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時代周刊 作者:塗夢瑩
創作歌手張超今年30歲。他過度開火,原版《我獨自一人在南昌》在短視訊平台上播放了超過1000萬。
今天,他手上有一些寫歌,但他沒有時間制作它們,因為大多數時候他依靠商業廣告和主持人等工作來維持生計。
這樣的音樂創作者很多,有的創作歌曲流行網絡,但版權費每月隻有幾百元,有的作品太小衆,收回制作成本甚至需要十幾年。
不久前,為陳宇勳等歌手創作歌曲的知名創作者吳向飛起訴環球音樂版權費,盡管陳宇勳的歌曲《路永遠在那裡》為他帶來了全球每年271元的音樂版權費用榜。
版權公司拿走了創作者的大部分收入。"如果總是這樣,誰會寫一首歌?"吳向飛不平,"寫歌,最好撿廢品"。"
另一方面,網際網路巨頭之間的網絡音樂大戰正在如火如荼地進行。騰訊音樂支付了3.5億美元外加1億美元購買了環球音樂的獨家版權,而網易雲音樂将在2018年至2020年的三年内在受版權保護的内容服務上花費96億美元。
聽歌使用者并不吝啬,騰訊音樂2020年全年營收291.5億元。
而随着騰訊"欣然接受"并交出網絡的專有版權,音樂創作的使用者端、線上音樂平台格局将發生變化。
音樂創作者的生存仍然不容樂觀。
根據中國傳媒大學釋出的《2020年中國音樂産業發展報告》,52%的音樂家沒有音樂收入,100%從音樂中賺錢的音樂家隻占7%。
但音樂家的數量正在爆炸式增長。根據網易雲音樂資料,2020年中國音樂人總數将超過20萬,同比增長100%。
近日,《時代周刊》記者采訪了多位音樂創作者。他們講述了他們的故事,沒有悲傷或喜悅。

(圖檔:中國視覺)
張力超級:
火上的那首歌怎麼樣,我可能獨自一人餓死
2012年,我發行了我的第一首歌。當時還是一名大學生,利用業餘時間參加校外歌唱比賽。在我拿到冠軍後,我賣掉了獎品,用現金換取了歌曲。從發聲年到現在,也已經發行了很多原創歌曲。
2018年《我是南昌的男人》火了,一首具有地域風情的歌,有點像趙磊的《成都》。這首歌已經播放了超過1000萬次,每十個南昌本地搖動使用者中就有八個使用這首歌作為背景音樂。
但歌曲火了,我仍然沒有像樣的收入。酷狗、網易雲音樂和QQ音樂幾個平台在一起,給我每月的版權費隻有400-500元。
在當天的高峰期,展會有更多的機會。6-7個展會一個月,平均每周有一場商業演出,小規模一兩千人,萬人有,月收入翻了一番。
那時候,周圍突然有很多所謂的朋友,每天都有人邀請我吃飯,想認識我。炎熱過去了,所有的朋友都走了。宋火,我也被罵過,有人以為我是消費南昌寫的歌,也有人認為是我抄襲了《成都》,但其實我的歌發行得早。
現在,我沒有很多節目,平均一個半月,甚至更短。七月份有一場演出,如果進展順利,我的抵押貸款會在兩個月後下降,但演出被取消了。
(張力超級受訪者的數字)
多年來,我最大的遺憾和心痛是沒有讓我的母親在電視上看到我。2017年,中央電視台有一個節目要為我錄制,早期需要拍攝的故事。當時,媽媽患上了癌症,節目組還讓我去醫院拍攝采訪視訊,媽媽覺得很開心,兒子可以上央視,但最後這個節目沒讓我參加。
不久之後,我母親去世了,她沒有在電視上看到我。我一生中永遠不會忘記這件事,這是我的心結,可能永遠不會過去。
為了完成母親的遺願,我意識到我應該先嘗試實作婚姻和孩子的重大事件,音樂夢想應該慢一點。已經寫了很多歌,但我還沒有錄制它們,更不用說制作和分發它們了。因為現在生活壓力很大,我每個月都有抵押貸款。
光是音樂,我可能餓死。據我所知,我的大多數同齡人都這樣做,并且必須找到其他方法來維持生計。除了商業表演,我還接手了主持人的工作,在震動視訊中接聽廣告。
無論如何,未來我會堅持做音樂,人必須活著要有信仰,要有愛。隻要在堅持愛好的同時,才能養活自己,這是最基本的。如果你沒有食物,你有多少時間和精力來追求你的愛情?
