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腔 ▻▻▻
從《蘭心大劇院》開始,電影院裡讓我們激動的電影終于多了起來。
而槍稿懶散已久的作者們,也難得地從冬眠裡醒來,發回了一篇又一篇。
作為定居在魁北克的電影學者,開寅博士對魁北克出身的維倫紐瓦素有長期的研究。
而毀譽參半的《沙丘》,在開老師看來,仍然是“牛蛙”導演個人風格的延續。
——槍稿主編 徐元
<h1 class="pgc-h-arrow-right" data-track="11">沙丘:非典型性科學奇幻電影</h1>
文/開寅
作者簡介:筆名九隻蒼蠅撞牆。曾在法國學電影,一不留神拿了個索邦大學的電影學博士證書在家擺着看。還曾是九十年代傳奇的《戲劇電影報:環球綜藝》的創始人之一。

1
似乎很難考據出英文裡Science Fiction這個術語到底是誰翻譯成中文裡的“科學幻想”的,但實際上原文的意思更應該是“科學虛構”。與之對應的是四十年代起在文學和電影領域裡出現的一系列發生在當下和未來世界裡,與超出人類能力所及的科學技術相關的虛構故事。
在電影領域裡,早年比較著名的這類影片不但有《地球停轉之日》《天外魔花》,還有大名鼎鼎的《2001太空漫遊》和《第三類接觸》等等。
不過在小說《沙丘》面世後,我們似乎看到了另一種“科學幻想”世界:它外表建立在未來高科技時代,但内在運作結構卻傳回到了中世紀時期的歐洲貴族分封制,甚至其中還摻雜着通靈、幻術和超自然現象的描述,很像配上了宇宙飛船的《魔戒》三部曲。
科幻雜志《想象》1958年4月刊的封面描繪了一個太空歌劇的場面
在電影《星球大戰》取得空前成功以後,這樣一個類型在好萊塢流行起來,電影專業人士們開始用另一個術語Science Fantasy(科學奇幻)來定義這一類型的影片。
在21世紀被炒作得驚天動地的漫威和DC系列電影大緻上都屬于這一類型。當然以這樣的眼光去審視不同版本的《沙丘》電影和電視作品,它們無疑在内容上屬于是最傳統的那一類型“科學奇幻”片。
2
《沙丘》和1960年代世界的社會政治圖景同樣有着緊密相聯的隐喻性聯系,它以沙漠中的香料和外星殖民争鬥曆史來象征着以石油為目标對于第三世界國家的征服和掠奪。
香料可用于輔助星際旅行,這一點作為石油的象征尤為明顯
這樣的表達“遺迹”在這一版電影中也随處可見,影片中某些進階軍官的制服和當年殖民中東的英軍制服神似,而當少年保羅放棄貴族身份加入沙漠土著的隊伍的情節,很難不讓人想起著名的“阿拉伯的勞倫斯”。
有意思的是,雖然原作“傳統”,但《沙丘》吸引的卻是電影領域裡最具前衛探索精神的電影人們,而他們的着眼點往往超越了社會政治架構,向着想象力飛升的方向無限拓展。
傳奇的智利裔墨西哥導演亞曆桑德羅·佐杜洛夫斯基曾經耗費了大量的時間和精力做《沙丘》的拍攝準備工作,僅僅是影片的分鏡草圖和美術設計就影響了後來從《銀翼殺手》到《異形》整整幾代科幻電影的美學構想;八十年代以詭異多端的瘋狂想象力而在美國電影界快速崛起的大衛·林奇也被委以拍攝《沙丘》的重任,盡管拍攝過程導緻創作者和制片商的一系列沖突沖突雙方不歡而散,但最終的成片卻帶着某種華麗輕浮的波普感,同樣也是一種奪人眼球的另類“科學奇幻”風格。
設計師H·R·吉格爾為佐杜洛夫斯基的《沙丘》做概念設計,他後來又為《異形》進行了視覺設計
可以想象,當重拍重任落到加拿大魁北克導演丹尼·維倫紐瓦身上的時候,他接收的不單是前輩電影人們大量的内容、經驗和未完成的構想,也面臨着該賦予《沙丘》何種個人印記才能讓其從衆多流行通俗“科學奇幻”片中脫穎而出的挑戰。
