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到今天,Sir依舊為它的爛尾可惜。
《諜影重重》系列。
2002年首次亮相,驚豔衆人。
拳拳到肉的動作設計,突出臨場感的手持攝影,不拖泥帶水的高速剪輯。
從裝備比拼、極限奇觀的特工片中殺出一條血路。
叫好又叫座。

出道即巅峰?
不,這才隻是開始。
随後的第二部、第三部,影片風格漸入佳境。
20多萬網友分别打出8.6、8.6、8.8,三部曲全部殺入豆瓣TOP250。
入選《帝國》雜志評選的“50部最偉大續集”。
果然。
“事不過三”。
自從三部曲之後,情況急轉直下。
2012年《諜影重重4》,主創大換血。
忠實老粉、普通影迷都不買賬,憤怒地打出6.7。
2016年的第五部,原班人馬回歸,仍無法挽回系列的老态和頹勢。
更讓中國觀衆憤怒的是這部片上映時奉上了“特供3D”,被批為“疊影重重”,最立體的隻有字幕。
唏噓。
不止是因為它“晚節不保”。
還在于留下太多沒有講清的“前世今生”。
傑森·伯恩們是如何被訓練成殺人機器?
他們在當下形勢中又會引發怎樣的蝴蝶效應?
爛尾之後。
還有這部新劇能救場——
《絆腳石》
Treadstone
絆……絆腳石?
對喽。
正宗諜影範兒。
一項訓練出了伯恩,由CIA秘密實施,進階機密的美國特工計劃。
△ 影、劇版翻譯有出入,文章以劇版為準
目标是訓練出近乎超級人類的特工。
高智商,無身份,無親人羁絆。
伯恩,唯一的記憶就是肉體,每一條肌肉都是為暴力而存在。
擁有超高的射擊、爆破、駕駛和格鬥技能。
出衆的身體素質、觀察視野、目标意識,閃電般的條件反射。
能夠在極端情況下冷靜思考、快速分析、做出判斷。
《諜影重重》已經讓我們看清了産品。
而《絆腳石》則帶我們走進這座殺人武器的生産工廠中的房間。
第一集,初見格局。
可以看做是《諜影重重》系列的前傳+外傳。
還新加入一個設定。
大概是這樣的。
想想看,你自己是一個上班族、家庭教師或者農婦,人生普普通通,日子過得不鹹不淡。
某天,你收到一條未知又似曾相識的資訊。
突然發現自己能飛檐走壁,會耍刀弄槍,能說四國語言,身體裡有大大的能量,滿腦子隻有一個念頭——
去殺人。
怎麼回事啊?
因為有人觸發了某個指令,而你。
被“喚醒”了。
回到《諜影重重》系列的起源。
“絆腳石計劃”,誕生的背景就是冷戰期間,美蘇兩個超級大國的軍備競賽,雙方都想阻撓對方稱霸世界的程序。
故事開頭,1973年,東柏林。
一位強壯的白人男性(傑瑞米·艾文 飾)被監禁在潮濕的房間中。
右手,擺弄着一顆紅色的橡膠球。
再仔細看。
他的表情麻木,眼神空洞。
翻手腕的動作,很機械化。
觀察室中的一位蘇聯科學家,用錄音機錄下自己的實驗日志。
原來這位白人男性是位美國特工,9個月前執行任務時被捕。
但他不是囚犯,而是“實驗對象”。
△ 字幕來源:天天字幕組
什麼樣的實驗?
目前已知的參數:
實驗對象52小時未眠。
已被雞尾酒摻入的100克裸頭草堿,20毫克氯丙嗪,以及85微克的迷幻劑控制住。
緊接着,實驗進入互動階段。
一位蘇聯美女特工,對着實驗對象耳語低吟。
曲調你一定不陌生。
“兩隻老虎”~“兩隻老虎”~
先别不由自主地跟着哼起來。
殘酷的一幕随之發生。
聽到歌曲的美國特工,記憶和暴戾同時被喚醒。
在越戰的幻覺中,他開槍殺死了自己的戰友。
實驗至此告一段落。
蘇聯科學家再次對美國特工注射藥物。
把他的實驗對象,形容為“蟬”。
它們鑽入地表下,耐心地等待,等上許多年。然後從長眠中醒來,最終死去。
但在死之前,它們要完成自己的使命。
開場僅5分鐘,資訊密度不小。
蘇聯科學家口中的這個“蟬計劃”,顯然就是“絆腳石計劃”的前身。
通過藥物注射,對特工進行身體強化和精神控制。
蹊跷的地方在于:
這蘇聯政府用來削弱美國的武器,後來為什麼被美國中情局所用?
