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相聲界那些有争議的“師承”,楊少華、黃族民、郝愛民……

作者:縣東巷
相聲界那些有争議的“師承”,楊少華、黃族民、郝愛民……

如今很多相聲的老傳統又恢複了。師父、徒弟又替代了老師和學生。收徒弟的時候又開始搞擺知的形式。

在相聲曆史上存在着許多有争議的師承關系,這些争議糾根結底主要還是拜師的形式問題,沒有擺知。哪怕師父口頭承認,但沒舉行儀式,也就意味着這個師徒關系沒有向相聲界公開。你們不辦儀式,不邀請同行作引保代,這好像也意味着你們師徒自己也覺得不太合适公開。

擺知,擺知,所謂“擺知”,就是“擺出來讓大家知道”的意思。

相聲界那些有争議的“師承”,楊少華、黃族民、郝愛民……

到了新時代,有一段時間不能搞儀式,是以有了“學生”這個詞,但這個稱呼替代不了“徒弟”,哪怕有老先生在某個場合說xxx是我“徒弟”,那也不過是“新事新辦”的無奈之舉。“學生”與“徒弟”還是有很大差距的,你細品。

相聲界比較封閉,講究師承。過去,兩個從未謀面的圈内人見了面總要盤盤道,說說各自的師承。如果你沒有師父,那你就是“海青”,你就會受到排擠。是以“師承”這東西在相聲圈裡很重要。正因為他重要,是以圍繞着這兩個字就有了各種故事。比如說,有些師承是有争議的。也就是說有人認同,有人不認同,各有各的道理,互相不能統一意見。

1、 張傑堯

張傑堯先生的事迹以前詳細寫過。這個為相聲圈置辦了大量“産業”的“張傻子”就是典型的師承有争議的人物。

相聲界那些有争議的“師承”,楊少華、黃族民、郝愛民……

張傑堯先生從小進過私塾,有點文化底子。家道敗落後進戲班學戲,後來也常駐在北京天橋。他很喜歡“萬人迷”李德钖,經常去看。後來自己也記住了很多段子,自己也學着表演。也許天生就是“祖師爺賞飯”的命,張傑堯先生自學成才。後來甚至跟着其他藝人開始說相聲全國走穴,足迹踏遍大江南北。他不但在舞台上磨練了自己的技藝,而且創作了大量的相聲作品,像後來大家耳熟能詳的《關公戰秦瓊》、各省人夜裡起床撒尿、《鬧公堂》(戲迷縣長)、賣藥糖、《文盲家書》等等都是張傻爺為相聲界留下的産業。

因為自學成才,沒有師承,他受到了相聲界的排擠。于是經人介紹就想拜高聞元為師,高聞元是高德明的父親,比現在說的”德”字輩還高一輩。但是高聞元根本瞧不上特立獨行的張傑堯,在張傑堯要磕頭的時候站起來一轉身走開了。張傻爺并不在意,對着高聞元剛才坐的椅子磕了三個頭,出門就說自己是高聞元徒弟了。

但是這樣的師承自然不被認可,因為圈裡都知道高聞元根本就沒有擺知,不算同意的。是以張傑堯依然受到同行的排擠。張傻爺真被這幫子說相聲的擠兌急了,一氣之下改名叫“張稽祖”,給弟弟改名“張稽宗”,明目張膽的稱自己是“滑稽行業的祖宗”!于是相聲圈裡起了軒然大波。奈何張傑堯特立獨行,根本不鳥同行的議論,而且他老人家能耐又大,無奈何,最後還是張壽臣出面調和,一句“傻大爺渾身都是嘴”的稱贊算是承認了張傻爺的輩分和師承。

但這也就是揚揚止沸,息事甯人的和稀泥而已,關于張傻爺的師承其實還是有争議,而且高聞元至死也沒擺知收這個徒弟。看看他們老二位的合影就能感覺到。“師父”一臉的漠然與不情願,“徒弟”也沒有垂手侍立的恭敬樣子,而是留着仁丹胡,抱着膀面帶一絲冷笑。

