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從滅絕邊緣搶救回20多種野生植物 中國用行動诠釋“共建人與自然生命共同體”

來源:央視新聞用戶端

自然界中有一些物種,它們的種群數量少、生境脆弱易受幹擾、瀕臨滅絕,我們把它們叫作極小種群物種。過去十年間,在中國,對近百種極小種群動植物啟動了保護。中國科學家用實際行動诠釋着“共建人與自然生命共同體”的理念。

總台央視記者 趙曙光:在聯合國生物多樣性大會會場,最不缺的就是美麗的植物元素。事實上,這份美麗值得我們格外珍惜,因為它們之中不少都屬于一個特殊群體——“極小種群”。有多小呢?像攀枝花蘇鐵,在野外現存大約隻有2000株。紅色的寄生花,目前在野外隻發現了20株,極其稀少。好在科學家們早已啟動了對它們的保護工作,為我們留住了這份脆弱的美。

記者在會場裡看到的,不過是極小種群保護的冰山一角。在大會籌備辦的展覽展示部,記者看到了那些沒能最終呈現在觀衆面前的努力。

從滅絕邊緣搶救回20多種野生植物 中國用行動诠釋“共建人與自然生命共同體”

雲南省生态環境科學研究院副院長 吳學燦:包括視訊、圖檔、文字,總的有将近2個t左右的容量,實際上大量的極小種群,包括一些(活體)植物,我們在這個空間裡面就不能夠得到展示了。

從滅絕邊緣搶救回20多種野生植物 中國用行動诠釋“共建人與自然生命共同體”

這次大會專門在中科院昆明植物研究所設定了生物多樣性體驗園。在這裡,我們看到了為極小種群專設的家——極小種群專類園。園内保育了44種極小種群野生植物。

從滅絕邊緣搶救回20多種野生植物 中國用行動诠釋“共建人與自然生命共同體”

中國科學院昆明植物研究所博士 助理研究員 蔡磊:像這個物種就是茈碧蓮。它是用一個水缸,然後保持水質,它既需要一定的溫度、濕度,同時它對水質和它的伴生物種要求都比較高,就是相當于仿它的原生(環)境。

從2005年雲南率先提出“極小種群物種”概念開始到現在,通過搶救性保護,已經有20多種野生植物,從“命懸一線”的滅絕邊緣被搶救了回來。部分極小種群野生植物,還在亞洲最大的野生生物種質資源庫——中國西南野生生物種質資源庫安了家,讓種子得到了長期妥善的儲存。

(總台央視記者 朱江 丁雅妮 趙曙光 張博 張程 李卉)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