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彭越撓楚,這一成語是兵法計謀的一種,意思是“分兵多路,一部分兵力從不同方向對敵人進行佯攻襲擾,牽制敵人使其首尾不能相救,另一部分兵力繞道對其它目标進行實攻”。成語中的“彭越”是與韓信、英布并稱漢初三大名将。劉邦與項羽對峙時,彭越一直領兵遊動作戰于梁、楚之地,常襲撓楚國軍隊的後方,兩次迫使項羽回兵救援,以幫助劉邦在主要戰場的作戰。
彭越,字仲,出生時間不詳,卒于公元前196年,秦漢時期砀郡昌邑(今山東菏澤市巨野縣)人。《史記·卷九十·魏豹彭越列傳第三十》記載:“少年(大野澤,今指巨野區域年輕人百餘人)彊請(彭越為首領),乃許。與期旦日日出會,後期者斬。旦日日出,十餘人後,後者至日中。於是越謝曰:‘臣老,諸君彊以為長。今期而多後,不可盡誅,誅最後者一人。’令校長斬之。皆笑曰:‘何至是?請後不敢。’於是越乃引一人斬之,設壇祭,乃令徒屬。徒屬皆大驚,畏越,莫敢仰視。”這段話是說他在第一次召集人馬帶領隊伍時,第一天就把最後一名遲到的士兵斬殺,用這名士兵的人頭祭旗,立威起兵的。
《史記·卷九十·魏豹彭越列傳第三十》也記載:“漢王三年,彭越常往來為漢遊兵,擊楚,絕其後糧於梁地。漢四年冬,項王與漢王相距荥陽,彭越攻下睢陽、外黃十七城。項王聞之,乃使曹咎守城臯,自東收彭越所下城邑,皆複為楚。越将其兵北走谷城。漢五年秋,項王之南走陽夏,彭越複下昌邑旁二十餘城,得谷十餘萬斛,以給漢王食。”這段話記錄的是他兩次大的“撓楚”行動,用敵進我退,敵退我追的戰術,使項羽兩面作戰疲于應付,使楚軍的糧食裝備得不到補給,給了前線劉邦不被項羽殲滅的機會。
劉邦懷疑彭越有反叛之心的緣由,《史記·卷九十·魏豹彭越列傳第三十》也有兩個記載,一個是公元前205年劉邦打了敗仗,派使者叫彭越合力攻打項羽。彭越說:“魏地剛剛平定,還畏懼楚軍,不能前往。”劉邦沒有辦法隻好獨自舉兵追擊楚軍,卻被項羽在固陵戰敗。沒有辦法,劉邦問記張良,并用張良的計策,對彭越說如果這次大敗項羽,就封你為梁王,并将睢陽以北各城的土地,都封給你。彭越這才率領着人馬來到垓下和劉邦的軍隊會師,打敗了項羽。還有一次是公元前204年,陳豨在代地造反,劉邦親自率領部隊前去讨伐,到達邯鄲,向彭越征兵。彭越說有病,派出将領帶着軍隊到邯鄲...
後來,作為梁王,彭越對他的太仆很生氣,打算殺掉他。太仆逃到劉邦那兒,控告彭越和扈辄陰謀反叛。于是,劉邦派使臣出其不意地襲擊逮捕了彭越,把他囚禁在洛陽。彭越先被劉邦廢為平民百姓,流放到蜀地青衣縣。彭越在流放的路上碰到了呂雉,請她向劉邦求情、說好話。呂雉騙他,并把他帶回洛陽。呂雉對劉邦說“彭王壯士,今徙之蜀,此自遺患,不如遂誅之。妾謹與俱來。”劉邦還在猶豫殺還是不殺時,呂雉又讓彭越的門客告他再次陰謀造反。劉邦這次就準許誅殺彭越,并滅其家族三代。
後來世人認為彭越是世界戰争史上第一個正規使用遊擊戰戰術的軍事家,可以說是遊擊戰的始祖。為此,唐朝設立的六十四名古代名将、宋朝設立的古代七十二位名将中都有彭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