3
2008年,丹尼·維倫紐瓦曾經以一部技驚四座的短片《下一層》在戛納電影節奪下了最佳短片獎。影片刻畫了一個帶着哥特式驚悚氛圍的古怪情境:在一幢空寂的樓房中,一群穿着打扮豪華複古的食客圍坐在餐桌旁面對着豐盛的食物貪婪大嚼——哪怕是樓闆一層層地坍塌,人物無法自制的下墜,都不能停止他們機械化的攬食行動。
影片對人類吞噬性的貪欲進行了絕妙的諷刺,但同時也展現了維倫紐瓦獨特的個人影像風格:他對整體氛圍塑造的關注遠大于對于故事情節的鋪陳講述;攝影機鏡頭在捕捉表現力極其豐富細節的同時,卻在努力規避直白、沖動和随意的畫面調性;它和人物保持着抽離冷靜的距離,着力于在清冷凜峻的視覺氛圍中發掘反差式的感官沖擊力。
《沙丘》陰冷的色調、龐大的巨物等視覺設計,無一不在作用于保持觀衆與人物角色的距離
在維倫紐瓦随後的好萊塢作品中,無論是《囚徒》、《宿敵》,還是被贊不絕口的《邊境殺手》和《降臨》,他都可以将如是冷峻的氣息以電影化的方式注入作品之中,形成與衆不同的個人标簽。當《銀翼殺手2049》以獨特的華麗陰郁又感性化抽離氣息登上銀幕時,我們都意識到維倫紐瓦成了少數幾個在好萊塢拍攝商業電影但依然可以保持個人風格的作者導演。
《銀翼殺手2049》獲得了當年奧斯卡最佳視覺效果與最佳攝影獎
絕大部分中國觀衆對于《沙丘》的期待其實是《星球大戰》+“漫威”模式,這也是我們最熟悉的科學奇幻類型。星際戰艦在太空中激戰,電光火石宇宙飛船橫飛之間夾雜着突兀的CG畫面和廉價的煽情場景,在被交代的簡單明了的故事背景下,領受具體任務的超級英雄噴着火在銀幕上四處飛行穿梭。簡單明了的故事驅動了大規模的激烈對抗場景,用各種方式對觀衆進行感官刺激,它既可以是匪夷所思的壯觀特效場面、奇思妙想的打鬥和聞所未聞的武器道具使用,也可以是突然出現的情感宣洩和煽動。
《沙丘》最能帶來感官刺激的大戰戲,卻不像其他商業大片一般有着長時間大規模吊足觀衆胃口的激烈對抗場景。
在這樣的影片中,奇觀、視覺沖擊、動作場景各司其職,盡管各自斷裂甚至毫不搭界但都對準了觀衆最容易被感染的情緒G點洶湧而來。就像學齡兒童玩樂高積木,用标準零件組成了帶着馬賽克感的巨大模型,但這些零件随時可以被拆下來安裝在另一個模型身上。之是以漫威電影能衍生出這麼多系列,多虧了這子產品化管理的搭積木思維。
當然這也正是馬丁·斯科塞斯激烈诟病漫威電影的原因所在:“科學奇幻”隻是個外殼,它的内部是一張張電影技術含量稀缺的流水線印刷出來的拼貼畫而已。
馬丁·斯科塞斯曾在接受《帝國雜志》的采訪時表示“漫威電影不是電影(cinema)”
4
顯然,無論如何都會在影片中留下個人标簽的丹尼·維倫紐瓦并不準備再“印”一張這樣的複制品。
這是為什麼我們會看到這樣的最終呈現效果:盡管影片有着《沙丘》基本故事架構,但長達兩個半小時的影片卻是依靠一股蔓延而來的沉郁宿命情緒支撐起來的。雖然具體劇情經常出現不合正常的省略和跳躍(使普通觀衆時常會抱怨看不懂故事),但情緒性的延展和渲染卻經常主導了影片的整體走向:它不但是時常穿插在影片中無根源來由的幻想和夢境,也有背景和人物在幾乎沒有色溫反差的畫面中幾乎渾然一體的視覺美學處理方式,更有沉郁宏大的現代風格配樂下壯美的自然景觀,我們甚至可以在沙漠風暴席卷飛行器而去的間隙,看到主角保羅手握方向盤的手被穿透機艙玻璃的耀眼陽光映射下的光暈。
《沙丘》為哈克南軍團營造出了一種壓抑、肅穆的氛圍
這些視覺、聽覺和美學上的細節考量,我們不會在《星球大戰》系列中看到,而為了烘托氛圍而在動作設計上大幅度簡化的白刃戰場面也可能完全無法滿足漫威迷們尋求感官刺激的需要,但它們卻凸顯出了丹尼·維倫紐瓦在三十年電影生涯中一以貫之的導演風格特點。