張漢元:
沒有錢坐公共汽車,我的鼓手朋友帶着餃子跑了幾公裡回家
我今年42歲,畢業于普通大學的音樂專業。二十年前,我辭掉了音樂老師的工作,來到了北京。我已經在音樂上工作了26年,但說實話,前15年隻是一個積累的過程,包括能力,圈子和經驗。
在那10年裡,我以在一家酒店彈鋼琴為生。
從2001年開始,我一直在北京的很多酒店酒吧彈鋼琴和唱歌,每天在固定的時間演奏,每月能拿到幾千元。王府井有一家著名的五星級酒店,我在那裡彈了十年零三個月的鋼琴。
在這很長一段時間裡,我試圖找到機會,讓我的工作更容易獲得。
終于,機會來了。2009年,一位朋友投資了一部電影,制作後需要主題曲,在歌詞确定的情況下,我的歌曲被成功選中,那首歌由電影明星BOBO組合演唱,作曲成員現在被稱為傅新波和景伯蘭。
2010年左右,我達到了音樂生涯的一個重要轉折點。巧合的是,我遇到了著名歌手周豔軒,當她的公司準備簽下新人時,我給她寫了20多首歌,她聽得非常欣賞,于是她和我簽了一份為期7年的合同。在那之後,我慢慢成為了一名職業創作者,但在此之前,我已經寫了15年的歌曲。
現在,我的主要工作是寫歌和音樂制作,雖然在圈子裡不如大咖喱那麼出名,但并不是每個人都是周傑倫。作為一名音樂歌手,依靠自己的能力在行業内有一個小地位,一直很優秀。
(圖檔來自張漢元)
這是一條非常殘酷的線。早年,我和朋友們組建了一支樂隊,但沒過多久,我就因為生存問題解散了,于是我去找了鋼琴家。那年元旦那天,我在路上遇到了樂隊的鼓手,我問他要做什麼,他說他身無分文,沒有吃過東西,是以他去朋友家買了剩下的餃子。因為他坐不起公共汽車,他把餃子裝在塑膠袋裡,放在口袋裡,準備小跑兩三公裡回到他住的地方。
隻要我仔細想想,我特别難過的是,繼續做音樂真的很難。就像我的鼓手朋友一樣,樂隊解散後不能獨自演奏。音樂這一行,不像其他行業可以快速用人,尤其是詞曲作者,在創作初期,如果沒有知名作品,很長一段時間都會陷入孤獨和經濟尴尬的狀态。
特别是如果是原創歌曲,想自己發行以獲得版權收益,沒有大量的資金背後投資,無法實作。"一首歌可能需要10年才能收回制作成本,因為一首不開火的歌曲每月可以賺幾十美元甚至幾美元。
我當時在石家莊修了一門做音樂的老師,前後帶着100多名學生,後來他們大多去了北方的廣大發展,很多年後,這100人,堅持目前還做音樂,還不到5人,有的因為各種問題。
我覺得音樂行業現在就像一團糟,有各種類型,總的來說,是一個繁榮。每個有音樂夢想的人都可以成為自由的音樂家,并在各種平台上推廣自己的作品,但背後會有問題。
例如,門檻值降低,導緻原油生産。很多人不專業,在裝置、制作的各個方面都達不到很好的水準,導緻很多音樂作品種類繁多,參差不齊。
蘇基:
我們的歌曲在音樂平台上,但我們的收入很少
2014年,我16歲,在國内一個48個系列的女子團體,屬于第三階段的學生。在女團的幾年裡,會有一些商業表演,或者在專屬劇場裡唱歌跳舞。當時,女團的概念還不是很火爆,我們是日本知名明星女團與姊妹團合作的。
在女團中,收入不高,我不是會員頭,就是吃活,工資接近白領水準。随着一年的增長,一些基本工資會逐漸增加,另一個是看公司的外事委員會。
(Sukey's Women's League Period Respondents for Chart)
退休後,最大的感受就是變得自由,精神上放松,身份沒有那麼多限制。以前要費心做偶像,甜蜜青春,很多款式都不能嘗試,現在還可以。
但現在的主要壓力是收入不穩定。
多年來,我一直以獨立音樂家的身份工作,擁有自己的樂隊,但我承擔了其他工作,例如圖形拍攝,兼職鋼琴老師等。我非常清楚,如果它隻是一個純粹的樂隊,就很難有穩定的收入。
