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秦山核電站:奏響我國核電事業的報春曲

作者:上觀新聞

浙江海鹽,秦山腳下,有一座自行設計、建造的核電站被譽為“國之光榮”,這就是秦山核電站。一走進秦山核電站,在秦山一期核反應堆正對面的山麓上,就可以看到一塊石碑,上面刻着“秦山春曉”四個大字。

“這是中國核電人記錄曆史的方式,秦山核電站就像一支報春曲,奏響了我國核電事業的春天。”中核集團秦山核電黨委書記黃潛說,1991年,位于嘉興市東南海岸線一角的秦山腳下,中國核工業人開始了“二次創業”,秦山核電不負黨和人民的重托,始終堅信中國共産黨的堅強上司是核電安全高效發展的根本保證。30年來,秦山核電廣大幹部員工牢記初心使命,弘揚“兩彈一星”精神,不斷為我國核電發展“圓夢”:中國核電從這裡起步,從30萬千瓦到100萬千瓦,書寫着“國之光榮”的進取華章。

1.從第1度到6400億度,為中國核電自立自強立下汗馬功勞

1970年2月初,周恩來總理在聽取上海市關于解決戰備電源問題彙報後說:“從長遠看,要解決上海和華東用電問題,要靠核電。”同年2月8日,上海市研究部署了核電站的建設工作。中國第一座自行設計建造的核電站,是以被命名為“七二八”工程。

1985年3月20日,懷揣“掌握技術、鍛煉隊伍、總結經驗、為我國發展核電打基礎”的初衷,“七二八”工程選址秦山開工建設。中核人筚路藍縷、風雨兼程,開始譜寫民族核電建設的奮鬥史。

秦山核電站:奏響我國核電事業的報春曲

20世紀80年代建設中的秦山核電站張錄攝/光明圖檔

1991年12月15日0時15分,秦山核電站成功并網發電。那一刻,在主要室的歡呼沸騰中,中國大陸結束了無核電的曆史,實作了“零的突破”。這也是中國和平利用核能的重大突破,我國由此成為世界上第七個能夠自行設計、建造核電站的國家。

僅僅并網發電15天後,我國便與巴基斯坦簽訂建造同樣堆型的兩台30萬千瓦級機組合同,實作向國外“原裝”出口核電機組。秦山核電站不僅是中國核電發展的開創者和主力軍,也成為中國核電“走出去”的先行軍。2021年3月18日,我國具有完整自主知識産權的核電品牌——華龍一号海外首堆成功實作并網發電。

此外,秦山核電基地二期工程、三期工程以及方家山核電工程相繼建成。先後掌握了10萬、30萬、60萬、100萬千瓦級核電技術,并跻身全球先進核電技術行列。秦山核電從“零的突破”到WANO(世界核電營運者協會)綜合指數排名世界第一,成為我國核電事業從無到有、從小到大的縮影,創造了一個又一個奇迹,推動我國從“核大國”向“核強國”邁進。

秦山核電中國首台大型商用核電自主機組建設的見證者之一、秦山核電副總經理尚憲和說,從蹒跚起步到三十而立,秦山核電不僅創立了中國首個自主知識産權商用核電品牌,還實作了“從30萬千瓦到100萬千瓦”自主發展的跨越;而且,秦山核電站也為中國核電事業掌握技術、鍛煉隊伍、總結經驗打好了基礎。如今第三代核電“華龍一号”成為國家名片,走向世界,可以說秦山為中國核電的自立自強,從跟跑到領跑,立下了汗馬功勞。核電的優勢是無污染,幾乎是零排放,對于環境壓力較大的中國來說,符合能源産業的發展方向,将助力我國實作“碳達峰碳中和”目标。資料顯示,截至今年2月,秦山核電累計發電超6400億千瓦時,節能減排效益相當于植樹造林406個西湖景區。

2.從跟跑到領跑,實作“中國制造”向“中國創造”的飛躍

秦山核電廠建設時期正值改革開放初期,核電的體系和制度建設、教育訓練工作都是第一次開展。經過3年多的國内外教育訓練,1991年秦山核電首批反應堆操縱員共35人通過考試取得執照,成為中國大陸第一批核電操縱員、我國核電發展的中堅力量。