相聲界那些有争議的“師承”,楊少華、黃族民、郝愛民……

2、 姜寶林

姜寶林先生從小跟着陳紫荃開蒙,陳先生是“壽“字輩,但姜寶林并沒有拜師。後來他一直跟着李潔塵先生(李伯祥先生的父親,”寶“字輩)學藝,但也沒有擺知。雖然沒有擺知,但當時的相聲界一直把姜寶林看作李潔塵的徒弟。當年田立禾拜師張壽臣的時候,因為年齡小但輩分高(”寶“字輩),張壽臣擔心相聲界為難自己的小徒弟,是以特意安排他跟姜寶林、王文進,李伯祥和魏文亮結拜為盟兄弟。從這裡可以看出,當時大家都把姜寶林看作”文“字輩的藝人,也就是李潔塵的徒弟。

但事實上,姜寶林跟李潔塵并沒有擺知,而且兩人的關系也很不好,估計姜寶林先生内心裡也不承認自己是李潔塵先生的徒弟,但為了有個“師承“他也沒有明說。在相聲圈裡很多人不喜歡李潔塵先生。比如姜寶林在濟南晨光茶舍表演時,孫少林先生曾經隻給姜寶林半份工錢,理由就是“因為你是李潔塵的徒弟“。這也造成了姜寶林先生對孫少林先生頗有意見。

相聲界那些有争議的“師承”,楊少華、黃族民、郝愛民……

這個不明不白的師承到了1988年算是有了個了結。當時在姜寶林收徒的儀式上,馬三立先生當着衆多曲藝界的人物公開說“姜寶林算我徒弟“,而且姜寶林也當衆給馬三立三鞠躬,他又成了”寶“字輩藝人,位列馬三爺徒弟倒數第二個,倒數第一個是李文華。按理說這個師承也算明白了,但馬三爺在當場的發言中除了說明與姜寶林認識、了解的過程外,還公開說”李潔塵人性不好“。是以馬三爺這個”收徒“就是明着惡心李家了,但李潔塵先生當時已經故去近二十年了,其中的是是非非我們也就隻能聽到一面之詞了。

3、 楊少華

楊少華是典型的老來紅。他在表演上非常投入,非常進入角色。但是這個優點也恰恰是他的缺點。作為捧哏演員來說你太入戲就有點搶戲的感覺了,這就讓逗哏演員很不舒服。就連馬三立跟他合作一段相聲,上場前也告誡他“少說話“。就是因為這種風格,他沒有什麼長久的合作夥伴。直到遇到了趙偉洲,他才在趙偉洲的托舉下紅了起來。但紅了之後他又抛棄了趙偉洲,一門心思去捧他的兒子楊義去了。

相聲界那些有争議的“師承”,楊少華、黃族民、郝愛民……

楊少華的師承也是被大家議論的。他從小在啟明茶社打工,後來逐漸在相聲上有了點認識,經人介紹要拜郭榮啟為師。但這對師徒也沒有擺知。關于這段曆史也是衆說紛纭,有人說是因為楊少華先生家裡窮,拿不出擺知的錢,而郭榮啟也不在乎,這事就這麼算了。還有人說郭榮啟當時看不上楊少華,他更看重“世家“出身的子弟,比如常家的孩子們,是以也就沒擺知,口頭上答應一下就算了。

但不管是哪種原因,後來的相聲圈對楊少華先生的師承到底真不真還是有些議論。但是楊少華先生有個好處,他跟馬家、侯家、常家關系都非常好,這三大家都不會為難楊少華,馬三立更是把楊少華先生明明白白寫在郭榮啟的徒弟名單裡。是以你認也罷,不認也罷,隻要這些大蔓都承認,這個師承就算真的了。

題外話,楊先生力捧的楊小五還是“海青腿“呢。這家子有意思。

4、 黃族民

“大黃“有日子不見了。一想到大黃就想到他漲紅了臉在舞台上跟馬志明說”又瘦又高那是你爸爸“!

