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個人意見|《我和我的父輩》:考驗觀衆包容度的合家歡

今年的國慶檔,風頭都在《長津湖》。以往獨領風騷的“我和我的”系列電影,這次都未免落寞了不少。不過,因為《我和我的祖國》《我和我的家鄉》連續兩年打下的基礎,“我和我的”系列也有着固定的觀衆。如果對大場面大制作的戰争片不感冒的話,《我和我的父輩》不失為一個帶上爸媽全家觀看的電影,拼盤也是另一種合家歡。

每年“我和我的”系列就像是一場命題作文大賽,大家總會為了誰是第一名和最後一名而争論不休。盡管在這場大賽裡人人想要拔尖,但是在衆口難調的時代,相比第一名的寶座,如何能夠不掉到最後一個似乎更難。比如,在2019年,《我和我的祖國》系列中,陳凱歌導演的單元就讓不少人直呼得了“白晝流星ptsd”。

相比較之下,今年觀衆并沒有表現出十分明顯的好惡,《乘風》《詩》《鴨先知》《少年行》四個單元在口碑上并沒有拉開非常大的差距,其主要原因還要在于這四個篇章風格各異,多多少少都有戳中觀衆的那一點。

個人意見|《我和我的父輩》:考驗觀衆包容度的合家歡

就我個人來說,今年最驚喜的部分要屬章子怡導演的《詩》。章子怡和黃軒飾演的一對父母,帶着孩子在大西北攻克科研任務,兒子聽到爆炸會害怕,害怕自己的爸爸會被炸死。爸爸安慰兒子說自己其實是詩人,一個在天上寫詩的詩人,直到後來他發現爸爸一直沒有回家。

其實在2019年《我和我的祖國》的《相遇》篇就已經講述過類似的關于科研人員的故事,張譯和任素汐呈現的更多的是一種悲苦。而這一次,浪漫的氣息更加濃重。從大西北的孔明燈到雨夜裡“你不是我的爸爸”的争吵,這個單元的光影和音樂品味是柔美浪漫卻不失激情的。在電影院漆黑一片的環境下,時常能聽到翻包找餐巾紙和吸鼻涕式抽泣,催淚不是因為慘,而是“天涯共此時”的情到深處。

另外,對于母親一角的塑造,更是跳脫傳統婦女的架構,“她是母親也是父親”,她也是科研工作的一員,是大寫的人和獨立的自我。直到章子怡在微網誌感謝了幕後主創,從編劇到攝像都是女性,是以整個單元細膩的風格也不難了解了。

個人意見|《我和我的父輩》:考驗觀衆包容度的合家歡

吳京導演的《乘風》也讓不少人淚如雨下,這種催淚就真的是因為“慘烈”到了極緻。吳京飾演的父親為了保護村民,釋放了信号彈将日軍引到了自己兒子的方向,導緻兒子被圍剿犧牲這一段确實感人。但,也許到此為止就可以了。後面的劇情暴露出來不少劇本的槽點,比如日軍的圍剿之下,戰馬還能突圍而出。

針對一些“抗日神劇”的批評,很多人說這都是曆史上發生過真實的血肉犧牲,如此是侮辱了先烈雲雲。騎兵為什麼會采取人肉戰,這種戰術的優勢特點在哪?盡管編劇俞白眉在自己的微網誌說了很多《乘風》以外的故事,但電影卻沒能拍出精華,是真的可惜。

徐峥執導的《鴨先知》講述了中國的廣告史,其實也是改革開放後經濟飛速發展的曆史。走在自己的舒适區又緊扣題意,不得不說很聰明。市井小民的生活一直是徐峥的拿手好戲,在公共汽車宣傳養生酒和在家裡拍廣告的片段可以說是喜劇效果拉滿。比較特别的是,這部單元的嚴格對稱畫面和糖果濾鏡色彩不免讓人想到《布達佩斯大飯店》,徐峥本人在路演也坦誠自己研究了很多韋斯·安德森的作品來解決縱深取景困難的問題。從結果上來看,這種鏡頭的緻敬,反而很契合上海給人帶來的洋氣感。

和徐峥的滬式喜劇相比,沈騰的《少年行》一張口就知道是“開心麻花”了。沈騰和馬麗為代表的喜劇演員的表現張力算是彌補了劇本的俗套,這個單元也是我所看場次中歡笑聲最大的一部分。這部合格之作,更像是滿足即時體驗的汽水,笑過就完事兒了。但回過頭來,确實讓人想不起什麼驚豔的點。

話說回來,盡管連續三年享受票房紅利,“我和我的”系列在每一年卻都面臨同樣的問題:導演風格迥異,故事劇情前後銜接尴尬。盡管總有一款觀衆能看得上的,卻也有那麼些能讓人反感的,其實也是在考驗觀衆的包容度。花了動辄五六十一張的票價,觀衆卻不得不忍受拼盤帶來的割裂感,在供需關系上未免顯得不公平。如果說在第一年,大牌導演明星陣容對于觀衆還有強烈的觀感刺激和号召力,到了今年,拼盤電影不再是能夠火速吸金的秘方。

僅靠短片的拼湊容易落入形式大于内容的窠臼,也難以滿足大衆對故事的渴望。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