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題:日出時讓悲傷終結——馬萊斯音樂哲理
音樂是為了什麼?
視訊剪自影片《日出時讓悲傷終結》
導演:阿蘭·柯諾
(以下文字來摘自網絡,有修改)
音樂家桑德·哥倫布沉浸在喪妻之痛中無法自拔,帶着兩個女兒遠離繁嚣,過着避世的隐居生活,唯一不在生活中停止的是對妻子的思念和由此而化出的音位創作。
後來,一個金色頭發的俊美男子來到了桑德的家中,他叫馬萊斯,來向桑德學習大提琴和音樂。因為對自己的音樂天賦充滿信心,更讓馬萊不能忍受在父親的鞋店中碌碌一生。未來必是要和他朗俊的面容一樣光明才對,而桑德告訴他的那些暴風中的低吟,畫筆中的韻律,那是從太陰沉的人生中滲出來的,他不需要這些。他需要的,是凡爾賽宮庭樂師的頭銜,是衆人的熾熱的仰望,是紙醉金迷的絢麗人生。
馬萊斯接受凡爾賽授銜的消息讓桑德震怒,他把馬萊斯的提琴摔碎,師徒的決裂并沒有讓馬萊斯停下追逐功名的腳步,他走的更快更順了,因為他得到了比科隆更适合他的老師——科隆的大女兒瑪德琳。他們的開始,必也是真的相愛,是以馬萊會做《夢中的女孩》,不過,當他的衣着越來越光鮮,當他的妝面越來越厚,他們的愛情,也注定蒼白如彼此容顔。隻不過, 女人因為心碎而憔悴,男人則是在飄渺的浮華中忘記了最初。
十年後,功成名就的馬萊斯,走到瑪德琳的床邊,曾經的翩翩少女,此刻瘦骨嶙峋,眼神中放射着絕望的期待和狠毒的詛咒。他為她最後一次彈奏了《夢中的女孩》,當窗外載着他的馬車駛遠,瑪德琳顫抖地走進房間,拿出分手後他托妹妹轉交給她的舞鞋,用粉紅色的鞋帶結束痛苦的人生。
瑪德琳的自殺,讓馬萊心有所動。于是,每一個夜晚,他都偷偷來到桑德的小木屋,躲在窗沿下聆聽老師的喃喃低語,一如若幹年前他和瑪德琳躲着偷聽桑德的彈奏一般。
最終有一天,桑德打開門,注視着馬萊。他問馬萊:“你懂了嗎?音樂是為了什麼。”十年前,馬萊不能回答這個問題,他趕他走,并是以失去了女兒。十年後,這個在夜雨中等待,眼噙淚水的男人,已經懂得了,如雷的掌聲隻是瞬息,暴雨中的低吟才是永恒。

桑德拿出樂譜,馬萊終于看到了他日思夜想的樂譜《悲哀的墳墓》,隻是此刻,他已不複狂喜,指尖輕觸暗啞的樂譜,沉默無言。一燈如豆的小屋中,師徒倆相對而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