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蔣雯麗:外公,我們天上見》⑤ | 異地15年,父母的浪漫故事

《蔣雯麗:外公,我們天上見》⑤ | 異地15年,父母的浪漫故事

今天,我們繼續閱讀《外公,我們天上見》。

昨天,我們讀到蔣雯麗的爺爺奶奶,以及與大姐之間的故事,正如蔣雯麗所疑惑的那樣,不知道是不是所有家庭的老二,都容易被忽視,是以,長得最漂亮的二姐,卻少了一些存在感。

蔣雯麗與二姐之間,又有什麼樣的故事呢?讓我們開始今天的閱讀吧!

《蔣雯麗:外公,我們天上見》⑤ | 異地15年,父母的浪漫故事

二姐

外公每天都要喝雞湯,可是媽媽上夜班的那個早晨,不能回來那麼早,我又小,怎麼辦?

二姐就主動要求替外公買雞湯,并且在媽媽上夜班的那個晚上,搬到外公家來住。

其實,我們都知道,她甘願這麼兩頭折騰,就是為了早上能喝上一口外公的雞湯。

每逢她來,外公都會買幾個小籠包子,回來犒賞她,她心滿意足,什麼辛苦和委屈便都不在話下。

有一次,不知為什麼事,二姐和媽媽發生了争執,她一氣之下寫了個保證書,貼在奶奶家的門後:

“人要有志氣,不去就不去。”

可是不出幾天,雞湯和小籠包的誘惑,又讓她回到了外公家。

二姐好靜,喜歡讀書,是我們三姐妹裡成績最好的,最終畢業于北京大學。

《蔣雯麗:外公,我們天上見》⑤ | 異地15年,父母的浪漫故事

電影《我們天上見》劇照

愛讀書這點,她跟爸爸很像。

爸爸從新疆回來以後,在奶奶家附近租了一件小房子,他還自己畫圖,請人幫忙打了一套捷克式的家具,吸引了很多準備結婚的年輕人去觀摩。

爸爸還用工廠裡廢棄的木闆,釘了一個頂天立地的書架,上面放滿了書,這對于二姐來說,實在太有吸引力了!

每次有機會去小屋,她就如饑似渴地看書,下面的看完了,就搭闆凳爬上面去拿。

那個書架畢竟是木闆條釘的,不是很牢固,有一次,二姐連人帶書跟着書架一起倒了下來。

二姐吓壞了,可沒想到,爸爸不但沒有責怪,反而把小屋的鑰匙交給了她,讓她随時可以去看書。

二姐自從有了這個特權,在我們面前揚眉吐氣了許多。

我也很好奇爸爸的捷克式家具和書架到底“長”什麼樣,為了能看到,我隻能特别地讨好二姐,讓她帶我去參觀。

這一天,終于被我盼到了。

我看到了那個傳說中的書架,好家夥,頂天立地,整整一面牆。

書架上的書五花八門,有中國的,也有外國的。我很納悶,爸爸從哪兒弄來那麼多的書呀?

二姐說,她隻喜歡看外國小說,尤其是愛情小說,我無心跟她研讨書籍,直奔裡屋,去參觀那套捷克式家具。

深咖啡色的雙人床,放在一面牆的中間,旁邊是兩個同樣顔色和款式的床頭櫃,線條簡潔,很現代。

在那個簡樸到一塊木闆就是床的年代,我還真沒見過這麼漂亮的家具。

《蔣雯麗:外公,我們天上見》⑤ | 異地15年,父母的浪漫故事

爸爸媽媽

外公的四個孩子裡,隻活了媽媽一個。

因為媽媽的存在,外公才在舅舅去世後,沒有像他想的那樣,也跟着走了,心肝寶貝的媽媽,被外公捧在手心裡長大。

家務事都是外公做,從買菜、洗菜、做飯,到打掃衛生,除了洗衣服是媽媽的活兒,外公幾乎承擔了所有家務。

爸爸和媽媽,都是二十世紀五十年代初考入鐵路系統的,是新中國的第一批鐵路職工。

懷着對新生活的向往,他們一起參加了鐵路職工運動會。

爸爸撐杆跳高,媽媽短跑,那時他們彼此還不認識,但是兩個人的身影留在了同一張運動會的合影上。

他們還一起參加鐵路文藝彙演,媽媽跳“采茶捕蝶”舞,爸爸參加合唱—蘇聯歌曲《共青團員之歌》。

演出結束後的集體合影上,又留下了兩個人的身影。

這就叫緣分吧。

媽媽在衆多的求愛信中,看到了一封隻有七個字的信:

我想和你交朋友

媽媽回了三個字:

我同意。

很喜歡一段話:“于千萬人之中,遇見你所遇見的人;于千萬年之中,時間無涯的荒野裡,沒有早一步,也沒有晚一步,剛巧趕上了,那也沒有别的話好說,唯有輕輕問一聲:噢,原來你也在這裡。”

張愛玲的蒼茫之語,正契合了爸爸媽媽這十個字的姻緣。

也就是這十個字的承諾,讓他們承載了日後長期兩地分居的艱難和痛苦,讓他們經曆了二十多年的“運動”,卻始終信守不渝。

在他們确認朋友關系之後的第一年,也就是一九五六年,爸爸帶着建設新疆的夢想,當然也是工作的需要,去了新疆。

《蔣雯麗:外公,我們天上見》⑤ | 異地15年,父母的浪漫故事

從安徽到新疆是個什麼概念呢?就是要連着坐三天四夜的火車,兩個連手都沒有拉過的年輕人,靠着通信,靠着思念聯系着,從不想那些現實的問題。

比如,将來能不能調回來?調不回來怎麼辦?爸爸家裡兄弟姊妹幾個人?家庭負擔重不重……

什麼都不想,就隻認那十個字的死理。

在爸爸給媽媽寫情詩的期間,媽媽也得了那個家族病—肺結核!