相聲界那些有争議的“師承”,楊少華、黃族民、郝愛民……

黃族民是半路出家,也就是票友轉正的。當時馬志明先生沒有搭檔,經人介紹認識了黃族民。雖然黃族民業餘也玩票,但基本算是一張白紙,而且人也厚道老實。少馬爺正是看中了這兩點才決定跟大黃合作。一張白紙的好處就是少馬爺可以根據自己的要求來培養一個量活的,這反而比門裡出身的人改變起來容易。是以大黃是少馬爺一口一口喂出來的。二人的風格也确實搭配,是以合作至今。

大黃也是少馬爺口頭承認的弟子,但沒有擺知。是以這也成了黃族民師承争議的原因:少馬爺有過兩個徒弟是擺知過的,而大黃沒有擺知。關于這一塊,少馬爺有過自述:

“其實我本無意收徒,咱的水準也夠不上能收徒的标準,不管是比我父親還是比我師哥王鳳山、侯寶林都差的太遠,收黃族民也是因為那個時候正好找不到合适的捧哏搭檔,跟他又脾氣相投,大黃敬仰我們家老爺子的藝術,但肯定不能拜我父親,是以我就收了他,雖說沒有正式擺知沒有引保代三師在場,可他卻是我承認的徒弟。收黃族民那時也遭到了行内一些同行反對,是以從那以後我決定不再收徒,因為一旦再收,很多成了名的演員就得管他叫師叔,這樣隻會給他在同行間樹敵,不利于個人發展。另外需要說明的是除了黃族民外我的徒弟還有我們老爺子讓我收的盧福來、于克志,這兩位于1989年在天津正式擺過知,引師金文聲,保師張玉堂,代師連笑昆。“

相聲界那些有争議的“師承”,楊少華、黃族民、郝愛民……

5、 郝愛民

這個名字對于年輕的讀者可能有點陌生了,因為郝先生已經許久不曾亮相了。但在八十年代,他可是家喻戶曉的“十大笑星“之一。

相聲界那些有争議的“師承”,楊少華、黃族民、郝愛民……

郝愛民先生從小熱愛藝術,高二還沒上完就進入了中央廣播電視劇團成為了一名話劇演員。後來上司要求演員要多吸收傳統藝術的養分,于是他就跑到曲藝團向侯寶林讨教了幾段相聲,沒想到從此在相聲道路上一發而不可收。

他正式調到中國廣播文工團說唱團後,在侯寶林、劉寶瑞、郭啟儒、郭全寶等老師的言傳身教下,郝愛民進步很快。他不但表演相聲,而且還創作相聲,并且跟着老師們四處演出,相聲技藝自然也節節拔高,并逐漸成為了為廣大人民群衆喜愛的相聲演員。

郝愛民、馬季先生的經曆時很有代表性的。他們是新時代的相聲演員,在他學習的階段是不講究徒弟、師父的,而是統稱為老師和學生。而且每個學生還不止有一位老師,組織上給安排了好幾位老師(估計這是組織上故意要避免徒弟、師父這個東西)。是以說這些人的所謂“師承“就沒了着落。

這個事以前也沒人提起,但是到了如今相聲圈“老傳統“又起死回生的情況下,卻有人提出了這事。對于郝愛民的師承就有了兩個聲音,有人承認,有人不承認。比如侯耀華、侯耀文在公布侯寶林的徒弟時都沒有郝愛民的名字,而侯寶林女兒侯錱以及侯寶林的徒弟丁廣泉、師勝傑等确在公開場合都承認郝愛民是侯大師的徒弟。

相聲界那些有争議的“師承”,楊少華、黃族民、郝愛民……

這事想想也是好笑。這是時代的産物,承認不承認誰說了算呢?更何況跟郝愛民同一種情況的馬季為什麼就都承認是侯寶林的徒弟,單單就是質疑郝愛民呢?就因為郝先生名氣小?

我看這個相聲圈也沒個準頭。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