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謝爾蓋·洛茲尼察的紀錄片《世界盡頭》 .

作者:ABAGo快樂大胖

阿巴哥

關于歐洲的嚴肅,有趣,激進的視覺文化

鉛:

觀看謝爾蓋·洛茲尼察(Sergei Loznica)豐富的視訊素材是進入烏克蘭,波蘭和俄羅斯等東歐國家電影世界的入口,所有這些都與華沙條約組織的遺産密切相關。

謝爾蓋·洛茲尼察的紀錄片《世界盡頭》 .

曆史紀錄片《中央廣場》的鏡頭。

烏克蘭電影導演謝爾蓋·洛茲尼察(Sergei Loznitsa,1964)曾說過,他的電影是關于"前俄羅斯帝國的衰落和崩潰"。迄今為止,他已經制作了29部作品,從虛構電影到觀察性紀錄片和曆史檔案,洛茲尼察對形式表現出濃厚的興趣,特别是在紀錄片中使用虛構裝置。他還駁斥了近年來東歐用英雄主義或樂觀主義的語言來描述戰争和威權主義曆史的趨勢。

謝爾蓋·愛森斯坦(1898-1948)是前蘇聯導演、電影理論家,也是電影中蒙太奇理論的創始人之一,他說,政治舞台就像電影戲劇一樣,具有一定的魅力。洛茲尼察最新的曆史紀錄片《國葬,2019》探讨了這部政治劇是如何上演的。它彙集了斯大林去世和盛大葬禮期間蘇聯各地的鏡頭。1953年3月5日,當斯大林因心力衰竭去世的消息被宣布時,"心髒"這個詞在電影的催眠堆棧中重複出現。這讓人想起了Dziga Vertov(1896-1954,蘇聯紀錄片先驅,紀錄片導演和電影理論家)無聲紀錄片"世界的第六部分"(1926年),以及電影促進年輕蘇聯力量的雄心壯志。洛茲尼察的鏡頭語言與維爾托夫的鏡頭語言不一緻——電影中的普通公民往往顯得驚呆了和沉默,而不是狂熱和不安。哀悼者盯着新聞錄影機,因為許多人湧入大樓向斯大林的屍體緻敬。"第四堵牆",一個戲劇術語,指傳統三牆架構舞台上虛構的"牆"。它是演員和觀衆之間的隔閡,通過這種疏離,觀衆可以看到劇情在戲劇設定世界中的發展。通過鏡頭,在遊戲、電影、戲劇或電視節目中直接向觀衆說話或向觀衆緻敬,稱為"打破第四堵牆")現在被打破,所有悲傷的表達都被表達為精心策劃的奇觀。

曆史紀錄片《國葬》,2019年,影片時長:2小時15分鐘。

洛茲尼察的許多電影都試圖避免公衆對曆史事件的評論。紀錄片《審判》(The Trial,2018)展示了一段1930年的視訊,視訊中一群知識分子在斯大林主義清洗期間被指控叛國。但與蘇珊娜·賈斯特曼(Suzanne Justman)1931年、捷克裔美國紀錄片制片人和作家《布拉格審判》(A Trial in Prague,2000)中描述的捷克斯洛伐克類似事件不同,洛茲尼察沒有介紹事件的細節,而是讓我們沉浸在審判本身的氛圍中。導演鼓勵觀衆不僅要把審判看成是一場悲劇,更要看成是一場鬧劇。同樣,這種微妙的黑色幽默也彌漫在曆史紀錄片《事件》(2015)中,導演在紀錄片中展示了1991年推翻米哈伊爾·戈爾巴喬夫(Mikhail Gorbachev)的未遂政變企圖的鏡頭。當人群湧入街道時,一張照片顯示年輕的弗拉基米爾·普京站在政府大樓的台階上。

曆史紀錄片《事件》,2015年,電影時長:1小時14分鐘。

謝爾蓋·洛茲尼察的紀錄片《世界盡頭》 .