“絆腳石計劃”的起源,遠比想象中要複雜。
它波及的範圍,遠比我們想象的要大。
為什麼一個北韓将軍
如此正大光明地談論“絆腳石”
時間切回現代。
某個恐怖活動,正在秘密醞釀中。
一枚被認為無法使用的前蘇聯核彈,突然在黑市上流通。
北韓的一個組織已經籌備好資金。
準備購買核彈的發射密碼。
賣家是俄羅斯人。
CIA當務之急,要在北韓組織之前拿到發射密碼。
“絆腳石計劃”緊急啟動。
一位潛伏在北韓平壤的女特工(韓孝周 飾)。
一位休眠在阿拉斯加的男特工(布萊恩·J·史密斯 飾)。
被依次喚醒。
從兩人的表情不難發現。
他們對于自己的殺手身份毫不知情。
一些從未有記憶的技能,在無意識中顯露出來。
比如,英語水準突然過了六級。
再比如,格鬥技能突然達到黑帶。
困惑快速在腦海中蔓延。
我到底是誰?
盡管困惑。
依然在一股神秘精神力量的驅使下。
義無反顧地痛下殺手。
故事至此,也終于解釋了《諜影重重》的片名——
“伯恩的身份”。
特工們一邊殺人,一邊的内心活動是:
“艹!我的身份到底是個啥?”
能看出來,劇集在很多地方都試圖延續電影中已被驗證有效的風格。
硬核肉搏的動作戲。
幹淨利落,一招制敵。
沒有浮誇的奇觀場景,不玩花裡胡哨的高科技裝備。
而是因地制宜,用頭腦解決問題。
一段劇中情節,來檢驗一下你有沒有特工級别的應變能力。
你躲入一間停屍房,那裡躺着你曾經的戰友。
身後,是全副武裝的追兵。
窗外,是足以緻命的高度。
一個絕對的底線是:
就算死,也不能被敵人抓住。
怎麼辦?
來看劇中的特工如何脫困。
當追兵趕到,未發現目标。
望向窗外,看到有人摔在地上。
特工最後還是選擇跳樓?
别想當然。
當追兵奔下樓去檢查情況。
停屍房中的一具屍體,“詐屍”了。
沒錯。
特工将自己的衣服套在自己死去的戰友身上,扔下樓去。
制造墜樓的假象。
然後自己僞裝成屍體,躲開追捕。
某種程度,這段情節比《諜影重重》中傑森·伯恩扒在牆邊躲過追兵視線,還高明一些。
馬特·達蒙飾演的伯恩,原是這個系列的靈魂人物。
劇集的“伯恩們”,迎合當下某種觀影趣味,引入亞裔、非洲裔,下了盤大棋。
但,不得不承認。
身份的多樣性,也未必是一件好事。
目前看,《絆腳石》與電影系列還差點什麼。
一處很有意思的對比。
《絆腳石》第一集和《諜影重重》第一部,都在首尾完成了一個細節上的呼應。
先說《絆腳石》。
開頭的一場打鬥中。
美國特工奪去蘇聯特工的匕首,形成攻守轉換。
電光火石之間,蘇聯特工的小拇指被砍斷。
再來到結尾的一幕。
一對年邁的俄羅斯夫妻。
聽力不好的老頭因為買了助聽器,發現了一個驚天大秘密。
原來自家的倉庫,藏着一枚巨大的核彈。
老太婆随後趕來,一鐮刀劈死了老伴。
一個自上而下的鏡頭。
我們發現老太婆的小拇指,斷了一截。
兩條跨越數十年的時間線,在這一刻實作聯結。
再說說《諜影重重》。
電影開端,失憶的傑森·伯恩在瑞士銀行的保險箱中發現自己的多重身份。
裡面有各國的護照、貨币,以及一把手槍。
不明是以的伯恩,留下了手槍,把錢和護照都裝進了一個紅色袋子中。
後來伯恩遇見了陌生女人瑪麗。
兩人一起經曆出生入死。
但為了瑪麗的安全,伯恩要求她離開,将裝滿錢的紅袋子交給她。
來到電影結尾。
伯恩和瑪麗再次相遇。
很多影迷可能都沒有注意到,紅色布袋再次出現。
挂在瑪麗的房子裡,上面插滿了鮮花。
它是愛情,也可以是重生。
可以說,劇、影版的細節呼應都稱得上巧妙。
但高下立判。
前者,指向劇情。
通過資訊的重複與變調,構成反轉。
後者,指向劇情以外的東西。
是在講人性,滌蕩出更綿延的情感。
而這些,《絆腳石》也能抓住嗎?
動作戲上一點不輸陣的劇版,還有待更多檢驗。
《諜影重重》讓我們回味的,是在動作戲上樹立了極簡爽利的審美标準。
還有它殺戮中的震顫,冰冷中的動情。
在故事核心上卻開辟出一條堅定的情感路徑,直抵“存在”命題。
這,也是始終懸在《絆腳石》頂上的參照線——
越過了。
它是神劇。
越不過。
那它還是老老實實當一部爽劇吧。
本文圖檔來自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