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圖為俄羅斯洲際飛彈試射
近日,在連續通過軍演等方式挑釁中國後,以美國為首的北約30國突然調轉槍口,簽署所謂的“歐洲-大西洋地區威懾和防禦概念”計劃,其中處處針對俄羅斯,分析指出,此舉無異于公開放話:要為與後者爆發全面沖突、甚至是核戰争做好準備。而在另一邊,俄羅斯總統普京則用接連下令試射洲際飛彈的行動作為回答:奉陪到底。對此感到緊張的網友們紛紛表示:不好,世界要出大事了?俄羅斯跟北約這對自冷戰起積怨已深的老冤家,真的會在近期爆發全面沖突嗎?
圖為俄羅斯洲際彈道飛彈
有目共睹的是,比起北約各國逞的這番“口舌之快”,深感時局不利的俄羅斯,近年來已經顯著加快了開發戰略武器的步伐,而且取得了相當傲人的成果。比如說,于2018年定型、2019年開始小批量試點服役,目前已經形成戰鬥力的“先鋒”高超音速打擊載具,憑借遠射程、大速度帶來的高突防率,令美國苦心經營數十年的國家飛彈防禦系統,從牢不可破的“堅盾”直接變成了到處漏風的“篩子”。又比如說,接二連三下水服役的“北風之神”系列戰略核潛艇,憑借搭載的“布拉瓦”潛射洲際飛彈,即便單艇從鄂霍茨克海或者巴倫支海發起攻擊,也能一次性将160枚核彈頭送到美國本土各大主要城市上空。
相比之下,在北約陣營裡,也就隻有身為“帶頭大哥”的美國有實力向俄羅斯發起對等核打擊。憑借着數百枚陸基發射井中的“民兵3”洲導,還有“俄亥俄”級戰略核潛艇中數量相當的“三叉戟2”,理論上說,美軍用核裂變的風暴與烈火将俄羅斯西部人口密集區洗一遍不成問題。至于英、法這兩個歐洲擁核國家,各自隻有兩百來顆核彈頭,平時處于戰備狀态的更是隻有其中大約四分之一,基本不具備二次反擊能力,屬于核戰爆發後必然會一輪出局的角色。
圖為“三叉戟2”飛彈發射
然而,本質上來說,大國之間的核戰争,就是幾塊豆腐掄着筷子打架,基本沒有全身而退的可能性,有沒有打核戰的能力、手上的核武總量有多緻命是一回事,是否能夠承擔後果并確定戰時、戰後自身内部穩定又是另一回事。在全球疫情依然此起彼伏、國際貿易遭受重創的大環境下,無論是美國還是俄羅斯,都挨不起幾顆核彈。當雙方支撐經濟生産和社會運作的各大關鍵節點被擊潰後,再談什麼輸赢都已經失去意義了,因為兩邊都将面臨生存危機考驗,宏觀看來,也稱得上是兩敗皆輸。
是以,即便俄羅斯跟以美國為首的北約之間存在諸多沖突,在軍事方面的對峙及摩擦也日益凸顯,但雙方在未來很長一段時間内,都會繼續隔空比套路,比如積極開展各種武器試驗和演習,或者通過外交管道或喉舌媒體放放狠話,等等,但拒絕直接下場過招。與此同時,各國還會在軍事及外交等層面上進行暢通且頻繁的溝通。這一切,都是為了管控危機,盡最大努力避免出現正面對抗。
圖為核爆場景想象圖
歸根結底,雖然掌握着能夠輕松将數千萬人化作飛灰、把幾百座大城市夷為平地得毀滅性力量,并且依然孜孜不倦地試圖對它進行強化、改良,但俄羅斯的“先鋒”“薩爾馬特”和“布拉瓦”也好,美國的“三叉戟”和“民兵3”也罷,它們的存在本身都不是為了付諸實戰,而是為了維持戰略平衡、確定地球上和諧共處的大環境。畢竟,全面沖突對誰都沒有好處,冉冉升起的蘑菇雲,很可能讓相關各國數十年的發展成果毀于一旦,這個共識,已經深入到了俄羅斯及北約各國首腦的觀念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