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上唯一一首一句詩,不但是千古名句,還催生一個成語人人會用!窮詩人寫詩才開個頭,催租人就來敲門要債,隻此一句也流傳千古!

在人們的印象中,古人寫詩最少也是四句一首,多則可上千言。其實,短詩中,除了四句詩,還有三句詩,最有名的,當數西漢開國皇帝劉邦的《大風歌》:
大風起兮雲飛揚。
威加海内兮歸故鄉。
安得猛士兮守四方!
此詩雖然隻有三句,但全詩渾然一體、語言質樸、大氣磅礴,包含了雙重的思想感情,别具一格。前二句直抒胸臆,雄豪自放,亦顯得躊躇滿志,第三句卻突然透露出前途未蔔的焦灼,抒發了作者内心表現出對國家尚不安定的濃郁的惆怅。南朝梁·蕭統将其選入《文選·卷二十八》雜歌類,因而流傳于世:
高祖還,過沛,留。置酒沛宮,悉召故人、父老子弟佐酒。發沛中兒得百二十人,教之歌。酒酣,上擊築自歌曰:大風起兮雲飛揚,威加海内兮歸故鄉,安得猛士兮守四方!
除了三句詩,還有二句詩,廣為流傳的佳句“近水樓台先得月,向陽花木易為春”即是。此二句詩為宋代小吏蘇麟的《斷句》,是一首自薦詩。蘇麟,北宋人,生卒年均不詳,曾為杭州府下的一名巡檢,雖為武職,但也習文善詩。前文的《斷句》是他寫給時任杭州知府範仲淹的一首自我推薦詩,或者,叫牢騷詩也可。
傳說,範仲淹任杭州知府時,城中文武官員,大多得到過他的推薦提拔,受到過他的關心幫助,惟有蘇麟,因為在外縣擔任“巡檢”,不在杭州城裡,是以沒有得到什麼照顧。當他見到自己的同僚一個個得到了升遷,他擔心自己一定是被知府大人給遺忘了。怎麼辦呢?有一次,蘇麟因事到杭州來見範仲淹,順便獻詩一首:“近水樓台先得月,向陽花木易為春。”
“範文正公鎮錢塘,兵官皆被薦,獨巡檢蘇麟不見錄,乃獻詩雲:‘近水樓台先得月,向陽花木易逢春。’(宋·俞文豹《清夜錄》)”
這兩句詩看似詠樓台亭榭、花草樹木,實則暗示:好處都被别人占了,而自己卻得不到恩澤。範仲淹是何等人物啊,讀着蘇麟的詩,會意地笑了。他吟誦着詩中的“近水樓台先得月,向陽花木易為春”的詩句,完全懂得了蘇麟的言外之意。是呀!怎麼能把他忘了呢?很快,蘇麟得到了提拔。
除了二句詩,還有一句詩,那就是北宋另一位無名詩人潘大臨的“滿城風雨近重陽”。潘大臨,字邠老,湖北黃州(今屬黃岡市)人,與弟潘大觀皆以詩名。史稱其善詩文,又工書,從蘇轼、黃庭堅、張耒遊,雅所推重。為人風度恬适,殊有塵外之韻。
潘大臨是宋代江西派詩人,著有《柯山集》二卷。現錄其組詩《江間作》中的兩首,來品味一下他的詩情:
其一
白鳥沒飛煙,微風逆上船。
江從樊口轉,山自武昌連。
日月懸終古,乾坤别逝川。
羅浮南鬥外,黔府若何邊?
其三
西山連虎穴,赤壁隐龍宮。
形勝三分國,波流萬世功。
沙明拳宿鹭,天闊退飛鴻。
最羨魚竿客,歸船雨打篷。
潘大臨是苦出身,生活得非常落魄,但是創作激情并未受到影響,因而佳作頻出,常常受到友人的關注與問詢。北宋詩僧惠洪在《冷齋夜話》中就記載了這樣一件逸事:“江西詩派臨川四才子”之一的謝逸有天就專門寫問他:“最近有沒有新作品?”潘大臨當即回信道:“秋天的景物,件件都是佳句,但是,被可恨的俗氣所蔽殺。昨日清卧,宛然聽風林中風雨之聲,一時詩興大發,起身題壁,剛剛寫完一句‘滿城風雨近重’,催租的人就跑來敲門,詩興一掃,就再難續寫下句,隻此一句奉寄給你。”這就是文學史上著名的“一句詩”的來曆。
湖北黃州人潘大臨工詩,多佳句,然甚貧。東坡、山谷尤喜之。臨川謝無逸緻書問:“近新作詩否?”潘答書曰:“秋來景物,件件是佳句,恨為俗氛所蔽翳。昨日清卧,聞攪林風雨聲,遂題壁曰:‘滿城風雨近重陽’……忽催租人至,遂敗意。隻此一句奉寄。”(北宋惠洪《冷齋夜話》)
一句“滿城風雨近重陽”,就這樣流傳了下來,成為了史上唯一一首僅一句詩,并且還常常被人引用,成為出現頻率較高的佳句。為了追慕先賢,南宋時,有一位名叫方嶽的詩人還寫了一首名為《有九日道中凄然憶潘邠老句》的詩來緻敬潘大臨:
滿城風雨近重陽,城腳誰家菊自黃。
又是江南離别處,煙寒吹雁不成行。
後來,因為這句詩,還催生了一個成語,那就是“滿城風雨”。“滿城風雨”的意思是說城裡到處刮風下雨。原形容重陽節前的雨景。後比喻某一事件(壞)事傳播很廣,到處議論紛紛。
(圖檔來自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