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比較于人類,龜在生長階段的劃分上名稱是比較多的。在這些生長階段中,大部分資料對其描述的不是很準确或說法比較多,有些還自相沖突,今天就來探讨一下龜在生長階段上的劃分。當然,以下的劃分觀點有些龜友可能會不認同,歡迎提出指導意見。但首先說明一點是這是比較常見的水龜的劃分,有一些生長過慢或過快的龜就要另當别論了。
無論是什麼龜,生長都需要經曆這樣的階段:首先,它是一隻硬硬的蛋,在這個階段,它還沒有出生,隻是一顆龜蛋,在蛋中開始慢慢的吸收發育,直到發育出完整的甲殼、四肢、頭部和身體器官之後就會破殼而出,迎接新的生命旅程,剛剛破殼而出的龜叫做稚龜,稚龜是在生長階段中最小的時候了,稚龜剛剛出生時并不需要投喂,因為從蛋中帶出來的卵黃會給它相當豐富的營養成分和能量,足以支撐到稚龜開始吃外界的東西。
稚龜出殼後,在卵黃未完全吸收之前就不要入水了否則有感染的風險,降低存活率。有些龜友會問,在自然界中,看的動物世界中,龜一出殼就會飛奔着爬入江河湖泊或是大海,也沒見有什麼不行啊。是的,這就是大自然的生存法則,生存是殘酷的,真正可以活到成年的龜有多少呢?大多數都死于各類天敵之手,也有很多因為找不到足夠的食物或感染疾病得不到有效的醫治而死亡,還有人類對環境的破壞和大肆捕撈,存活幾率就會變的更低了。我們飼養龜的目的是盡量給龜一個好的生存環境,讓它過的舒服一點,而不是放任不管任由它自生自滅。野外自然環境下的龜生病後還沒有藥物醫治隻能自己扛過去呢,難道我們飼養龜在知道龜生病後還不能采取藥物處理了嗎?是以,這件事情要理性看待。
等到稚龜的卵黃完全吸收、腹甲完全收好之後,就可以下水了,這個時候的龜就稱之為幼龜了,幼龜雖然比較脆弱,但比起稚龜來說,抵抗力強了很多,加上外界食物營養的補充,身體素質也比之前好了很多,但仍要在飼養中注意細節,防止生病,因為一旦生病在藥物藥量上要非常講究,如果用量過度其實和殺龜沒什麼差別。
幼龜在飼養一年或兩年之内的稱之為龜苗。當然,也有很多龜友直接将幼龜稱之為龜苗,這些沒有準确不準确隻有合适不合适了。因為是苗子,是以還需要生長發育,這個時候的營養要跟上,大自然的演化非常神奇,動物的求生本能也會使龜苗更偏向于肉食性,這也是大部分水龜不管成年之後怎樣在龜苗時期對肉類的需求大的原因。在各大品牌的幼龜糧上,肉類的營養成分顯然更多,豐富的蛋白質和營養物質非常适合這個階段的龜的生長發育。
在龜苗階段飼養一至兩年之後稱之為龜碌。很多新手龜友可能還沒有聽說過這個詞,也不知道是什麼意思,這個是指比苗大一點但還沒有到亞成體階段的龜的統稱,當然,這個詞确實用的比較少,一般用于商家之間的交易中,我們這些普通的養龜人知道這個詞就好了。生長所需的營養物質和龜苗差不多,隻不過蛋白質等含量稍微減少。
龜碌養一至兩年的時間後,龜的體型快速增大,獨立自主捕食的能力顯著提高,生存能力也大大提高,這個時候的龜稱之為亞成體。亞就是不如或者不到位,就比如現在非常流行的亞健康一詞一樣。亞成體的龜對肉類的需求會更少,食性開始出現雜食性,比如也喜歡吃一些瓜果蔬菜等。
亞成體飼養一至兩年後如果生長足夠快,就會長到成體階段。什麼是龜的成體呢?不明确的龜友可以查百度,看一下自己飼養的龜能長到的大小是多少,比如是在18-22㎝這個區間,18厘米就已經算是成體了。成體階段龜的雜食性會更加明顯,我們在喂食方面也要注意多樣化,比如一直推崇的龜糧為主,蝦幹、魚幹、活體飼料、蔬菜瓜果類為輔的飼養模式,既解決了龜的口欲問題也可以保證龜的健康。這個階段龜就類似于我們的成年人了,身體素質達到最強,但也有患病的風險。因為一般成體都比任何一個階段大,建議換大點的飼養箱,準備一個好的造景,最省心的階段,用來觀賞玩耍是最好的了。
當然,成體階段後龜達到性成熟,可以交配繁衍後代時就可以稱之為親龜了。親龜的飼養要更精細,防止出現應激反應導緻生不出蛋或蛋殼偏軟等問題。當然,龜在各個生長階段要注意的問題其實是非常多的,今天的推文隻是大體一提,在文中并沒有出現具體的克數,還是要求各位龜友根據情況自行判斷,畢竟數值永遠是不一樣的,用時間來評判加上合理的飼養模式,一般是沒有問題的,那麼,你的龜到了哪個生長階段了?