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春潮VS辣媽辣妹:如果沒有神奇餅幹,你如何面對原生之痛?

看《春潮》這部電影,想必很多人都會陷入抑郁。我也會如此,才看完,寫影評,會發現頭腦鈍澀,疲憊不堪。

休息了一天,恢複精神,再寫,發現自己完全站在郭建波的角度去寫,把她的母親紀明岚,批判了一通,說她是僞善的惡人,陶醉于受害者的角色扮演中,而不自知。

春潮VS辣媽辣妹:如果沒有神奇餅幹,你如何面對原生之痛?

是的,電影裡我們看到的是,紀明岚對女兒的各種謾罵侮辱,甚至挑撥離間家人,讓他們互相怨恨,不能聯合起來,抵抗惡意。

我在寫影評的時候,滿腦子都是:翻身農奴把歌唱,高喊着自由獨立,搬出去住,活出精彩人生!卻又心裡冒出一句話,這樣現實嗎?興許作為單親母親的郭建波,在北京這樣的一線城市帶娃獨立生活,要離開老媽和老房子,代價還是蠻大的。

春潮VS辣媽辣妹:如果沒有神奇餅幹,你如何面對原生之痛?
春潮VS辣媽辣妹:如果沒有神奇餅幹,你如何面對原生之痛?

神奇餅幹的譬喻

《辣媽辣妹》這部讀書會同期推出的電影中,辣妹在面對辣媽的壓制時,總是叫嚣道:你毀了我的生活!我要離家出走!這是她大膽表白自己的情緒憤怒,然而這管用嗎?

春潮VS辣媽辣妹:如果沒有神奇餅幹,你如何面對原生之痛?

如果,把辣妹這一套反抗,用在郭建波媽媽身上,會怎樣?

除了沖突更新,老媽提早中風,家中最小的郭婉婷承受更大傷害,這種互怼有幫助嗎?郭建波會心安嗎?也許,憤怒可以被看見,可以釋放出來,但家裡的其他成員,誰能接得住?

過去,能接得住的父親,已經心髒病去世。在這個沒有男人的家庭,上有老,下有小的家庭,如今能接垃圾情緒的,恐怕隻有郭建波自己了,她為何還要将這份不堪傳遞給後代?

要是《辣媽辣妹》中,可以互換靈魂的神奇餅幹,能出現在《春潮》的家庭,會發生怎樣的故事?這是解藥嗎?無非是形象譬喻,提醒我們換位思考,平等心相待彼此。

同期兩部電影看下來,我原本得出來的簡單結論,就是要像辣妹一樣敢于表達,敢于抗争。但如果沒有神奇咒語,沒有魔幻般的劇情,這樣的抗争恐怕也不一定能喚醒辣媽的那份少女心、同理心。

春潮VS辣媽辣妹:如果沒有神奇餅幹,你如何面對原生之痛?

我想到這一點的時候,突然有種絕望的感覺,此題無解!!除非母親能改變自己!!卻突然意識到,所謂換位思考,不僅僅是母親要基于女兒的角色,去了解女兒,女兒也要基于母親的角色,去了解母親。

換位思考

《春潮》中的紀明岚,她的過去也是不堪的,我原以為她無非是鬼迷心竅,想要一個城市戶口,是以嫁給一個不愛的男人。殊不知她也是懷着一份想要獨立想要幸福的初心。

回看影片中一個細節,就發現,紀明岚的母親,曾是怎樣刻薄地要求自己的女兒,在那個缺衣少食的年代,紀明岚把自己那份口糧省下來寄給母親,母親卻還嫌不夠,說你幹嘛不寄錢回來,她哪兒有錢?

紀明岚回憶過往的時候,流着淚講到她曾餓到想死的程度,我們就知道她也曾經是一位受害者,在母親的心裡頭,她永遠都是那個不夠好、不夠孝順、不完美的女兒。

春潮VS辣媽辣妹:如果沒有神奇餅幹,你如何面對原生之痛?
春潮VS辣媽辣妹:如果沒有神奇餅幹,你如何面對原生之痛?

