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線上談|學者戴菲對忻力作品《塊修》系列的解讀

作者:澎湃新聞

戴菲

戴菲,上海師範大學影視傳媒學院副教授,碩士生導師,青年學者,主要從事藝術理論、視覺文化和都市文化研究及寫作。

對忻力《塊修》系列的嘗試性解讀:

通常,當我們着手了解某些攝影作品時,會對該作品的内容進行深度挖掘,試圖找到作品與一般藝術規律或藝術美學相關聯的地方,進而對作品進行相應的釋讀。此法屢用不爽,幾乎成為攝影寫作中的範式。然而,亦有鮮見之例。若單從藝術理論出發,對忻力的《塊修》系列進行解讀時,那些既有的藝術理論似乎很難對這種新作品做出較為滿意的回答。于是,另一種方法呼之欲出。此法附于下文,暫作伏筆。而在實際展開前,需要對忻力的《塊修》系列做一番整體描述,以友善此後新方法的介入。

線上談|學者戴菲對忻力作品《塊修》系列的解讀

《塊修》忻力

線上談|學者戴菲對忻力作品《塊修》系列的解讀

如忻力自述,所謂塊修(patch tool)是圖像處理軟體Photoshop中的一個功能鍵。和之前的舊版本不同,今天的塊修工具具有一定的人工智能(AI)。在人像或風景等圖檔的修飾中,它可以對相近的畫面内容進行自動識别并填充,以減少人為操作的工作量。具體而言,比如修飾臉部皮膚痘印。當使用該功能鍵時,可通過預設,圈出痘印,軟體即自動識别痘印周圍膚質較好的區域,利用複制、填充的方式覆寫痘印,進而達到去除痘印的目的。熟悉PS軟體的人都知道,此鍵是CS6(2012年)版本前仿制圖章工具的進階功能,可以适度提高在一些機械、重複圖像修飾時的效率。作為一名攝影師,忻力肯定了解PS裡的各種功能鍵。如常,當他再次調入某幅圖檔進行修圖時,他在無意中錯用了塊修工具,畫面上原本不相關的兩種對象進行了自動識别和填充,産生了令人錯愕的互涉畫面,進而激發了忻力一系列的藝術聯想。

線上談|學者戴菲對忻力作品《塊修》系列的解讀
線上談|學者戴菲對忻力作品《塊修》系列的解讀
線上談|學者戴菲對忻力作品《塊修》系列的解讀
線上談|學者戴菲對忻力作品《塊修》系列的解讀

如果按照這種逆用或錯用,不停地擊發滑鼠鍵,一幅正常的圖檔會變成什麼樣?忻力展開了無休止的數字實驗,得到了呈現在我們眼前的《塊修》作品。鑒于公共展示的限制,當大家看到此系列時,已經很難見到它們的雛形,亦即忻力早期的實驗性作品。但是,從整體發展來看,大家所見的部分是前期一系列作品演化的結果:表現了忻力利用數字技術核心,即技術、工具理性;與個人内心情感,即無意識、審美感性相結合的結果。這個過程較為複雜,顯示了少有的數字攝影的創作過程,更有别于一般傳統攝影的創作方法。我們必須介紹一些計算機原理和數學原理來友善我們了解數字時代攝影師(藝術家)創作作品的内在機制。

線上談|學者戴菲對忻力作品《塊修》系列的解讀
線上談|學者戴菲對忻力作品《塊修》系列的解讀

如前,塊修工具是早期PS中仿制圖像工具的進階。仿制圖像工具指使用者找到需要修飾與被修飾的區域,利用兩區域中相類似的内容進行複制、粘貼的方法,比如最常見的皮膚、草地、天空修飾等。這個操作完全取決于使用者的經驗和審美。越是老到的人,修飾的圖檔越是完美。随着數字技術的進步,尤其是計算機和人工智能受到艾倫·麥席森·圖靈(Alan Mathison Turing)理論的影響,人們嘗試讓計算機進行一系列略為複雜的運算。塊修工具便應運而生。隻要稍稍展開一點點計算機理論,我們便能清楚了解塊修工具的邏輯原理。仿制圖像工具依靠人的經驗判定,将需要修改的區域進行複制和粘貼;如此,塊修工具也可以按照以上原則,在標明符合一定條件的修改區域後,依靠計算機預設的算法,自動完成計算,達到與人的經驗相類似的效果。

線上談|學者戴菲對忻力作品《塊修》系列的解讀
線上談|學者戴菲對忻力作品《塊修》系列的解讀

這個過程完全得益于現代計算機的運算速度和運算量。在塊修工具的使用中,計算機假設給定的區域互相接近,可以滿足複制、粘貼的基本條件。計算機先進行識别、梳理和分析,再進行複制、粘貼,進而完成塊修過程。至于為何稱之為塊修,也源于目前計算機無法滿足點(像素)運算的資料量,而隻能對多個點(塊)進行資料運算。通過成倍量的運算,計算機實作了某種意義上的“人工智能”,實質上隻是對設定的數學公式進行了特定範圍内的重複運算。

