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她以三十年時間追索家族遺事,寫下一曲地下黨夫婦的壯麗悲歌

近日,傳記性紀實作品《白鴿木蘭:烽火中的大愛》由三聯書店出版。該書作者是著名旅美台灣作家李黎,書中主人公薛介民、姚明珠,正是她從未謀面的公公與婆婆。他們二人在20世紀50年代台灣不幸落難犧牲,但犧牲的原因和真相,長久以來并不為人所知。

李黎通過大量日記、書信、檔案和當事人采訪等一手資料,追索家族遺事,叩詢民族曆史,重新勾勒出事件的完整經過,描摹先人神采之餘,也為那個悲壯的大時代再次留下見證,替往者立下不可磨滅的人格典範。

她以三十年時間追索家族遺事,寫下一曲地下黨夫婦的壯麗悲歌

木蘭溪與白鴿嶺

“木蘭溪水長久在流,白鴿嶺高壯地站立,鄉親至愛之恩永不能忘。”這是1963年1月18日,烈士薛介民在台北獄中的絕筆。木蘭溪、白鴿嶺是他福建家鄉的山水,“鄉親至愛之恩”是指他的祖國。出身福建莆田的薛介民與姚明珠,從青梅竹馬、志同道合的表兄妹,經曆八年的異地苦戀,終于結為患難與共的夫妻,并肩走完轟轟烈烈的一生。在長達二十餘年的相伴人生中,他們并未讓愛戀局限了自己的目光,反而是以生發出堅定的意志,要為人民抵擋更多的困難。

她以三十年時間追索家族遺事,寫下一曲地下黨夫婦的壯麗悲歌

薛介民與姚明珠

基于這樣的信念,薛介民投身空軍,希望能借由一己之軀捍衛祖國的天空;姚明珠則選擇就讀醫學院,為抗戰救國盡一份心力,與此同時加入“中華民族解放先鋒隊”等進步團體,在抗戰勝利後又投身地下工作。他們加入中國共産黨,并在1949年後随國民黨政府來到台灣。薛介民是空軍軍官,姚明珠開私人診所,兩人繼續進行革命工作。

1958年,因叛徒出賣,薛、姚夫婦被捕,1963年犧牲,留下三個幼小的子女,被人收養。而這件事,當時在“白色恐怖”的台灣,沒有明确的說法;再加上周邊的大人,不斷有人被拘捕、調查,是以父母因何被害,三個孩子始終不知真相。李黎的丈夫、薛介民與姚明珠的長子薛人望,大學畢業後在養父的幫助下,赴美留學,從事醫學科研工作,并成為相關領域的著名學者。70年代末,組織上與他們夫婦取得了聯系,他們方才回到大陸,開始關于父母親的探訪工作。直到90年代末,兩岸相關檔案陸續解密,李黎才真正接觸到一手資料,方将事件中隐晦不清、曲折複雜的碎片,拼貼起來。震撼之餘,她立下寫出這對滿懷理想、彼此相愛,為了革命并肩赴死的夫婦的心願。

三十年間的追尋與寫作

這本書從薛介民、姚明珠的出生寫起,按照時間順序,展示他們的人生線索;而落筆在他們兩人的骨灰被放入“八寶山烈士陵園”。因為李黎兼具“相關者”(所書寫的主角是最親的人的父母)和“局外人”(因為從未見過他們,也未經曆過那段時日)的雙重身份,她才“意外”地成為一名兼具貼近的主觀情感,和對資料處理持客觀态度的書寫者。作為“台大”曆史畢業生的她,雖然後來從事文學創作而被老同學們戲稱為“曆史系的逃兵”,但大學四年習得曆史學訓練——對資料的搜尋、分析、求證不惜下苦功,引用時更務求誠實精确——對本書的寫作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在這點上李黎對自己要求非常嚴格,她要求《白鴿木蘭》必須是一本可信之書。

她以三十年時間追索家族遺事,寫下一曲地下黨夫婦的壯麗悲歌
她以三十年時間追索家族遺事,寫下一曲地下黨夫婦的壯麗悲歌
她以三十年時間追索家族遺事,寫下一曲地下黨夫婦的壯麗悲歌