說實話,大多數獨立樂隊都無法從歌曲版權中獲得可觀的收入,我們也不例外。我們的歌曲在網易的雲音樂平台上,但收入很少。
該節目的收入也微不足道。在上海,我們的樂隊将受邀在LiveHouse演出,幾百人小場地,門票在40-50元,即使所有門票售罄,不包括場地費和其他費用,樂隊每人分幾百美元。
通常情況下,樂隊以兩個人的身份表演,如果他們收到一個稍微大一點的商業廣告,他們将有一個五人的演員陣容。生意規模大,經過中間商商的談判,再交到我們手裡,每人可以有2000元左右。如果這是一個特别熱的樂隊,中間的介紹者會抽更多的煙。
(蘇基在樂隊中表演,如圖)
最近,演出少了,我拿起一部音樂劇,和劇組簽了兩個月的短期合同,每天早上8點.m起床,長時間要趕地鐵,和白領一起去上班。
對于流量和人氣,我不再抱太大的希望,放手吧。從加入女足到現在,這麼多年,我的心态也在發生着變化,不會急于一夜成名。
其實這兩年國内有很多樂隊特别紅,但也有一條注意力曲線,大多數樂隊出場費總有一天會随着熱度降下來,那該靠什麼生活呢?
熱量是錦上添花,或者把音樂做好,好好過你的生活。
蘇航:
十八年前,他賣了3000元的歌,感覺就像一個新貴
在這行20多年的時間裡,也認識很多人。比如2005年和徐偉、李榮浩在安徽省,我經常和他們互動,當時李榮浩的音樂DEMO一直很好。他們一開始并沒有那麼熱,但後來慢慢地發展得比我好,我開始反思。
在反思的過程中,回到自己的經曆,其實我很早就開始賣歌了。
2000年,當我接觸到網際網路上的錄音時,我開始研究如何使用我的音樂在網上推廣。在那些日子裡,如果沒有明星和歌手,很難通過他們的能力分發音樂,因為它太貴了。但後來我開始利用網際網路,在一些音樂平台上發表自己的作品,也通過各種朋友介紹關系,慢慢進入圈子。
2003年,我第一次在網上以3000元的價格賣出自己的原創歌曲,當時,在我們安徽省的小縣城,公務員一個月薪隻有800元,賣歌的錢讓我有種暴發戶的感覺。
這筆錢是用來幫助我父親的印刷廠扭轉當時的一些财務壓力的。從那以後,我的家人再也不反對我做音樂。
在安徽縣,當家鄉時,還是小玩。我組建了一個樂隊,純粹是為了好玩,每次我湊錢去簽約一個劇院演出,大多數門票都是免費的。
(蘇航和他的樂隊,如圖)
2004年,樂隊宣布解散,我把心思投入到音樂創作和學習中,一個接一個地賣出了很多作品,最高價的一首歌,賣到了3萬元。
然後去了北京,廣州,先後簽約了三家唱片公司。但是在2013年左右,我感覺自己已經做了十多年的音樂,賺了很多錢,我開始思考為什麼。
(蘇航受訪者地圖)
經過冷靜的分析,我開始明白,控制音樂産業上層部分資源的人,版權公司,掌握在這些公司手中。相比之下,大多數音樂家當然不賺錢,是以我開始轉向版權。
2015年,我創立了一家名為Suga Music的版權公司,我開始為音樂版權工作,與音樂家,唱片公司,版權投資者,版權方合作。在過去幾年接觸版權的過程中,我意識到很多音樂人不了解相關的版權知識,這不利于他們的生存和發展,因為音樂家最基本的是依靠作品吃飯。
現在,我就在搖搖晃晃的聲音中作為"蘇小卡"筆名釋出版權知識的科普視訊,希望能讓更多的音樂人了解版權知識,可以有版權意識,不要讓自己的辛苦工作做出作品,淪為一無所有。讓大家知道,隻要作品足夠好,就可以通過版權盈利。
這條線是混合的。一方面,國内音樂市場有很多機會可供年輕音樂人發展,但由于大多是純商業性的,與音樂家的理想主義相沖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