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如夢,歲月無情,年華似水匆匆一瞥,多少歲月輕描淡寫,每個生命對于這漫長的歲月,都不過是一段段漸漸消失的過往,許多人都願意停留在歲月中,這樣就可以停留在那個最美好的時代。不管跨過多少個時代,當人們回憶過去那些經典老電影時,總會記起那些經典的角色,不管是主角還是配角,他們永遠留在觀衆心裡。今天說的這一位,話劇演員出身,曾在監獄任職,一生演配角走紅,74歲仍在塑造經典,卻在退休移民後在國外去世,他就是鮑漢琳。

相對于如今充滿炒作的娛樂圈,過去八九十年代的娛樂圈是多麼的安靜,或許也正是這個原因,是以誕生了許多金牌綠葉,而說起這些配角,就讓觀衆不得不把視線拉回到那個時代的香港演員,雖然許多明星如今仍然影響着半個娛樂圈,但是一部電影裡,如果沒有這些甘草演員,這部作品将不會那麼深刻,鮑漢琳就是那個時代的金牌綠葉。鮑漢琳1915年出生于香港,雖然是出生于90年代的初期,但是對于一位喜歡藝術的人來說,即使環境很惡劣,依舊阻擋不了她的熱愛,上個世紀三十年代,國中就讀皇仁書院期間已開始演出話劇,抗戰期間,參加藝聯劇社,演出過《雷雨》、《日出》、《茶花女》、《武則天》等劇,這段經曆奠定了他一生的演藝基礎。
生不逢時放在鮑漢琳身上挺适合,如果不是出生在那個動蕩的年代,或許鮑漢琳會成為一代巨星,隻是戰争消耗了他的青春太多。抗戰結束後,鮑漢琳去英國留學,也許因為這個情愫,使得晚年時期鮑漢琳移民英國。幾年後鮑漢琳回港在懲教署擔任教育官,長年在赤柱監獄任職,業餘時參加劇團演出,1952年,中英學會中文戲劇組成立,除積極參與台前演出外,還擔任導演、編劇和翻譯劇本等工作,更出任主席一職多年。鮑漢琳開始投身于影壇是在六十年代,參演過不少作品,但由于那個時代的電影記錄并不是那麼的完整,是以很多電影都沒能記錄下來,這是讓鮑漢琳遺憾的地方。
七十年代香港流行電視劇,是以鮑漢琳更多的是參與電視劇的拍攝,1975年以藝人身分加入無線電視,與黃杏秀合演《一屋兩夥三人行》。對于比較喜歡懷舊的觀衆來說,對于鮑漢琳會更加的熟悉,鮑漢琳在70年代也帶來不少作品,比如在《獅子山下》之《祖母的祈求》中飾演一位地政機關的公務員;在《大内群英》中飾演國舅隆科多,於第57集大結局因圖謀壟斷朝政而被乾隆處死;在1975年香港廉政公署制作的宣導單元劇《靜默的革命》之《漫長的路》飾演一名經營賭、毒、色等特種行業的黑道老大;在1981年麗的電視劇《浴血太平山》中飾演富家大少爺何庭芳,一心想得到父親的家産,但最後終一無所有。這些角色鮑漢琳都拿捏的很到位,讓觀衆印象特别深刻。
八十年代開始,鮑漢琳重新拍攝電影,但他也接拍一些電視劇,比如1986年《秦始皇》中飾演宰相王绾,以及1987年亞視曆史大戲《滿清十三皇朝》中飾演大清開國奠基皇帝努爾哈赤的祖父覺昌安等。但是鮑漢琳真正讓觀衆記住的一個角色是1989年參演的電影《賭神》,在裡面飾演賭魔“陳金城”,與發哥對飚,這部電影成為香港影壇的經典,而鮑漢琳也成為經典的配角之一,随後在1994年的《賭神2》中,年近80歲的他依舊飾演同一角色。可以說,有些演員一生并不需要多麼大的名氣,隻要有一個角色在多年後依舊被記住,那麼他就是經典,被曆史記住。
鮑漢琳把自己的一生奉獻給了表演,他一生演的角色大多是上流社會人物,很少演下層的可憐人物,有些人穿上龍袍不像太子,鮑漢琳卻是著爛衫仍有貴氣。《賭神》中的陳金城成就了鮑漢琳,相信不管過了多少年,觀衆再次回憶這部電影時,依舊會記得鮑漢琳裡面的精彩表現。90年代末,鮑漢琳因為身體的原因漸漸淡出娛樂圈,2000年便全家人移民到英國過着退休生活,漸漸消失在觀衆的視野,當多年後再次出現在媒體面前時,卻是去世的消息,2007年7月12日鮑漢琳于英國倫敦逝世,享年91歲。鮑叔的一生深受劇界人士尊敬,曾獲第一屆香港舞台劇獎劇藝金禧貢獻獎及第十一屆香港舞台劇獎終身成就獎。
鮑漢琳屬于香港電視界的第一代演員,觀衆對他的評價是風趣幽默、 有風度, 很喜歡提攜後輩, 深得後輩尊敬。是以在他去世後很多後輩都追悼和懷念他。21世紀被稱為經典消逝的一個世紀,很多當年的經典配角都漸漸去世,留給觀衆許多的傷感,有時候在回憶一些老電影時,恍惚中,時光停滞,歲月靜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