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十屆北影節線上展映首批片單。
第十屆北京國際電影節已于8月22日開幕,備受影迷關注的北京展映部分于8月19日開票,開票10分鐘售票率即達72%,很多熱門影片一票難求。
今年北影節線下展映片單有近一百部,比往年數量有所下降,但資深策展人沙丹卻說,這是他從事北影節策展工作六年以來,自己最滿意的一次。他形容這次的片單“小而美”。在他看來,電影節不是給觀衆去看商業大片的一個平台,而是新片為主,為青年導演和電影産業助力。新京報記者采訪了北京國際電影節展映單元策展人沙丹,聊了聊北影節策展背後的運作故事。
【邀片】
今年版權費比往年略貴
今年北影節線下展映影片隻有一百部左右,與往年兩三百部的數量相比,數量減少,但這已經遠超今年北影節最初設定的目标。往年,電影節在邀片時,有些電影版權方可能還會猶豫一下,但今年因為疫情原因,全球電影業均受到重創,各大電影公司及版權方的日子不好過,都急于把電影版權出售出去,“回郵件非常快”,沙丹說,這也是今年北京電影節在這麼短時間裡,能夠邀請到百餘部片子的原因之一。不過,沙丹也表示,今年的版權費比往年貴了些。
《黑客帝國》劇照。
在邀片過程中,策展團隊沒有遇到太大麻煩。沙丹說,絕大多數電影的版權都在大的電影公司或者版權代理公司那裡,隻要談好價錢,買就可以了。比如,去年獲得金棕榈提名的法國電影《燃燒女子的肖像》就是通過法國MK2電影公司談下來;《黑客帝國》系列的版權是從華納公司授權的,《黑客帝國4》将于2022年上映,今年放映前三部算是給觀衆做個預熱;北影節第三批片單中的《福爾摩斯二世》(1924)是從英國的Park Circus代理商那裡買來的。
不過,也有一些電影的版權是在一些私人公司手中,溝通起來就會有些麻煩。今年北影節片單中有一部4k修複電影《休日》(1968),是南韓殿堂級導演李晚熙的代表作,該片的版權歸南韓導演洪尚秀母親所有,洪尚秀的母親在上世紀60年代開了一家電影公司,《休日》是公司出品的電影之一。但洪尚秀的母親已經去世,是以這部片子在聯系過程中有點波折,策展團隊通過私人關系找到了洪尚秀的大哥,最後由洪尚秀的大哥做了電影的授權。
《休日》劇照。
沙丹之是以選擇《休日》來北影節展映,看重的是影片的價值,他将該片與中國導演費穆的《小城之春》做了一些關聯,看到兩部影片在文化意識和東方表達上的相近性,“雖然這是1968年的影片,但是它的意識是超越時空的,拿到2020年來放映,它依然是一部全新的電影。我們需要從這樣的電影當中去發掘新的現代性,通過策展方式,引領觀衆了解一段不了解的曆史。 ”
【策展】
片單小而美,有内部關聯設計
“這是我個人從事北影節策展工作六年以來,自己最滿意的一次”,沙丹說,這句話絕對不是忽悠觀衆或者說給今年北影節拉票房。
因為以往電影節片單數量多,為了維護好關系,策劃團隊有時會做出一些必要的妥協,會有一些可放可不放的電影進入最終展映片單。這種妥協就會影響整個策展的純粹性。不過,恰恰今年策展的影片數量比較少,相對來說,北影節策展團隊沒有受到那麼多外力影響,能夠更好的發揮主觀能動性,比較單純地去設計一個片單,呈現出一個非常簡潔清晰的思路,以及小而美的效果。
對于今年的百餘部展映片單,沙丹很滿意,認為既兼顧了影迷對經典影片的訴求,又能夠和世界電影藝術探索形成一種默契和呼應。
史詩級别影片《戰争與和平》劇照。
“修複經典”單元有部4K修複的蘇聯電影《戰争與和平》,400多分鐘,之是以選這部影片,是因為今年是該片導演謝爾蓋·邦達爾丘克誕辰100周年,這部影片代表着俄羅斯電影的最新修複水準;另一部超長“巨片”《工作與時日》,全長520分鐘,包括5個章節,關注一個日本老婦人14個月的勞作,打破了紀錄片與劇情片之間的界限,放在了探索電影前沿性的“鏡界”單元;“女性之聲”單元收錄了一部南韓電影《下女》(1960),該片之前被馬丁·斯科塞斯的電影基金會做了修複,奉俊昊的《寄生蟲》在相繼拿下金棕榈和金像獎最佳影片後,《下女》也受到非常大的關注,因為《寄生蟲》中的階層問題、樓梯隐喻都借鑒了該片,具有極強的現代性。
影片《寄生蟲》與《下女》(下圖)中極具隐喻色彩的階層劇照對比。
沙丹說,今年北影節策展有非常多内部關聯性的設計。比如,洪尚秀導演的《江原道之力》(1998),雖然是20多年前的作品,但是結構上非常有後現代解構主義,觀念上很先鋒,放在了“鏡界”單元去呈現;洪尚秀被影迷稱為“亞洲侯麥”,而今年北影節又恰好做了侯麥的主題放映;《休日》的版權又是通過洪尚秀的哥哥授權的。“可能聽起來有些牽強附會,但在實際操作上我們還是盡可能通過點線面相結合的方法,把更多好作品帶給北京的觀衆”。
【初衷】
電影節展映以新片為主
在沙丹看來,電影節不是給觀衆去看商業大片的一個平台,商業片很多時候并不太需要電影節。比如,諾蘭的電影在電影節上放一定是一票難求的,但它本身依靠自己強大的電影工業和資本力量,可以在任何片方想要的地方做一個盛大首映禮,吸引無數觀衆,不需要電影節平台就可以實作。他執導的《信條》即便不參加任何電影節,仍然是今年最受矚目的商業大片之一。
《春江水暖》劇照。
在今年的展映片單中,策展團隊沒有把一些大師作品、修複經典作為一個特别重要的闆塊去推薦,“侯麥之約”主題放映也僅有6部侯麥作品。沙丹知道,如果一個電影節中都展映侯麥這樣的大師作品,票房肯定高,也能滿足觀衆的訴求。但電影節平台不能為了拉票房或滿足觀衆對大師的膜拜,就一股腦地把放映空間都留給已經被世界電影史肯定的巨匠大師,而是應該以諸如《春江水暖》《燃燒女子的肖像》等中外新片為主,以為電影産業和電影人服務作為最核心的工作方向推進,這才是電影節最應該辦的事。
《吉祥如意》劇照。
沙丹認為,像《工作與時日》《鳥類變形記》《給我翅膀》《最後與最初的人類》《吉祥如意》《慕伶,一鳴,偉明》《無名狂》這樣的電影,有非正常的表達方式,更加需要電影節作為推手,為青年導演和電影産業的發展助力。
新京報記者 滕朝
編輯 黃嘉齡 校對 吳興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