可能大多數人在這個時候都會被吓跑,但爸爸并沒有轉身離去,相反,他更有了一份責任感,覺得這不僅僅是一份愛情,更是需要用一生來相守的伴侶。

也許是被爸爸感動了,因為肺病而決心不結婚的媽媽,在他們二十七歲的時候,決定把十字承諾落實到結婚證上。

媽媽因為外公,沒有跟着爸爸一起去新疆,媽媽怕外公受不了邊疆的艱苦生活,又不忍心把父親丢在家鄉,唯一的辦法就是跟爸爸分居兩地。

爸爸在新疆工作了十五年,在我六歲的時候,他終于從新疆調回來了。

十五年間,爸爸每年都把一年來對家人、對妻子的思念化作力量,在短短十五天的探親假裡,享受着他人生中最美好的時光。

一向隻有老人、女人和孩子的家裡,突然來了一個男人,讓我叫他爸爸,而且,他總是看不慣我,說我渾身上下都是被外公慣出來的毛病,這也不對,那也不對。

從此,我原本自由自在的日子便多了很多限制。

《蔣雯麗:外公,我們天上見》⑤ | 異地15年,父母的浪漫故事

過年

每個大年初一的早晨,還在夢中的我,都被前來拜年的人吵醒。

“唐大爺,給您拜年來了!”

“唐爺爺,過年好!”

外公也會一疊聲兒地回應:

“也給您拜年喽!來,抽根煙,吃糖……”

正是一年中最冷的時候,我賴在被窩裡,等外公給我拿衣服。

《蔣雯麗:外公,我們天上見》⑤ | 異地15年,父母的浪漫故事

可外公在外面跟人聊上了,我又急着起來去鄰居家拜年,就大聲地喊:

“外公,我要起來!”

不一會兒,外公就抱着烤得熱乎乎的棉襖棉褲進來了,我也像沖鋒陷陣一樣,運足了氣,以最快的速度躍出被窩,再鑽進暖烘烘的棉襖棉褲裡。

那真是一年裡最快樂的一天。

現在的孩子們,無法體會在物質匮乏的二十世紀七十年代,過年,對我們來說意味着什麼。

你可能會在這天早晨,看到床頭放着一件這一年裡唯一的新衣服。

我在家裡最小,上面又是兩個姐姐,總是拾她們的舊衣服,是以連這點奢望都沒有。

你一定會在這幾天,乃至這以後的一兩周裡,吃到一年來最好最豐盛的食物和糖果。

外公也穿戴一新,準備停當後,拿起他的文明杖,拎起早就準備好的兩包雞蛋糕,帶上我,去給他的親家——我的爺爺奶奶拜年。

爺爺奶奶也早已準備好了中午的團圓飯。

奶奶會提前一個月開始腌肉、腌蛋,把魚風幹,做“十樣菜”。

在當時的經濟條件下,一向省吃儉用的奶奶,就像變戲法一樣,給我們變出無數平時連想都不敢想的好吃的東西。

那會兒,全家一起忙乎吃的,把一年所有的積蓄都花在吃上了。

那個時候沒有超市,沒有冰箱,是以魚呀、肉呀都不能久放,得用鹽腌上。

而且,沒有加工好的食品,所有吃的都得自己做,可是樂趣也就在做的過程中了。

奶奶曾經讓我幫她打下手,做她的功夫菜—“十樣菜”。

說是“十樣菜”,其實,裡面有二十多種原料,先把花生米、黃豆、紅豆等豆類菜煮好,再把藕、豆腐幹、木耳、菠菜、雪裡蕻等十多樣品種切絲或切丁,配上蔥姜,逐個下鍋,炒出獨特的香味。

從大年初一開始,往後的兩個星期,家家都不再做飯,為了這張總也解不了饞的嘴,忙乎了一年吃的中國人,要給自己放假了。

是以,過年前要多做點兒,所有吃食都要準備充足。

在這一年一度的家庭聚會上,外公通常會跟爺爺先喝點茶,寒暄一番,奶奶則邁着小腳飛奔,裡裡外外地炒菜端菜。

當然,吃罷飯,便是最最激動人心的時刻。

我們姊妹三個,一字排開,面向三位老人跪下磕頭,集體給外公和爺爺奶奶拜年,祝福他們長命百歲。

三個沒牙的老人都咧着嘴笑着,接着,爺爺奶奶給我們每個孩子兩元錢,外公給我們每人五元錢。

可以想象,過年,我們能收到七元錢,在那個年代,真的是富翁了。

結語

今天,我們讀到蔣雯麗二姐小時候的經曆,以及爸爸媽媽相愛相守的故事。

在她的記憶碎片中,總有那麼些事,深深刻在了腦海裡,比如,每年的大年初一,那是她最快樂的時光。

在那個艱苦樸素的年代,蔣雯麗還有哪些值得懷念的故事呢?讓我們期待明天的閱讀吧!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