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
10月24日晚,南京航空航天大學官方微網誌釋出通報,當天15時52分,南航将軍路校區材料科學與技術學院材料實驗室發生爆燃,共造成2人死亡,9人受傷。
事發後,一位曾親身經曆過實驗室意外的上海某985高校研究所學生羅一(應要求匿名)發文,表達了對高校實驗室安全的一些看法。
他認為,除了一再強調提高學生安全意識,對高校裡年輕的碩博士研究所學生來說,需要有更嚴格的實驗操作教育訓練考核以及法律權利保護。
以下為全文,科學網經授權釋出。
關于高校實驗室安全的一些看法
我是一個上海985的碩士研究所學生。
去年在材料實驗室,我由于第一次單獨操作某實驗儀器發生意外,造成手指開放性骨折。事發當時,手指完全變形,食指骨頭對穿手指。經手術後功能恢複不完全,導緻食指無法自主彎曲。
我的情況與這些同學們比起來根本不值一提,看到這些新聞我非常心痛。
尤其心痛于,對于如何避免這樣的事情再發生,我感到絕望。因為每一次發生這樣的事,所謂的引起重視都治标不治本。
很多人可能不知道,高校某些實驗室的安全風險是化工廠的100倍。和化工廠不同的是,化工廠對一線勞工上崗有嚴格的教育訓練考核,以及工傷保險等勞動法保護。而高校裡年輕的碩博士研究所學生,不僅沒有嚴格的教育訓練考核,也沒有任何法律保護。
這對于每天生活在比化工廠危險一百倍的環境中的年輕學生來說,簡直是一場生命玩笑。大多數實驗僅僅是師兄師姐帶着學弟學妹做幾遍,教會就可以了。
就我個人觀察,學校并不是沒有對學生的實驗教育訓練,但基本僅限于操作一些非常昂貴的實驗器材——如電子顯微鏡等,存在自主操作證的教育訓練考核。
這些隻有拿到自主操作證,才可在沒有專業老師的指導下單獨實驗。但這種教育訓練并不存在于那些可以輕而易舉傷人的重型機械。可能因為這些儀器并不會為學生所傷吧。
每次有這樣的事情發生,通常采取的措施就是開安全講座,提高學生安全意識。
但人永遠不可能靠狀态與思想覺悟避開危險,而是需要制度流程的保護。如果醫生是通過告訴自己要講衛生來確定手術室的無菌性,那手術感染的機率将大大提高。
我自己的案例也曾被列為安全講座的案例之一,都說是因為我不小心造成了這樣的意外。
但事實上我作為一個新手,做實驗尤其謹慎,因為根本還沒有到老生的淡然麻木。當時的意外是由于我第一次單獨操作并不熟悉的重型機械所緻,我并不認為這是不小心引起的。
再談談法律角度,我個人經曆讓我意識到對研究所學生的安全保護處于法律灰色地帶。
當醫生建議我去做傷殘鑒定,我才發現學生根本不屬于工傷範疇,因為沒有勞動合同。而研究所學生也不再如國小、國中生,學校有義務對未成年人在學生發生的事承擔責任。
是以我了解到,發生這樣的事,如果不通過法律訴訟是完全沒有賠償的。如最近上海某高校實驗室受傷案件,某高校重新提起訴訟因為不認可當時對學生的賠償。
由此可見,一些高校對于此類事件并不認為應該由校方承擔責任。但法庭終究判其敗訴,也證明了司法界的同理心。
寫這些是真的希望能讓一部分人看到,以一己之力,是不會有任何改變。還有很多的實驗室意外沒有引起關注。如果年輕的學生用生命都沒有換來一點點的改變,不能避免類似的災難再次發生,真的太令人心寒了。
一點個人看法,更嚴格的實驗操作教育訓練考核以及法律權利保護是非常必要的。
對待進入實驗室的學生,至少要有對待一線勞工的标準流程。僅僅靠學生教學生做實驗,靠給學生敲思想警鐘,是遠遠遠遠不夠的。
還有對于很多科研人員來說,熬夜做實驗,在疲憊的情況下操作高危儀器是家常便飯。夜間實驗室由于價格便宜,人少,也是不少學生和科研人員的熱衷之選,而這個時間段是完全沒有安全員或老師在場的。
希望更多人能看到高校實驗室的真相,能夠有切實的方法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