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如何讓學生樂學國文觀李欣《河中石獸》有感 東津實驗中學李延軍

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好之者不如樂之者”如何讓學生樂學?我從李欣老師講的《石獸尋蹤記——河中石獸》中得到了很多啟發。

李欣老師教學設計新穎,她說:“在滄州以南的寺廟裡發生了一件大事,請大家認真閱讀課文,看發生了什麼大事?”這樣的開場白,一下子就激起了學生們的閱讀興趣,在孩子們疏通了文意後,讓孩子們做《石獸尋蹤實驗報告》,該報告有提出問題、影響石獸位置的因素、建立假設、實驗工具、設計實驗方案、具體實驗過程、檢驗假設、實驗結論、我的反思九部分組成。孩子們通過反複讀課文,獨立思考,完成了實驗報告。然後小組讨論,進一步完善實驗報告。李欣老師按課文順序分成了實驗一團·寺僧團:順流打撈法;實驗二團·講學家團:原地打撈法;實驗三團·上流打撈法。李老師讓學生們尋找水、石、沙三者互相作用的證據。學生們通過反複研究發現,老河兵是對的。本以為到這兒,課文的探究結束了,可是李老師又出示了一個材料:唐代開元年間,在河渡口兩岸各鑄造了四尊鐵牛(平均每尊重約36.5噸)。四個鐵人、兩座鐵山等。後因黃河改造,鐵牛等沒入水中,埋在地下。1989 年,鐵牛由河灘下挖出,鐵牛和鐵人排列整齊,還在原址。

——《滄州文史資料·唐鐵牛與浦津橋》

李老師問:《河中石獸》中所寫的石獸逆流而上了,可為什麼《唐鐵牛與蒲津橋》中鐵牛和鐵人還整齊地排列在原址呢?

李老師引導學生們通過再深入的探究課文,然後總結出思考問題、解決問題的方法:在實踐的基礎上用全面、發展、辨證的眼光看問題。

李老師這樣的教學設計,始終讓學生們保持良好的注意力,不斷地思考、探究,真正做到了主動學習,學習興趣也就被激發起來,下課鈴響了,學生們意猶未盡,還沉浸在思考探究之中,這樣的課堂能不高效嗎?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