秦山核電站:奏響我國核電事業的報春曲

秦山核電國産化裝置監造中夏建軍攝/光明圖檔

經過35年建設發展,秦山核電站已成為我國核電人才的搖籃和重要集聚地,為國内其他核電站輸送各類人才2000多名,其中擔任核電站高管的超過30人。

2004年,秦山核電站建立國核心電營運領域唯一的國家核特有職業技能鑒定站。2019年,根據國家政策要求,該站承擔了核反應堆運作值班員、核反應堆控制保護檢修工、核反應堆核級機械裝置檢修工、輻射防護工、放射性廢物處理工、核裝置無損檢測工等6個核特有職業技能等級認定工作。

秦山核電站圍繞發展目标,精準聚焦技能人才隊伍建設的實際需求,勇于探索、積累經驗,培養了一批批技藝高超、技能精湛、專業嚴謹、精益求精、勇于創新的核電建設“大國工匠”。

中國核工業走的是自主創新之路,我國的核電研發從秦山核電站30萬千瓦起步,引進了法國、加拿大、俄羅斯等國的核電技術,在這些技術的基礎上進行了吸收和再創新。

中核集團“華龍一号”總設計師邢繼說,“華龍一号”是中國核工業60年堅持自主創新的成果,在各種困難與挑戰面前沒有動搖,突破一個個技術瓶頸,最終形成了“華龍一号”,實作了由“中國制造”向“中國創造”的飛躍,中國核電從跟跑到領跑,秦山核電人也功不可沒。

3.從核能發電到伽馬刀“中國芯”,以核技術創新造福國人

新世紀以來,秦山核電在黨的上司下,又踏上“健康中國”的新征程。經過多年科技攻關,成功掌握醫用钴-60生産技術,打破醫用钴-60全部依賴進口的局面,實作伽馬刀裝備“中國芯”,為全國癌症患者帶來福音。

伽馬刀裝置主要應用于惡性良性腫瘤治療,具有定位精準、無創傷、不麻醉、不開刀等優點。伽馬刀的核心部件為高比活度钴-60放射源,這類钴源長期依賴進口,由于钴源供應短缺,嚴重制約相關醫療産業發展。

秦山核電站:奏響我國核電事業的報春曲

秦山核電站外景。夏建軍攝/光明圖檔

2019年4月1日,國内首個醫用钴靶件經輻照後在秦山核電三期重水堆1号機組順利出堆,标志着我國通過自主研發成功掌握了醫用钴-60放射源生産技術,實作伽馬刀裝備“中國芯”,為我國伽馬刀産業的持續發展提供了堅實保障。

目前,秦山核電的重水堆機組是全球為數不多的可生産钴-60的核電機組。作為我國唯一的钴-60生産地,秦山核電積極以核技術應用抗擊疫情。據了解,2020年,中核集團利用钴-60完成了大批量一次性防護服的輻照滅菌工作,上萬件一次性醫用防護服從運抵卸貨到滅菌完成、整裝待發,僅用時6小時。

4.以愛國為核心,精神力量代代相傳

“今年是中國共産黨成立100周年,也是秦山核電站安全發電30周年。核工業人在黨的上司下,創造了一個又一個奇迹。”中核集團總經理、黨組副書記顧軍表示,從“兩彈一星”精神、“四個一切”核工業精神,再到新時代核工業精神,無論是在研制原子彈、氫彈的年代“幹驚天動地事、做隐姓埋名人”,還是核電起步後的大發展“挺直民族核電的脊梁”,都在以自己的方式傳承和弘揚愛國主義精神。核工業人用青春汗水鑄成的事業之魂、力量之源,反映出他們堅定的理想信念和崇高的精神境界,是新時期推動我國社會主義建設事業不斷發展的強大精神力量。

黃潛說,秦山核電站實作了從無到有、從小到大,全面建成9台機組,并出口巴基斯坦,為推動我國核電“走出去”和自主三代核電技術“華龍一号”建設作出了貢獻。30年來,秦山核電不斷以工程建設、安全發展成就增強“四個自信”,成為“全國愛國主義教育示範基地”“紅船·黨性教育基地”等多類教育基地。

優秀的精神力量在秦山核電人中代代傳承,湧現出了一批先進典型:參與秦山核電站建設的中科院院士歐陽予和工程院院士葉奇蓁;被稱為“活資料、活系統”的全國勞模田慶紅;被授予“中央企業學習型紅旗班組标杆”的姚建遠班組;被譽為“勞工院士”的中華技能大獎獲得者何少華;全國技術能手王浩鈞……他們在實際工作中踐行了愛國精神,并持續賦予其新的曆史價值和時代内涵。

欄目主編:顧萬全 張武 文字編輯:肖雅文

來源:作者:光明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