除了大量的信件(家書、情書)、日記、筆記,以及相關人物直接簡接的采訪之外,具有同樣重要性的是台灣“國家檔案局”的解密材料:民進黨執政之後于2001年成立“檔案管理局”,搜集了國民黨“戒嚴”年代的政治案件資料。經過其後逐年的整理和“解密”,李黎在2014年以受難者家屬身份取得了薛姚案件的審訊檔案——兩張CD光牒裡共有兩千多頁圖檔,她逐頁翻閱尋找可信的線索和可用的資料,這是最艱巨也是最痛苦的工程。

比起上述資料,薛姚烈士留下的遺孤三兄妹能夠提供的“資訊”卻非常有限。這是因為:李黎不忍心要求他們去挖掘那些深深沉埋的記憶,何況那時幼小的他們根本不知道發生了什麼事。這是李黎已有心理準備的,是以書中不隻一處點出當時很可能在現場的孩子們卻不約而同地記不清楚,或者根本就沒有留下記憶,唯一的解釋就是過度震驚傷害之下的強迫遺忘。但有些實在無法忘卻的場景,像行刑次日孩子們見到冰冷的石闆上的父母親那一幕,隻有他們能夠叙述,而李黎在記下時心如刀割。

下了書寫的決心之後,李黎用了三十年的時間來探索這段曲折漫長的家族史。在追尋的過程中,她逐漸發現背後那牢不可分的、宏大的民族史。這不僅是兩個人的故事,更是一個大時代的故事。三十年間無數次遠渡重洋來到海峽兩岸的搜尋,數百頁泛黃脆裂字迹漫漶的信箋筆記,兩千多頁血淚斑斑難以卒讀的台灣檔案局的審訊圖檔,兩年裡的反複增删書寫……終于,2019年11月,《白鴿木蘭》繁體字版在台灣問世。随即被香港《亞洲周刊》評選為2019年十大中文好書(非小說類)之一。大陸版則于2020年12月,由三聯書店出版。

簡體字版的特點與作者的期待

繁體字版問世之後不久,經過一些親友提出的指點和建議後,李黎在細節上做了改正和增補:如姚明珠母親的排行、兩處照片人物的說明;曆史大事如“趙良璋事件”的重要性,還有更多姚明珠在“福醫”的愛國活動、薛介民同學“蔡汝鑫”的真實身份,以及繁體字版沒有用上的照片……等等,都悉數增改補充在大陸簡體字版裡了。更有一些書成之後還覺得言猶未盡之處,李黎也趁此機會增寫了一篇“後記”。

她以三十年時間追索家族遺事,寫下一曲地下黨夫婦的壯麗悲歌

薛介民

而李黎相信同時也衷心期待,簡體字版出版之後,還将會有更多的增補出現;尤其是至今尚未能釋清的幾樁重大疑點,比如薛姚夫婦奉命赴台灣真正的具體任務是什麼?姚明珠作為平民女性,而“判決書”上的罪名亦非極度嚴重确鑿,最終為何也被判處死刑?台灣的“國家檔案館”公開“解密”的檔案理應完整齊全,但薛、姚二人被關押的四年多裡,竟有兩年之久毫無片紙隻字的記錄,沒有調查提訊審問,這幾乎違背常識;是多大的“密”竟然号稱完全解密之後還不公開?還是被有意抹除?何以之故?乃至薛姚二人在潛伏台灣的特工系統中,究竟是什麼樣的地位與重要性,都無法尋得直接的證明資料。這些最關鍵的“密”何日才能解,非作者一人之力所能知。

同樣耐人尋味的是:事後烈士的兒子在台灣服兵役不僅沒有遭遇麻煩,竟還當上憲兵;出國留學能夠通過層層審查獲得出境許可順利登機……這些重大關口一一安然渡過,似乎都有一雙暗中保護他過關的無形的手;這是來自何方的庇佑,恐怕也永遠是謎。

作者希望此書在大陸出版之後,得到的回響中若能有撥開迷霧的線索,那将會為這本書添上最重要的最後一筆——因為這絕不僅是個人或家族的故事,而正是許許多多這樣的故事,才彙聚成中華民族這段艱苦又壯麗的曆史長卷。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