紀錄片《審判,2018》電影海報,影片時長:2小時8分鐘。

Loznica與東歐實驗紀錄片的傳統有一些相似之處,包括Bogdan Dziworski(1941)和Wojciech Wisniewski(Wojciech Wisniewski,1946-81)等電影制作人。像他們一樣,Loznica經常為電影添加額外的音效,以增強其情感和視覺節奏。在紀錄片《封鎖》(Blockade,2005)中,他從列甯格勒圍城戰期間拍攝的曆史檔案中選取了鏡頭,為了增加效果,他小心翼翼地、精确地添加了驚人的聲音(如火中的尖叫聲、兒童的哭聲)。Jan Komasa(1981年,波蘭導演)《波蘭的華沙起義,2014年》也描繪了一個被圍困的城市,但電影的基調迫使其檔案不可避免地進入叙事軌迹。相比之下,洛茲尼察傾向于避免壯觀的場景。他将圍困描繪成一個多面的,有時令人驚訝的平淡,非戲劇性的場景。列甯格勒是一個充滿活力的城市,其街道上每天都充斥着人群活動(碰巧,這也是為生存而做出的集體努力)。通過這種方式,洛茲尼察的電影避免了任何軍事沙文主義的感覺。與此同時,洛茲尼察還制作了虛構的戰争電影,如《霧中》(2012),與其他東歐慶祝軍事力量的電影相似,如亞曆山大·索庫羅夫的《希特勒的終結》(莫洛赫,1999年)和年輕的丹尼斯·納吉(1980年,匈牙利導演)的《被遺忘的列甯》(金牛座,2001年)《自然光》(2021年);和Kantemir Balagov(1991年,俄羅斯導演,編劇和攝影指導)的"Beanpole"(2019年)。

紀錄片"封鎖,2005年",電影時長:52分鐘。

謝爾蓋·洛茲尼察的紀錄片《世界盡頭》 .

戰争/戲劇"在迷霧中"的鏡頭,2012年,電影長度:2小時10分鐘。

還有一些電影描繪了蘇聯生活的滑稽視角,例如2017年的劇情片《溫柔的女人》,該片将洛茲尼察與安德烈·茲維亞金采夫(1964年)和尤裡·貝科夫(1981年)等荒謬的俄羅斯電影制片人相提并論。在觀察紀錄片《2018年勝利日》中,洛茲尼察剖析了當代虛假民粹主義在民族主義象征和戰争紀念館中的使用,其中穿着軍裝的俄羅斯人在柏林特雷普托公園的蘇聯二戰紀念館前遊行。在薩克森豪森和達豪拍攝的紀錄片《奧斯特裡茨》(Austerlitz,2016)是對過去恐怖中日益世俗和平庸的生活方式的緊急批判。

謝爾蓋·洛茲尼察的紀錄片《世界盡頭》 .

劇情片"溫柔的女人"(一個溫柔的生物,2017)電影海報,電影長度:2小時40分鐘。

謝爾蓋·洛茲尼察的紀錄片《世界盡頭》 .

觀察紀錄片《勝利日》(2018)中的鏡頭,電影時長:1小時34分鐘。

謝爾蓋·洛茲尼察的紀錄片《世界盡頭》 .

觀察紀錄片《奧斯特裡茨》(Austerlitz,2016)電影海報,影片長度:1小時34分鐘。

此外,洛茲尼察關注的是電影本身無法表達的東西。在一堂線上紀錄片課上,他提出了如何描繪大規模饑荒,表明苦難正在緩慢而無情地擴大。在紀錄片《Maidan》(Maidan,2014)中,他将希望的概念描繪成等待。在視訊中,基輔爆發了反對俄羅斯軍事挑釁的大規模街頭抗議活動。靜态錄影機顯示了街頭示威者的狂熱,以及躺在公共避難所睡覺的抗議者。革命在很多方面都在發展,甚至在一堆平淡無奇的紙箱裡裝滿了捐贈的香蕉或成堆的蜂蜜罐。靜态示範可以提醒觀衆,錄影機不可能無處不在。我們離Giga Virtov的無聲紀錄片"Kino-eye"(1924)的理想主義和完全欣喜若狂的革命還有很長的路要走。Loznica專注于短暫的捕獲,捕捉進出的抗議者人群。智語上混合的口号融入了城市日常生活的許多角落。在街上準備的巨型湯鍋的場景讓人想起電影"封鎖"中的類似場景 - 提醒人們,随着生活的繼續,抵抗仍然可以繼續。

曆史紀錄片"Maidan,2014"的預告片,2小時14分鐘。

<h1 class="pgc-h-center-line" data-track="60">END .</h1>

本文最初由公衆号ABAGo建立

不可‬轉載和複制‬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