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評《他們已不再變老》:凝視100年前的眼睛一二三四五

<h1>一</h1>

在完成《霍比特人》三部曲後,彼得·傑克遜-萊在四年内沒有新作品。與此同時,他将時間和精力投入到一個紀念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100周年的電影項目中:"他們不再變老了",這是英國第一次世界大戰榮民的口述曆史。

這是一部完全由旁白組成的紀錄片。

2019年11月11日,一戰結束101周年之際,我去電影院看了這部電影。

一百年前,當黑白材質被轉換成彩色寬幅圖像時,實在是太震撼了,還是3D的!

修複是完美的,着色部分非常安靜。前線英國士兵的微笑與戰場上的屍體疊加在一起,這些屍體在視覺上異常引人注目。

因為使用了當年的影片,角色們對鏡頭非常敏感,總是盯着鏡頭,也就是盯着觀衆,但是他們已經死了。

這真的是兩個平行空間的看!

評《他們已不再變老》:凝視100年前的眼睛一二三四五

<h1>二</h1>

叙述者用一戰老兵的視角,還原了在法國和比利時戰壕中從參軍、訓練、歸來的過程,雖然是一部紀錄片,但很像一部完整的劇情片,可謂是英國版的《西線不戰》。

就像《西線不戰》中激動人心、可以了解的年輕德國人一樣,《他們不會變老》是一群年齡在15到19歲之間的英國新兵。他們厭倦了平庸的生活和愛國熱情,渴望參戰,感覺與組隊進行實地外展訓練沒有什麼不同。

當戰鬥開始時,他們發現自己陷入了毫無意義的行屍走肉中。虱子,老鼠,野兔,腐爛的屍體,貝殼,氣體,坦克等都是他們在戰壕生活中可以看到的東西。戰争結束後,他們發現自己是世界上多餘的人。

一個士兵說:"當你快死了,你的生命會閃現,但19歲的我真的沒有生命了。當子彈來臨時,我隻是想,'我能活下來嗎?'"

另一名士兵不得不殺死一名受重傷的同志,以便盡快結束他的痛苦。多年後,回想起過去,他哭着說:"我很痛苦。

戰争結束後,回國的士兵待遇不好,沒有向他們扔花,沒有女孩被扔進懷裡,"人們從不談論戰争,大多數人根本不感興趣",他們隻是一大批找不到工作的失業者之一。

英國是第一次世界大戰的勝利者,但勝利的士兵發現他們根本不是勝利者,而是幸存者。

死者、殘障人士、完全傳回者、傳回者的生活沒有改變,或者更糟的是,戰争對他們來說毫無意義。

<h1>三</h1>

在前線的另一邊,德國方面尤其如此。前面提到的《西線不戰》,原名德國作家雷馬克寫的同名電影,1930年被拍成電影,被稱為"最偉大的反戰電影",是第一部反戰電影。

評《他們已不再變老》:凝視100年前的眼睛一二三四五

雷馬克于1916年參加了第一次世界大戰,并五次受傷。

英雄保羅和這些英國士兵一樣經曆了同樣的生活,唯一的差別是,在戰争結束時,他忘記了,小時候想抓一隻蝴蝶,結果卻被另一個狙擊手射死了。

同一天,德國總參謀部的戰争報告是:西線沒有戰争。這五個字,再清楚也說不出來戰場炮灰螞蟻般的小命末期。

在受到納粹迫害後,雷馬克被迫離開德國,于 1932 年流亡瑞士。希特勒于1933年上台後,西線在德國被禁止。

評《他們已不再變老》:凝視100年前的眼睛一二三四五

<h1>四</h1>

第一次世界大戰的影響被随後的第二次世界大戰所掩蓋,但在反戰的意義上,第一次世界大戰更值得反思,因為它的荒謬性更加集中和典型。

為什麼?因為第一次世界大戰是帝國主義國家之間為殖民地和世界霸權而進行的戰争,是一場完全不公正的戰争,在這場戰争中,普通人,特别是勞工,無論是英國人、法國人、德國人、俄羅斯人還是美國人,都充當了可憐的炮灰,為一場與他們無關的戰争而流血和死亡。

對戰争唯一正确的态度,是革命導師列甯提出的。

讓你們的政府在帝國主義戰争中失敗,把帝國主義戰争變成國内戰争,實作社會主義革命!

顯然,隻有社會主義革命才符合勞工階級和勞工的利益。

<h1>五</h1>

第一次世界大戰迫使人們思考戰争的意義。反戰、和平主義思想開始出現。但是,一種籠統的、抽象的反戰方法并不能真正消滅戰争。

列甯的斷言并非不折不扣:帝國主義就是戰争!

實作人類永久和平,有賴于實作全球社會主義。有許多迹象表明,全球化的失敗可能導緻回到19世紀或第一次世界大戰前的狀态。

在這樣一個曆史轉折點的時刻,看看"他們不再變老了"并凝視100年前的眼睛是有道理的。

評《他們已不再變老》:凝視100年前的眼睛一二三四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