然而我們有必要去苛責紀明岚的母親嗎?真沒有必要,因為在那個匮乏的年代,誰人都過得緊巴巴地。城市的人都過不好,農村的口糧就更不夠,生死線上挨餓度日是經常的事,缺愛的心,也是普遍。

顧及與疏離

我曾不解郭建波對母親的那種心甘情願的隐忍,一再覺得她應該把自己獨立出來,解放出來。當然她30歲以前這麼做過,但是意外懷孕的時候,她又回來,因為她糾結過後,想生下不知道父親是誰的孩子,想勇敢做一位單親媽媽。

她需要母親的幫助,母親幫助她了,把孫女帶大,這得付出多少辛勞?是以,祖孫三代的女人就這麼捆綁在一起,誰都離不開誰,觀念裡的各種标準,混雜着感恩,依戀,和仇恨,讓同一個屋檐下的她們彼此顧及,又彼此疏離。

春潮VS辣媽辣妹:如果沒有神奇餅幹,你如何面對原生之痛?

自性的安排

這份複雜的情感關系,攪動着我的心。回憶過往的童年,自己何曾不是有過被罵挨打,倍受羞辱的那個小女孩?無非是母親不堪生活的重負,将不能處理的垃圾情緒,發洩到我和姐姐身上。

這也隻是她對待我們的一部分,曾經的呵護與疼愛,我又怎會忘記?更何況,她的兒時活得比我們更慘,調皮受罰被關在小黑屋裡,那種恐懼和不安全感,有誰體會過,又有誰陪伴和擁抱過她?

自性的安排就那麼好玩,八十老母的記憶退失,屋外的她迷迷糊糊地反複看着電視劇裡一個情節:

一位女俠追趕殺她全家老小的國民黨軍官,待她活捉了這位軍官,可以結果掉他性命的時候,軍官卻說,你且先給我留一條性命,待我殺了更多的日本兵,滿了這個為國報仇雪恨的願,你再殺我不遲。

女俠淚流滿面地剁下仇人的一隻耳朵,一筆勾銷雪恥後,跑到酒樓狂飲一通,痛哭一場,然後放下過往,投身抗日報國的戰争中。

春潮VS辣媽辣妹:如果沒有神奇餅幹,你如何面對原生之痛?

電視開得很大聲,那句什麼“六月飛雪…”的台詞聽了無數遍,這個情節其實是在提醒我,放大心量格局,原諒和放下過往的怨恨,否則,内心的冰寒,到六月都會飛雪。

盡管我特别厭煩老媽為何總重複看這一集,卻在今天突然明白這是最好的安排,最好的提醒。真是有意思極了!你要是能和“道”,有那麼一丁點兒默契,就會發現萬物皆為我師。

憤怒與忍辱

佛陀在面對僧團内弟子互争的時候,曾說:用争來止争,是不能止的,唯有能忍才能止争。我希望你們都要尊重忍的德行。

佛陀為此講到長生童子以德報怨的故事,深深感動了我。長生童子的父親長壽王,為了避免無休止的戰争,拱手将國家讓給梵豫王,不想卻被追殺緻死,留下一王子隐名埋姓,散落民間,做一藝人,深得梵豫王喜愛。

然而在與梵豫王獨處林間,可以有報仇雪恨的機會,長生童子卻在拔刀準備行刺的刹那,想起父王遺訓,“不要結怨的果,懷着毒恨的心是萬載禍根的根源!”

于是他一念轉身,放下屠刀。卻不曾想,這一念轉身,讓生命之境從此翻天覆地地發生了改變,長生童子不僅重獲國土,還赢得梵豫王的忏悔和尊重,兩國從此相好往來,聯姻成親。

春潮VS辣媽辣妹:如果沒有神奇餅幹,你如何面對原生之痛?

世間的冤冤相報,是人類苦的根源,也是戰争的根源。真正化解的,是一個忍字。

然而,郭建波對母親的忍辱,是佛陀說的忍辱嗎?面對母親的發洩,她沉默地關上卧室門;即便這樣,母親可以撞開門,繼續謾罵侮辱她,她照樣不回一句嘴,可以将手掌按壓在仙人掌上,用自殘的方式去平衡自己。

這是忍辱嗎?這是帶着憤怒的隐忍,隻會讓自己的傷痛在身體内腐爛,或結成惡瘤。當然,她不去争辯,不會像辣妹一樣和母親抗争,是為了不讓沖突更新,以保護女兒弱小的心靈。但她如何化解這憤怒?

春潮VS辣媽辣妹:如果沒有神奇餅幹,你如何面對原生之痛?
春潮VS辣媽辣妹:如果沒有神奇餅幹,你如何面對原生之痛?

