趁着假期,将之前的一些想法感受記錄下來,就當是休息了。
1. 緣起
去年去日本關西地區旅遊:名古屋、大阪、京都。感觸非常深。尤其是對京都,看不夠、走不夠。這裡要補充一下我和老婆的旅遊方式(或者說習慣):我們一般不會跟旅遊團,也不會實作做太多的規劃,而是定好機票和酒店直接殺過去,然後買張旅遊地圖,在那個城市生活、遊蕩幾天。是以,剛才才說,“看不夠、走不夠”——這些都不是導遊安排的,而是自己尋覓的。之後戀戀不舍的回來了,就在書店買些書,希望看到更多和京都有關聯的東西。當時看了兩本書。一本是川端康成的《古都》,另一本(其實是六本)就是《宮本武藏》。從書中,看看當年的京都、以及剛剛我們走過的街道,都發生了什麼。這就是“緣起”。
2. 書評
一句話:挺好的小說。一方面是“挺好”,情節比較吸引人,故事也充滿正能量。這個小說最初是以報紙連載的方式發表的,為了吸引讀者能夠持續讀下去,是以情節上是挺吸引人的。這個和當初金庸寫小說的狀況差不多,結果也差不多。另一方面,是“小說”,也就不是曆史。換句話說,這裡的“宮本武藏”是作者心中的宮本武藏。那麼在作者心中,宮本武藏是什麼樣的呢?簡單地說,就是不斷的追尋内心中的“道”的人——追尋劍道,練就最強的劍;追尋人道,磨練内心;追尋天道,造福百姓。六本書裡面,滿滿的正能量。曾經有個畫家,在出名前窮困潦倒,想到了自殺。不過在自殺前看到了這本小說,尤其是看到了宮本武藏接受了吉岡一門的挑戰、但是腳又感染發炎的時候,武藏内心的倔強、爬上山頂......這情節鼓舞了畫家,後來他不自殺了,後來他成名了。
其實我們生活中也總有各種困難、煩心事兒。不妨從作者的角度去想:把生活當做一種求道的過程。遇到困難的時候,多想一下:我能從中學到什麼?多問自己一句:能不能做的更好?——我覺得這個就是這本小說的主旨精神。
3. 宮本武藏
在看這個小說之前、之後,我還看過一些其他資料,還原一下我心中的宮本武藏吧。
(1)劍豪
這個“豪”字用的特别恰當,更多的是意會,很難言傳。我覺得最主要的是,宮本武藏在比武中看重的是“勝負”,而不是“劍道”。
一個例子是宮本武藏同吉岡傳七郎的決鬥。在這之前,宮本武藏在決鬥中已經殺死了他的哥哥吉岡清十郎,吉岡傳七郎這次是不折不扣的複仇之戰。地點選在京都的寺廟蓮華王院(又稱三十三間堂,我們去過,堂前面很大一片空地),武器是木劍。在決鬥過程中,宮本武藏抓住了吉岡傳七郎的木劍,并用自己的木劍敲碎了對手的頭蓋骨(這個是曆史真實事情,小說中的情節和這個不同)。——原則上,木劍也代表劍,不應該用手抓住。吉岡傳七郎應該絕沒想到宮本武藏會這麼做。而在宮本武藏看來,無論是木劍還是真劍,握在手中都是武器,而如何使用武器并沒有什麼規定。是以,武藏在意的是這次“決鬥的勝負”;而吉岡傳七郎的腦子裡的“限制”更多,是“劍道上的勝負”。
這個事件也直接導緻了吉岡一門幾十人在京都一乘寺與宮本武藏決鬥——或者說“群毆”更恰當。吉岡一門的想法很簡單:既然你不守規矩,我們也不用守規矩了,置之死地而後快。但結果是瞠目結舌的:1+1并沒有>1,事實上宮本武藏憑一人之力幾乎挫敗了吉岡一門幾十人的群毆。
(2)嚴流島之戰
小說上描述的是:佐佐木小次郎是沽名釣譽之徒,宮本武藏被迫與之一戰。實際上,幾乎剛好相反。佐佐木小次郎作為劍術天才,早年成名,有“燕返”絕技,且門徒甚多。而宮本武藏,從名望上來講,遠不及對手。之是以宮本武藏要挑戰小次郎,也是想藉此成名。是以,沽名釣譽的是武藏。當然,最終獲勝的也是武藏。
從這一戰上來看,武藏勝在是“兵法家”。小次郎同吉岡傳七郎一樣,認為決鬥就是劍術上的高低。而武藏,還是看重最終的勝負,并為此做了戰術上的一些準備:
(a)故意遲到,心理上讓對方焦躁
(b)換用武器:
小次郎擅長使用的是野太刀,三尺多長、攻擊範圍很廣。武藏平時擅長使用的是雙刀(建立二刀一流)。武藏故意放棄了自己擅長的武器,而改用四尺二村的木刀,比小太郎的刀還長。而且,木刀故意用海水泡過,更沉,更有威力。而對小次郎的說法,卻是:臨時削了個船槳當武器,以表示對這次決鬥的蔑視。
(c)隐藏武器
據說武藏把木刀背在身後,故意不讓小次郎看到刀的長度。
總之,小次郎還沒來得及使出自己的絕招“燕返”,就斃命在武藏的刀下了——據說武藏先是擊碎小次郎的肋骨,然後第二擊擊碎頭蓋骨。兵法家pk劍術家,兵法家完勝。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