《沙丘》的白刃戰,被部分觀衆诟病“為什麼在未來還在使用冷兵器作戰”
首先,從維倫紐瓦處女作《8月32日》中猶他州鹽湖城廣袤的鹽灘,到《囚徒》中主觀視角鏡頭被色彩斑斓的擋風玻璃等光倒影所充滿,以及《銀翼殺手2049》中黃沙遍野的廢棄賭城,再到《邊境殺手》中堪稱是電影史上最佳全景航拍鏡頭,維倫紐瓦非常善于利用景觀在銀幕中和人物形成的特殊構圖,給觀衆帶來差別于景觀屬性本身的特殊感官視野。
這一點在《沙丘》中被發揮到了極緻:我們在影片中看到的不僅是經過電腦CG處理的宏大場景,也不僅是在約旦實拍的沙漠戈壁,更是在精心設計的光影氛圍中人物在前景的運動和靜态的背景組合而成的嶄新視野感受;當我們看到薩督卡武士于身型巨大的建築物前無聲地從夜空中降落時,一股蕭瑟清冷的殺氣油然而生。如是外在克制但内在張揚的電影氛圍營造在以往的好萊塢“科學奇幻”電影中甚為罕見。
《沙丘》為厄崔迪家族所做的視覺設計較哈克南家族更為明亮
其次,盡管身處最商業化的好萊塢電影工業,維倫紐瓦從未沉迷于毫無節制的快速節奏和廉價的劇情反轉。相反,他傾向于刻意拖慢場景片段的節奏,在一張一弛的變化中催生出新的感覺體驗。有不少觀衆抱怨《沙丘》叙事節奏緩慢,兩個半小時片長下内容含量稀缺,好像剛開了頭就已經結束了。但從維倫紐瓦的角度,講故事從來不是他的興趣點所在,相反,情緒氛圍渲染才是他的長項。
《沙丘》由于叙事節奏緩慢,遭到部分觀衆差評
影片似乎僅包含了最簡略骨幹的故事架構,而維倫紐瓦填進架構之中的并非是驚心動魄不斷反轉的劇情,而是視覺、音樂和詩意台詞糅合在一起的氛圍情緒。如是對于節奏感的克制把握也滲透到了場景排程中,其中針對動作場面的設計安排尤為出人意料。我們幾乎看不到太多聲光電齊發,令人目不暇接又嘈雜吵鬧的激戰場面。
相反,以靜制動的意識主導了動作排程設計,對武士們對峙緊張氛圍的刻畫遠多于真正交手後的激烈對抗,真正的白刃戰由實感強烈的簡約動作展現,在看似遲緩的節奏中它找到了張力的爆發點,在寂靜中凸顯的是頭腦意識中的力量形态。如果說維倫紐瓦依然保持着一名“作者導演”的特點,那正是通過與衆不同的“緩慢”張力而塑造的清冷氛圍和清醒距離感而讓其浮現出來。
導演丹尼斯·維倫紐瓦在《沙丘》片場指導演員蒂莫西·柴勒梅德
最後,盡管在《沙丘》原著中,男性角色占據了明顯的統治地位,但維倫紐瓦依然努力在影片中努力塑造和突出女性具有感染力的形象。無論是主角保羅的母親,還是女科學家凱恩斯博士,還是不斷出現在保羅夢中對他在情感意志上不斷引導的沙漠少女,都并不是好萊塢大片中的花瓶角色,她們都具有自身堅強的意志和無畏的犧牲精神。
麗貝卡·弗格森飾演了傑西卡夫人,在《沙丘》中表現了精湛的演技
對女性人物的英雄化處理,賦予她們在爾虞我詐的男性世界中獨特的不妥協态度,這同樣也是維倫紐瓦從處女作《8月32日》以來(以《邊境殺手》中的女探員為代表),一直埋藏在作品序列中恒定不變的主題之一。
所有這些與衆不同的風格特點被維倫紐瓦精心保留,植入了這部“科學奇幻”巨制中,它不以動作場面而是情緒展現為核心的表現原則,把一個藝術化的核心推向了主流商業電影可以容納的極限。
作為一部承受着沉重票房壓力的高投入好萊塢大片,這并不容易做到。也是以,不論商業成功與否,它都堪稱是一部非典型性的科學奇幻電影,是節奏沉緩氣息凝重情感宏大而铿锵有力幻想史詩,也是好萊塢同類型影片中的絕對異類。
編輯/徐元
排版/手動販賣機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