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驚豔亮相春晚的《國家寶藏》:現象級IP引發好評和業内跟風

“闊别兩年,赤子歸來”之後,中央廣播電視總台大型文博探索節目《國家寶藏》第三季近日落下了帷幕。

“在人類曆史的長河裡,中華文明為世界貢獻了什麼?”《國家寶藏》第三季用10期節目,回答了開篇發出的叩問。從2017年開播的第一季,到如今播出的第三季,《國家寶藏》每次亮相都會引發從熒屏“燃”到線下的熱潮。其現象級IP的标簽背後,是高超的制作水準,以及所承載的文化底蘊和社會價值。

南都記者注意到,《國家寶藏》走紅之後,不僅引發各界廣泛好評,也引得業内頻頻跟風,一系列傳統文化節目陸續“出圈”。有學者指出,在類似節目中,傳統文化的傳遞、生動的節目形式、新技術的應用、演藝明星的加入等,都是其成為爆款的要素。

驚豔亮相春晚的《國家寶藏》:現象級IP引發好評和業内跟風

“國家寶藏”亮相春晚

春晚再度見證國寶回歸。在2021年央視春晚之《國寶回家》特别節目中,《國家寶藏》001号講解員張國立展示了2020年回歸祖國的第100件流失文物——山西天龍山石窟佛首,以及流落海外多年的《五牛圖》高清複制件,喚起了人們對《國家寶藏》的記憶。

自2017年開播,《國家寶藏》如今已來到第三季。

南都記者了解到,《國家寶藏》的創意誕生于2015年,最初的方案是與非物質文化遺産有關的真人秀節目,經過多次修改後,直到2016年偶然的一次故宮之旅,節目主創們才确立了之後的節目方向。2017年12月,這檔大型文博探索節目在央視綜藝頻道開播。

為了做好這個節目,中央電視台品牌綜藝節目《開門大吉》的制片人,也是2012至2015年連續四屆的央視春晚總撰稿、總體設計,以及2016年杭州G20峰會文藝演出《最憶是杭州》的文學總撰稿于蕾,擔任了節目的制作人、總導演。

“這是一個很簡單也很複雜的節目。”于蕾說,簡單,是因為它就是講述一個個博物館裡一件件國家寶藏的前世今生;複雜,是因為它的呈現融合了演播室綜藝、紀錄片、舞台戲劇等多種藝術形态。對于這種探索性的創新融合會得到什麼評價,主創們既忐忑又期待。

一個個原本高居廟堂之上的館藏文物,在《國家寶藏》中活了起來。流量明星、實力派演員,非遺傳承人、建築大師、故宮志願講解員,不同身份、不同背景的人因為一件國寶彙聚一堂,觀衆也在歡笑、感動中了解文物所承載的文明和中華文化延續的精神内涵。

《國家寶藏》播出之後,随即引發熱烈反響。

南都記者了解到,節目開播後在豆瓣上獲得了9.3的高評分。在獲得《人民日報》等衆多主流媒體持續關注的同時,也吸引了一衆“自來水”。“正因為有了如此動人的故事,冰冷的文物才真正活了起來”;“央視一出手文化節目就是大招。”有網友如是評價。

驚豔亮相春晚的《國家寶藏》:現象級IP引發好評和業内跟風

南都記者注意到,生動的節目形式是吸引年輕觀衆的原因之一。

中國作家協會副主席閻晶明認為,《國家寶藏》用兩分叙事法将文物的“前世今生”串聯起來,同時在人物設定方面通過講解員、守護人、專家以及今生人物的烘托凸顯層次感,情緒鋪墊更豐滿,戲劇化的舞台呈現效果則突出了時代感。

持續走紅的“寶藏節目”

600年的紫禁城、933年的西安碑林、1000年的蘇州古典園林、1300年的布達拉宮……九座曆史文化遺存的負責人登台,呼籲全社會關注和支援中華文化遺産的保護和傳承。這是2020年11月的一天,中央廣播電視總台《國家寶藏》第三季啟動儀式現場。不久後的2020年12月,《國家寶藏》第三季以新面貌、新形式回歸。

在讓博物館的文物“活起來”之外,第三季将目光也轉向了曆史文化遺存。節目組将中華文明放置到人類文明的坐标系裡,選取中華大地上的9座曆史文化遺産,盡可能還原可活化的曆史場景,讓原汁原味的考古遺迹、曆史建築“講故事”。

《國家寶藏》總導演于蕾曾介紹,九座曆史文化遺産選擇的邏輯是“希望把我們表達的次元拓展到整個人類文明的長河,看中華文明到底為世界貢獻了什麼”。其稱,比起單個文物,對曆史文化遺産的探尋,将更有助于多角度喚醒記憶,還原遺迹背後的時代圖景。

驚豔亮相春晚的《國家寶藏》:現象級IP引發好評和業内跟風

而在第三季中,科技元素也越來越多。于蕾介紹,節目組全部翻新了舞美系統,并運用虛拟視覺技術,力求呈現更好的視覺效果。“科技和文物藝術品的發展要統籌兼顧。”

南都記者了解到,新一季的《國家寶藏》每期3個場景,幾乎全部運用到了虛拟現實(VR)技術。此外,AR(增強現實)特效,也為戲劇表演拓展了更大的表達空間。

作為由中央廣播電視總台文藝節目中心重磅打造的超級文化IP,《國家寶藏》第三季自開播以來不負“寶藏節目”之實。央視2020年12月17日公開的資料顯示,《國家寶藏》第三季在B站的開分是9.9,僅一期彈幕就多達8萬條;豆瓣開分9.4,随後很快上漲到了9.5,略高于前兩季,76.1%的觀衆給出了五星好評。

“綜藝+文化”引發跟風

南都記者注意到,《國家寶藏》掀起熱潮後,也引發了行業内跟風。一系列地方平台的傳統文化節目“出圈”,随之也成為爆款。

除了《國家寶藏》,央視也在不斷推陳出新,同步推出了《我在故宮修文物》、《中國詩詞大會》和《經典詠流傳》等節目。其中,用歌聲傳遞詩詞力量的《經典詠流傳》連續三季突圍,豆瓣評分8.7分,2020年上半年官方短視訊總觀看量達1.2億次。

傳統文化節目為何能夠掀起熱潮?

南都記者了解到,“綜藝+文化”的節目形式受到年輕人追捧,與新技術的應用、演藝明星的加入等息息相關。著名文化學者、北大中文系教授張頤武認為,綜藝是和年輕人溝通的一種很好的方式。以《國家寶藏》為例,其視訊新技術的應用強化了文物的視覺沖擊力,明星守護人帶來的“前世傳奇”則深挖了文物的曆史價值。

傳統文化節目也喚起了民族共同的記憶,起到維系民族情感的紐帶作用。中國國家話劇院常務副院長王曉鷹認為,《國家寶藏》讓文物與觀賞者産生了一種情感的溝通,它又借助大衆傳媒的特點,把人物背後的故事和今天的價值觀能傳遞給當下年輕觀衆。

“讓博大精深和生動活潑對接,讓深厚沉雄和感性活躍對話,非一朝一夕之功”。對于如何充分利用新興媒體手段,讓優秀傳統文化更深入地“流行化”,張頤武認為,需要對優秀傳統文化保持高度尊重,在綜藝模式上推陳出新,同時也要在“融媒體”傳播上下功夫。

采寫:南都記者 吳佳靈 實習生 歐陽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