我們看到郭建波,作為記者,在采訪監獄囚犯時,可以把包包砸在這位沒有傷害過她的人身上,甚至還給他一耳光,這難道不是郭建波一種釋放憤怒的方式?

由此可以看到,她已經傳承了母親身上的憤怒,那種對生活不滿的憤怒,對母親的憤怒,說到底是對自己不完美的憤怒,生而為人的憤怒。

而這憤怒,會不自覺地傳遞到其他人的心裡,即便隻是一個不笑的表情,一句沒有溫度的話語,一個關門的肢體語言,都可能會傷害到無辜之人,讓他們覺得自己不夠好,再把這情緒垃圾傳遞到更多的人身上。

這憤怒,又藏在多少人的心裡,扭曲變形到無法識别讀懂,在我們這一代人身上,在我們的長輩身上。這是時代的烙印,也是我們共同需要面對的生命課題,毫無必要将這憤怒歸結到具體的某個人某件事,或時代背景的林林總總。

所有的對境都是我們心靈成長的營養,最終我們會發現,每一個人,他生命成長的背後,都有自己的種種不堪、不幸和不知所措,都有需要去讀懂和療愈的部分,換言之,我們都曾經是受害者,也是施害者,平常得很。

直面與療愈

當我困頓在莫名的憤怒和沮喪中時,我的腹部會隐隐作痛,呼吸困難,彷徨不知所措,有一種想要抓取,但又不想再抓,想要逃避,但又不願再逃避的意志。直面自己的心,是當下我要做的。

我就那麼放下所有的标準,所有的評判,就那麼看着自己,和自己相處。我覺察到情緒的波瀾在往外湧出來,我深深地擁抱那個曾經的我,帶着傷痛的我,直到自己越來越平和。

春潮VS辣媽辣妹:如果沒有神奇餅幹,你如何面對原生之痛?

我知道,這樣的療愈不是立馬就可以好的,我需要更多地與自己相處,去解讀自己,去認識自己。

而此刻我多麼希望,郭建波也能在獨處中擁抱那個傷痕累累的自己,無條件地愛自己,與自己和解,也隻有這樣,她才能更好地解讀自己的母親,與母親和解,與這個世界和解。

于是,這份忍辱,便是長生童子的一念轉身的美好,讓毒恨的心,變為愛與慈悲,可以将殺父的梵豫王給真正降伏了。我想,這才是忍辱的真實美好,大善之美,如同羊兒吃進去雜草,産出奶一般地美好。

現在想來故事裡的角色,何嘗不是同一個人?如果長生童子殺了梵豫王,他就成了那個貪婪而恐懼的梵豫王,兩人沒啥差别;但當他放下屠刀那一刻,他和梵豫王都成為慈悲博愛的長壽王。

一念天堂,一念地獄,就那麼簡單真實。同樣電影《春潮》和《辣媽辣妹》中的角色,當你把她們看做同一人的不同面相時,解讀起來,真的很有意思,很有啟發性。

化解與合一

佛陀在覺悟成佛之前,所經遇魔王波旬的考驗,最是經典的譬喻。當魔王放出毒蛇猛獸,降下雪雹雷霆,來到佛陀面前,都化作清風與花朵,那一刻,哪有什麼佛和魔的區分?

春潮VS辣媽辣妹:如果沒有神奇餅幹,你如何面對原生之痛?

人人皆具佛性,何不把這份社會和他人施加給我們的負能量,轉化成為正能量,而不是萬箭穿心那種痛苦?僅僅隻是一念放下,放下什麼?放下所有的标準和評判,心懷平等,這也是無我的智慧。

佛陀說過一句話:宇宙的實相是一體的,不應該有你我的争執!

我想,覺悟的佛陀是在告訴我們,無論你愛一個人恨一個人,都是在愛自己恨自己。我們與身邊的每一個人,無論他或她,是親人還是怨敵,無論他們以怎樣的形象角色出現在我們的生命中,以怎樣的方式對待我們,他們也即是我們自己,無非都是我們自心的投射。

你我他,何嘗不是一體?一即一切,一切即一,這是覺悟者對實相的表述。當我們不斷探向心内的時候,何嘗不是發現這一事實?

是以,回到自己心地,先與自己和解吧!當我們的心不再割裂,我們就真的會發現萬物一體,都是那個我,最真實美好,本自具足的我。

春潮VS辣媽辣妹:如果沒有神奇餅幹,你如何面對原生之痛?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