線上談|學者戴菲對忻力作品《塊修》系列的解讀
線上談|學者戴菲對忻力作品《塊修》系列的解讀

忻力的《塊修》系列起于他對于軟體的失誤操作,也就是對給定條件的有意違反。本來應該是相似區域的複制、粘貼;現在變成了不同區域或無關區域的複制、粘貼。其結果是計算機自我運算的失常,也可以視為對現有一系列條件的突破。然而這種突破又基于非理性的無意識。因為忻力在選擇塊修的複制、粘貼區域時,兩者的關聯性隻取決于他觀看當時的順眼或不順眼,而此中的道理無從解釋。若一定要給出某種特定講法,隻能說這是作者創作時心底的非理性經驗和無意識狀态。

線上談|學者戴菲對忻力作品《塊修》系列的解讀
線上談|學者戴菲對忻力作品《塊修》系列的解讀

由于計算機的内設運算其實是一系列數學計算公式的累計,不妨可以視為人類利用理性工具了解和解釋世界的某種方式。這種借助數字技術,即借助數學理性、邏輯理性的藝術創作過程,沒有出現于人類以往的任何一個時代。在當代數字技術的加持下,這個過程成為了未來藝術創作的新方向。即使從現有的作品來看,諸如忻力的《塊修》系列,讓人仍覺稍欠老練,但并不阻礙藝術家們向這個方向迅猛發展。

從PS軟體塊修工具的基本設計來看,軟體工程師架構了一個基礎模型,也就是一個數學函數公式。通過輸入,即標明區域;輸出,即被修飾結果。對兩者進行反複計算,進而達到完美呈現的結果。這個基本公式似乎并沒有考慮世界的複雜和多樣,而是一種單一的方法嘗試整合世界上的一切現象。當然,圖靈也曾如此來設想世界,他認為複雜的世界或許應歸于某個基本公式。這個公式對等号兩邊的資料不加控制,可以進行循環往複的運算,進而得到令人驚詫的結果與現象。

線上談|學者戴菲對忻力作品《塊修》系列的解讀
線上談|學者戴菲對忻力作品《塊修》系列的解讀

如果對這個過程加以概述,也就是人們所說的混沌理論。混沌理論告訴人們,世界基于某個基本公式。由于對公式兩邊不加限定,等号兩邊互為輸入和輸出,經過大量計算後,其結果會形成一個複雜系統。我們假定忻力無意中執行了以上過程。他的基本操作,即PS裡的塊修工具就是這個基本公式;然而,公式的輸入和輸出卻是創作者的非理性和無意識;即使是那幅被作為最初輸入源的原始圖檔也不具有任何意義。一系列重複的輸入和輸出之後,忻力從的他内心标準出發,以可以表現自我内心抽象(混沌)的圖像為終止,創作出屬于自己滿意的作品。當忻力的無意識感性通過數學公式的理性獲得滿足時,數學公式的運算便戛然停頓,作品亦水落石出。

線上談|學者戴菲對忻力作品《塊修》系列的解讀
線上談|學者戴菲對忻力作品《塊修》系列的解讀

換言之,忻力在自己的世界裡使用了一種感性兼具理性的藝術創作過程,并将感性附着于理性之上,進而形成看似混沌卻基于理性的藝術作品。具言之,他用自己的情感将理性的城市重新攪“亂”成了混沌世界。而重回混沌原點的方式是忻力作為東方人的文化基因。如古賢言,世界起于混沌。“昔者,聖人因陰陽以統奪。夫有形者生于無形,則天地安從生?故曰:有太易,有太初,有太始,有太素。太易者,未見氣也;太初者,氣之始也;太始者,形之即時也;太素者,質之始也。氣形質具而未相離,故曰渾淪。渾淪者,言萬物相渾淪而未相離也。”(《列子·天瑞篇》)

線上談|學者戴菲對忻力作品《塊修》系列的解讀
線上談|學者戴菲對忻力作品《塊修》系列的解讀

忻力憑一己之力,對他目力所及人類創作的理性世界,進行了一種重返混沌、天馬行空、肆意妄為,又是小心翼翼的操作。作為當下數字時代的人類,這個混沌的作品世界是他對于世界本源的沉思與冥想。《塊修》看似混沌迷蒙、鏡花水月,卻也清晰所見、即如日常。

線上談|學者戴菲對忻力作品《塊修》系列的解讀
線上談|學者戴菲對忻力作品《塊修》系列的解讀

攝影師簡介:

忻力,畢業于紐約國際攝影中心(ICP),商業人像攝影師,業餘從事攝影藝術創作。

責任編輯:梁嫣佳

校對:劉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