動機總功率和飛行物自重之間的比值。不論活塞螺旋槳、渦槳還是渦軸發動機。都是功重比而不是用推重比來代表其飛行物的整體性能。這裡就必須再介紹一下渦槳這種發動機的細節,才能明白後面關于渦槳發動機性能的對比。用渦槳發動機的飛機乍看外表,和活塞螺旋槳幾乎看不出差別。
實際上渦槳發動機出現的很晚,二戰和二戰以前的螺旋槳飛機基本都是活塞螺旋槳。渦槳其實很像噴氣渦扇發動機前面或者後面加了一個大型的螺旋槳。因為渦槳發動機不但螺旋槳本身有推力,其尾部的廢氣噴口也仍然有推力。是以渦槳發動機的功率可以做得很大,比如NK-12這種大型渦槳發動機,用在了圖95熊式轟炸機上,單台功率就高達1.4萬馬力,而過去的活塞螺旋槳發動機單台幾乎沒有超過2000馬力的。NK-12這種大型渦槳發動機是6米的大直徑螺旋槳和後面的噴氣口同時做功。在超過800公裡時速時,甚至可以關閉螺旋槳而僅僅用其尾部噴氣推進。而渦槳的螺旋槳和正宗渦扇發動機的機械差別,就是渦扇發動機前面的風扇,是和後面的低壓渦輪同軸同步轉動;而渦槳的螺旋槳直徑太大。如果和後面的瓦斯渦輪同軸同步轉動,
則其槳葉的末端速度會明顯超過音速。這樣會引發嚴重的激波,導緻槳葉變形損壞。是以大部分渦槳發動機并不能和動力渦輪共軸推進,而中間必須要有降速齒輪系統。由于同功率渦槳的“前風扇”,也就是螺旋槳的直徑比絕大多數渦扇發動機的風扇相對更大,是以同樣的飛行距離,渦槳的油耗比渦扇更低。加滿同樣的燃油的滞空時間則更長。這正是航母艦載預警機最追求的名額。航母預警機不需要太高的飛行速度,隻需要盡量多的留白時間,增加實際有效預警效率。是以超級大國的航母上在艦載機的發動機基本全面渦扇化的情況下,仍然專門保留一種用渦槳的E2系列預警機就是這個道理。當年蘇聯海軍暫時研發不出同類的渦槳長航時預警機,準備用渦扇噴氣機臨時代替,但是綜合效果并不好。誰誰家在即使有了兩艘翹頭之後,沒有走彎路,仍然堅持研發渦槳固定翼預警機。更說明目前在全球沒有可以代替渦槳固定翼預警機的第二套方案。
E2C“鷹眼”預警機是一款最大起飛重量27.5噸的平台,使用兩台T56-A-425渦槳發動機,單台最大功率4910馬力,平均功率4500馬力,功重比3.98。而第一種為大平闆配套的艦載預警機,渦槳發動機單台最大功率很可能在5300馬力以上,明顯大于E2系列的發動機。為何還說綜合性能仍然有差距呢?這就在于其自重大,機關油耗也大,功重比隻能暫時做到3.3左右。導緻最重要的滞空時間這個名額明顯不如對手。屬于暫時頂崗,上批量後還要換裝自重輕,油耗低,功率大的渦槳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